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烈:女明星的下半场

2015-05-30王美珍

东方企业家 2015年2期

王美珍

影一制作所总经理李烈,从玉女红星一路转型为成功制片,人如其名,这半生写照,可说“轰轰烈烈”。

从明星到制片,李烈的人生写过无数精采,现在她合资的电影公司更在兴柜挂牌,再创事业巅峰。

中国台湾自产电影60余年来,终于有一家公司要上兴柜了!2014年10月底,李烈宣布与能率集团合资的“影一制作所”,正式在兴柜挂牌,成为台湾本土第一家电影制作为主的文创股。

影一制作所总经理李烈,从玉女红星一路转型为成功制片,人如其名,这半生写照,可说“轰轰烈烈”。

果真刚烈

19岁进入演艺圈,初试啼声就已红透半边天,30岁时,李烈毅然抛下一切,只身到大陆经营服装生意,成为第一波赴陆投资的台商。

49岁时,李烈又放弃安稳的人生下半场,在台湾电影处在最低谷时,甘冒风险从演员转行当制片,陆续创造了《囧男孩》《艋舺》《翻滚吧!阿信》《总铺师》等多部卖座电影,创造了台湾本土电影的新纪元。

56岁时,李烈更决定将自己创业的影一制作所推上兴柜,成为人生下半场的最大挑战。

的确,每当前方有条无人走过的路,李烈总愿意当那摸石过河的第一人。

李烈的生日是3月29日,正是黄花岗72烈士纪念日。担任警官的父亲,因此为她取名“李烈”。名字宛如预言,李烈的性子确实刚烈。她笑说:“我年轻时非常火爆,就算已经是大明星,还会在路上和人吵架!”

受访这天,李烈穿着挖破洞的牛仔裤、踩着靴子,一身的性格利落。听到有人以“女强人”称呼她,她马上质疑:“女强人?强人就强人,干嘛要强调‘女强人?”对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她绝不跳进去。

资深影评人、李烈特助张士达说,李烈的个性非常独立,出席活动大都自己坐出租车,绝不劳烦人接送。雨天时,他想尽责替李烈开车门、撑把伞,没想到她已箭步如飞,早早走在前面。

这,就是电影圈人口中的“烈姐”。直来直往,尽可能拿掉一切的社会框架与包袱,真实地做自己。

经历失败

1980年代,正逢台湾电视、电影的兴盛时期,李烈有接不完的戏、赚不完的钱,但是却一点也不快乐。

由于学生时代就开始工作,她感慨从未经历过青春,“我长这么大,没有参加过毕业旅行、没有露过营。抽钥匙联谊?都是听说过而已。”

明明经历是一张白纸,却还要硬演出人生百态,这样的日子超过10年之后,李烈早已没有真正的笑容和眼泪,宛如一个拍戏机器人。30岁时,她决定逃离台湾,在朋友建议下赴大陆从事成衣事业。

当时,李烈在大连租了一个没电梯的公寓,每一家门口都没有灯,但每个住户的包包里都装着手电筒。她决定装灯,没想到第二天回家,灯泡就不见了。

她不死心,连续装了三次,三次都被偷。“从此,我包包里也放一个手电筒了。”李烈笑着说,当时的环境这么恶劣,却因她太想逃离台湾而忍受。李烈妈妈探视她时,一直哭不停,“一个女孩子,干嘛把自己搞成这样?”

一开始,她的成衣生意非常好,大连、北京、南京、上海、沈阳都有分店,但不断扩充却没有人手,又碰到诈骗,1600万元资本全赔光,五年后空手回台湾。“那时打击非常大,因为我一直以来被捧在手掌心,是完全没有受过挫折的人,”李烈说。

她回想那段时光,有长达几年都在绝望中,无法工作。每天唯一会做的事,就是去录像带店租片,一天看四五部不用思考的喜剧片,看累了睡着、醒来了继续看,像一个空壳。

谷底反弹

之后,她与前夫罗大佑到纽约生活了三年,回台后重新思考人生。“我相信所有的事情到了谷底,一定就会反弹!”

