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相关性分析
2015-05-30陶枫何松彬
陶枫 何松彬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到我院来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研究对象的IGF-1的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颈动脉彩超对研究对象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和无斑块组。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斑块不稳定、斑块稳定、无斑块和总斑块检出率分别为42.0%、25.0%、33.0%和67.0%,对照组分别为8.0%、18.0%、74.0%和2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组,无斑块组和斑块稳定组的血清IGF-1显著高于斑块不稳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组间的比较为单因素方差分析,F=4.158,P=0.006。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斑块稳定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显著优于斑块不稳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粥樣硬化斑块发生率,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较高,血清IGF-1水平的减少与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9-0039-03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是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世界上第三大高死亡率的疾病[1]。若发生急性脑梗死,且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脑梗死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因而脑梗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脑梗死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之一为颈动脉粥样硬化(carptid atherosclerpsis,CAS),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炎症反应、脂质沉积、细胞外基质重组和血管再生等过程密切相关[3]。有研究指出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到我院来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5~75岁,平均(65.2±7.9)岁。平均BMI为(23.2±1.6)kg/m2。有30例患者有饮酒史,38例患者有吸烟史,70例患者有高血压史,27例患者血脂异常。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6~74岁,平均(66.7±9.3)岁。平均BMI为(22.8±1.5)kg/m2。其中包括8例饮酒史志愿者,12例吸烟史志愿者,33例高血压史志愿者,18例志愿者血脂异常。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检测 采取研究对象的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 mL,并分离血清,将血清存放在-20℃的低温冰箱中保存备测。然后使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测定,所用试剂盒为美国DSL公司生产。
1.2.2 颈动脉超声的检测 采用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惠普公司生产)对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内动脉中层厚度进行检测,该仪器的周围血管探头频率为10 MHz的宽频探头,观察是否有斑块存在。将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局限性增厚超过1.3 mm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表现为硬斑和扁平斑,斑块不稳定表现为溃疡斑和软斑。扁平斑块超声显示动脉管壁出现偏心性增厚,有较均匀的低回声且内膜不光滑。软斑超声显示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均匀弱回声或混合性回声,表面有光滑的纤维帽和连续的回声轮廓。硬斑的超声表现为局部回声增强,斑块纤维化或内钙化,后方伴有较明显的声衰减或声影。溃疡斑的超声表现为表面不平,斑块不规则,且溃疡边缘回声较低。对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患者治疗前及经治疗1周后的神经功能及精神状态进行评价。神经功能使用CSS量表及NIHSS量表进行评价,精神状态使用MMSE量表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斑块检出水平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斑块不稳定、斑块稳定、无斑块和总斑块检出率分别为42.0%、25.0%、33.0%和67.0%,对照组斑块不稳定、斑块稳定、无斑块和总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0%、18.0%、74.0%和2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斑块检出水平比较[n(%)]
2.2 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和无斑块组的血清IGF-1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无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组,无斑块组和斑块稳定组的血清IGF-1显著高于斑块不稳定组,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组间比较为单因素方差分析,F=4.158,P=0.006。见表2。
表2 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和无斑块组的血清IGF-1比较(x±s)
2.3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
研究结果显示,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斑块稳定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显著优于斑块不稳定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升高[4]。造成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发生与斑块的性质有密切的联系。斑块不稳定纤维帽较薄、大脂核、较少的细胞外基质、斑块内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便秘溃疡[5]。斑块稳定纤维帽较厚、炎症较轻、小脂核、已钙化较少破裂[6]。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因素参与的复杂动态过程,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发生受到多种生长因子的影响,其中包括血清IGF-1水平[7]。本文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到我院来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
血清IGF-1是一种受到生长激素调节的单链多肽,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其主要成分为70个氨基酸[8]。血清IGF-1 45%的结构与胰岛素相似,因而当特异性受体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相结合时能够对近期类胰岛素样的代谢作用进行调节,对远期的有丝分裂进行促进,并对组织的生长分化产生促进作用[9]。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能够在动脉硬化初期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产生刺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0]。同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够增加纤维帽的厚度和斑块的硬度,增加斑块的稳定性。血清IGF-1对平滑肌细胞表型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1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斑块不稳定、斑块稳定、无斑块和总斑块检出率分别为42.0%、25.0%、33.0%和67.0%,对照组志愿者的斑块不稳定、斑块稳定、无斑块和总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0%、18.0%、74.0%和26.0%。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组,无斑块组和斑块稳定组的血清IGF-1显著高于斑块不稳定组,且治疗后斑块稳定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显著优于斑块不稳定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能够对细胞外基质的正常结构发挥修复和维持作用,进而使平滑肌细胞的密度降低,能够改变斑块的病理特征,增大斑块的易损性[12]。但是血清IGF-1能够对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产生抑制作用,增强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晚期钙化、炎症和血栓的形成[13]。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较高,血清IGF-1水平的减少与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 Shen L,Shah BR,Nam A,et al. Implications of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r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The American Heart Journal,2014,167(6):840-845.
[2] 刘婷婷. 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494-495.
[3] 王姝. 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1):82-84.
[4] López-Ola?觡eta MM,Villalba M,Gómez-Salinero JM,et al.Induction of the calcineurin variant CnAβ1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duces 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remodelling by promoting infarct vascularization[J]. 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14,102(3):396-406.
[5] 彭买平,朱华江.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7):979-981.
[6] 阙永康,杨大金.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的关系[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 11(12):912-913.
[7] 李青. 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8):55-56.
[8] 任海颖,翟建军,高宏,等.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浓度对绝经后乳腺癌他莫西芬治疗患者子宫内膜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5):594-596.
[9] 顾家鹏,王冀康,张萍,等.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及其臨床意义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1952-1955.
[10] 吴昌安,费丰敏.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MMP-9、IGF-1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6):610-611.
[11] 张伟萍,张宝荣. 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 浙江医学,2014,36(1):23-25.
[12] 陈新军. ACI患者血清Hcy、P选择素和IGF-Ⅰ检测的临床意义[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6):618-619.
[13] 王涛,李斌,安中平,等. 脑梗死患者血清VILIP-1、IGF-1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2):121-124.
(收稿日期: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