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5-05-30郑静静李永霞
郑静静 李永霞
作者简介:郑静静(1987.9—),女,硕士,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教务处,汉语国际教育。
李永霞(1984.5—),女,硕士,河北沧州人,衡水学院教务处,讲师,高师学前教育。
摘要: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构建五维立体的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本,将高校、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行业协会与地方大众及企事业联合互动,共同致力于“面向地方大众”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创意型艺术人才,在实践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有力促进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3月,我国本科院校共有1145所,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有646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56.42%。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科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其艺术行业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重视与青睐。面临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衡水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艺术类专业群日益彰显,势必需要梳理其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传统脱离实践和生活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无法实现较好的对接,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空而大,缺乏实践操作性。传统的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大多表述为“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艺术类专业的合格人才”。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程度,艺术类专业辐射的就业区域与服务对象,艺术类专业人才目标标准等表述较为空洞。
(二)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艺术类专业往往以纯艺术的美学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音乐教育、表演等为基础。人才培养方案中长期侧重理论内容,严重缺乏以实际动手实践操作,创意型设计与表现的技术实践教育。
(三)人才培养过程无法满足现有艺术类学生创意学习的需求。高校传统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往往学历、职称很高,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与艺术引导能力不足;传统的艺术类专业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认知理解、练习为辅,缺乏课程教学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意的实践操作。
(四)人才培养的考核注重过程,忽视结果。传统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成绩、最终成型的作品等作为人才考核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参与最终作品制作的努力与创意程度。
二、五维立体的创意型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衡水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来,艺术类专业随着国家特别是衡水地区及衡水所在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增设,各艺术类专业从规范向内涵式演进,逐步形成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集群,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五维立体的创意型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维立体创意型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即校企合作,以学生为本,将高校、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行业协会与地方大众及企事业联合互动,共同致力于“面向地方大众”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创意型艺术人才。五个维度分别为高校、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行业协会与地方大众及企事业,分别对应高校的艺术素养底蕴、学生的个性创意、实践基地的岗位素质训练、行业协会的前沿信息、地方大众与企事业的艺术需求及就业需求等,涉及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参与赛事情况及就业情况等,最终实现面向大众的五维立体的创意型艺术类人才培养。
三、五维立体的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更新艺术类人才培养理念。衡水学院各艺术类专业自专业设置之始,就围绕本专业设置的背景、原因、未来学生培养目标、规格及专业就业前景等开展调研。如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根据相关地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在岗位能力的基础山,探索和实施独特的人才培养师资发展模式,构建符合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校企紧密合作开发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实践基地。
(二)创新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建立艺术类综合大平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宽基础、强主干、重延伸、综合交叉、强实践为原则,通过学科专业基础平台+特色专业方向(职业)模块+集中性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框架体系。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拓宽学生的视野,将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教学、学术讲座、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艺术创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教学、研究、创作三者结合良性互动教学模式。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衡水学院“进步教育”理念的重要实现形式,是艺术类专业为学生针对性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根据学生入学情况进行摸底式的专业技能测试,根据测试情况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不同层级与难度的培养体系。分层教学为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为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等创设良好的条件。
3、一对一辅导。为了真正打造适合本地区的创意型的艺术类专业人才,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除了正常教学外,其专业教师采用一对一模式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进行全力辅导。
4、艺术类工作室模式。优秀的创作作品与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密不可分,为鼓励青年教师的创作热情,并带领学生参与竞赛或实际设计项目,大力推行了艺术类工作室人才培养的开展,通过工作室实际项目的操作,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强化其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使其从毕业到就业实现零距离。
5、任务项目驱动。通过课程教学、工作室、实践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为前提,以“兴趣驱动”为导向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任务”这一前提,寻找艺术通感,进而实现创意的教学模式,推行艺术类音乐、舞蹈、美术类、播音类实践课堂“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兴趣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学”、“做、“创意”一体的教学途径,实现“教、学、做、创意”一体化。
6、以赛促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竞赛及参与竞赛的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艺术类专业学生参加比赛得奖的情况持增长趋势,获奖总量较大。省级、国家级奖励取得的奖项也占据一定地位。通过各类赛事的参与,一方面鼓励艺术类专业学生强化本专业技能与创意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艺术类专业教师的指导水平。
(三)改革艺术类人才培养评价模式。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一直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评价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强化期初、期中、期末等形成性成绩比例,将各艺术类赛事获奖等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一部分。此外,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赛事参与及获奖情况,艺术类专业学生实习、就业情况,通过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教师等进行多元化的回馈与评价,以确保艺术类专业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
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历经多年构建出五维立体的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培养目标逐步明晰,培养方案逐渐成熟,培养过程与评价机制日趋完善。但未来探索与实践的路更漫长,仍需要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进一步凝练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为适合本地区艺术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意型艺术人才。(作者单位:衡水学院教务处)
基金项目:河北省2014-2015年度教改项目2015GJJG19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铁军,叶贵霞.艺术类专业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3,01:112-114.
[2]韩雨庚.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衡水学院内部资料.衡水学院说专业资料汇编[Z].衡水:衡水学院,2014.
[4]衡水学院内部资料.衡水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汇编[Z].衡水:衡水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