人到了一无所有时,就会变得务实。考量自己不想当演员了,却还算懂戏,她决定转行当制片。2000年时做的第一个单元剧《Mr.com之死》,当年金钟奖就入围九项,让她奠定了信心。

2007年,她看到《囧男孩》剧本,非常感动,很想筹拍这部电影。然而,当时台湾电影正处惨淡期,根本没人敢碰。加上两个主角是小孩,完全不是大明星,所有人都说这片子不会赚钱。

这一年,李烈49岁,她最好的朋友生病过世,带着许多遗憾离开。这件事刺激她下定决心,“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机会了。”

她做了最坏打算,整部片最多赔1000万元。“我估算了一下,有生之年可不可能把债还完?如果靠着到处打工接戏应该可以!”就这样,她把自己的后半生,赌给了一部她心目中的好作品。

当初转行当制片,其实很多人不看好,把她当笑话。“制片就是蓝领,什么活都要干,有人怀疑我是女明星出身,怎么可能放下身段?”李烈说。

而且,戏已经开始拍了,还是找不到资金。她只好天天都和朋友借钱,借一天、拍一天,最后还把妈妈的房子都拿去抵押。

没想到,票房开出,李烈的眼光再次得到肯定,3700多万元票房,不但没赔、还小赚几百万,这在当时是奇迹,社会一片惊讶,“原来,台湾电影也可以赚钱啊?”

分析李烈转型制片人,可以成功,不是没有原因。

刚踏入制片这行时,李烈觉得自己没经验,一定要什么都做才会懂。戏拍完了要恢复场地,打扫、搬东西,她都自己来。

与她合作过的工作人员透露,连最小的细节“便当”,李烈都会照顾到。放饭时刻她总会准备好几种不同的便当,不让大家天天吃的都一样,好慰劳工作人员的辛苦。

演员出身的背景,也让她对戏的了解比较深入。曾与她合作过《明天记得爱上我》的导演陈骏霖说,一般的制片只是帮忙找钱,但从讨论剧本、选角、定装,甚至到后期剪接,李烈每个环节都能给予意见,“反而象是多一个创作伙伴。”

此外,多年累积的经验,也让她懂得把钱用在刀口上。

张士达说,“她是真的懂得把投资人的钱当钱。”例如,《总铺师》这样美食史诗电影,美术设计十分华丽繁复,成本却不到上亿,非常难得。

上市之变

为什么会有上兴柜想法?一向热爱自由的李烈,坦言“这就像身上挂个很大的枷锁”,一开始对兴柜也很排斥。

但是,她回想一路以来,许多电影人都要抵押房子才能拍片,或因找不到资金,而无法把故事实现或创意受限。她希望向大众筹资后,以后优秀的电影人不用再花时间筹措资金,可以专心在创作上。

此外,台湾大部分电影工作人员的薪资很低,比起大陆是“数字相同、币值不同”,常常都是人情相挺,身体还常搞坏。李烈说,她希望上兴柜后,工作人员可以拿到比较合理的薪资,电影人不求富与贵,但至少要过得“比较像人”。

只是,公开发行股票的准备过程,由于是台湾电影公司的第一次,让李烈面临很大挑战,公司所有做事的方式都要改变。

例如,拍戏永远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要非常机动,然而,按照证交所的规定,每件事都要上公文,曾让她一度抓狂,“这简直是全世界最不环保的事!”

此外,她也在调整经营思维。以前,她选择戏剧的标准是“自己有没有感觉”,现在她得更着重数字绩效。

有人质疑,如此会不会完全成为市场导向,限缩创作可能?李烈认为,有些作品自己想拍,但市场不见得会接受,就要思考在其他方面创造营收,来支持理想,未来的功课就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影一预计2015年第三季上市,缔造台湾电影规模与视野放大的新开始。一路天不怕、地不怕的李烈,呼吁观众多支持台湾电影,“只要够好,一定能走得出去!”

(作者为《远见》杂志 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