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渝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研究

2015-05-30郑淼

求知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文化圈分离跨文化

郑淼

摘 要:跨文化心理适应是跨文化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基础,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对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跨文化心理适应是指跨文化者在异文化环境中不易产生焦虑、抑郁、思乡等负面的心理情绪的心理适应状态。本文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渝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在渝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状况良好,主要原因是留学生与东道国文化圈分离,网络等信息技术使文化冲击得到缓冲。

关键词:跨文化;心理适应;U型曲线;文化圈;分离

一、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及其调查

1.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重庆愈来愈开放。来渝的留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

跨文化适应,是指参与者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所发生的目的在于适应新环境生存要求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而跨文化条件下的心理适应是跨文化者在异文化环境中指不易产生焦虑、抑郁、思乡等负面的心理情绪的心理状态。

根据本文对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定义,可以对在渝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与否设定了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层次,即根据访谈记录以及问卷反馈情况,以在渝留学生对自我适应情况的判断为准;二是较高层次,即在渝留学生心理适应对社会交往以及融入主流文化圈的促进作用。

2. 在渝外国留学生的调研样本

本研究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来自六个大洲的60多个国家的145名留学生为研究对象。

重庆各高校共有留学生5000多人,分布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留学生人数约2000人,在重庆留学生总数中占40%多,具有抽样代表性。调查问卷发放151份,回收145份,占比约10%,可以构成抽样框,具有抽样代表性。回收率96%,问卷有效率100%。

本次调研的研究对象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最多,超过半数,其中又以东南亚的留学生居多;来自美洲和欧洲的留学生对象人数较少,这符合了重庆留学生以亚洲东南亚留学生为主,美洲、欧洲留学生较少的结构比例。同时文科类专业、理科类专业、汉语硕士专业、语言学习以及博士进修五种留学类型均有样本。

二、结果与分析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SPSS17.0为主要的统计分析工具,使用对问卷数据进行科学地整理、统计和分析。

2. 描述统计的均值分析

通过SPSS17.0的描述统计的均值分析的结果来看,一共12道题的在渝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卷均分布在1.59至2.52分之间,得分较低。

因为本次心理适应问卷的题目均是采用逆向设问,因此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适应存在问题越多,得分越低则说明心理适应的情况越好。由此看来,我们初步估计本次问卷调研出现了与预设相反的结果,即大多数受访的留学生对心理适应问题的选择大部分都集中在前三个度即“从不会这样”“ 极少会这样”“有时会这样”中,因此可以初步判断在渝外国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良好,没有出现较大异常。

3.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水平的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从数据的总体均值上看,各题的心理适应的分都偏低,本文初步认为在渝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没有出现较大问题。本文借助SPSS17.0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分析对各影响因素对在渝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显著性进行分析,对在渝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状况良好这一推论做进一步的论证。

根据问卷的填写情况,运用单因素检验分别检测了来渝时间、HSK等级、所在大洲、学位、年龄、专业这6个可能影响来渝留学生心理适应的客观因素的显著性。

结果显示在渝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对其跨文化心理适应好坏也没有影响。即年龄、所在大洲、学位、专业、出国经历以及HSK等级这5个因素对在渝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影响均没有显著性。

“中国认知”这一因素的显著性为0.682;“大学认知”这一因素的显著性为0.540,与统计学的显著性标准相比相差较大,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在渝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好坏基本没有影响。

在渝留学生的中国认知和所在大学的认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根据一般经验,如果人们对一个新环境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则可以更快地适应与融入新环境。而统计结果显示留学生的中国认知与大学认知并没有影响显著性,说明在渝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良好,心理状况较为稳定。

“来渝时间”因素的显著性为0.056,接近统计学显著性小于或等于0.05的标准,可以判断“来渝时间”这一因素在6个客观因素中显著性相对较强。

通过对“来渝时间”这个影响因素的均值检验,得出了表5所示的各种来渝时间段的心理适应得分的均值。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渝时间”这个变量的总体得分偏高,说明在影响留学生心理适应的因素中比重很大,其中随着来渝时间的增长心理适应的得分升高,说明来渝时间越长,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在相对变差。

这个现象正好符合了利兹格德的U型曲线假设以及奥贝各的“文化冲击”理论,真正的文化冲击是在真正进入了主流文化圈之后才产生,这时的不适感会比刚来时更强烈。但这并不能证明在渝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在心理方面是不适应的,这只是其适应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我们如何促进留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自我调适的一个经验依据。

三、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状况良好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留学生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极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不适的状况。但这种设想实际上是在强调主流社会对旅居者的单向影响,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是把文化适应者和客居国社会当作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来进行分析。

John W. Berry从文化适应者和客居国社会之间的互动性出发,提出双维的跨文化适应模型(cross-cultural model of acculturation)。他将文化适应按照适应者对东道国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的双向比较,把跨文化适应分为融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四种不同的类型。本文将根据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从双向维度,使用科学的工具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1. 在渝留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结论

本文的第2部分“问卷结果与分析”中问卷各题的均值(表2 个体均值)显示心理适应12道题的得分均在2.6分以下,这表明受访的样本对象极少会出现焦虑、抑郁、失望、思乡、孤独、无助、失眠等心理状况以及由心理不适引发的身体的不良状况。同时,男女性别因素与各主观、客观因素的显著性分析显示,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均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渝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状况良好;第二,在渝留学生的心理适应表现为不受HSK等级、所在大洲、学位、年龄、专业等客观因素和中国认知、大学认知这两个主观因素的影响。

John W. Berry的“文化适应压力”理论指出,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因为不适应而不同程度地出现困惑、焦虑、抑郁、身体精神症状增多等心理不健康的状况。也就是说如果留学生没有出现这一系列的由跨文化引发的焦虑、孤独、抑郁等心理不适和失眠等身体的不适,我们可以就认为他们的心理适应状态良好。

2. 在渝留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产生原因

(1)留学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圈。统计结果显示,在渝外国留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其深入当地社交圈的程度是呈负相关的关系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留学生不会出现焦虑、失眠、抑郁、失落等负面情绪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进入重庆的文化圈中,他们是生活在主流文化圈之外的一个群体,生活环境较封闭,形成相对独立的小众文化圈,没有真正体会到进入主流文化圈带来的困难和压迫感,自然感觉不到外界带来的压力。这一点在访谈和调研结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校对留学生的特殊管理和留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大部分留学生的社交面非常狭窄,大部分留学生都只与自己的同胞交往或者是留学生群体交往,中国朋友很少或交情太浅。在问卷中对于遇到困难会首先向谁求助的提问超过2/3的学生都选择了亲人和同胞的选项。我们称这种没有真正进入主流文化圈的跨文化模式为跨文化的分离状态。

(2)网络交互缓解了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压力。正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弱化了危机阶段的冲击作用,消解了多方面的文化适应的压力 (acculturative stress),留学生们没有受到太大的异文化的冲击作用。困惑、焦虑、抑郁、疏离感、边缘感、认同混乱、身体精神症状增多等一系列的因心理不适引发的症状也没有普遍出现。因为网络可以很好地规避留学生群体的社会交往,以网上购物为例,网购的兴起就使留学生免于受到当地商贩欺骗。因为不少外国学生如果直接去实体店购物,会因为肤色、外形差异被“宰客”,无法改变的外形特征会使其产生被差别对待的焦虑感,但是虚拟的网络购物就很好地掩盖了其“外国人”的事实,规避了这可能产生的购物的压力。同时,远程视频等网络工具能较好地解决了留学生的思乡之情。因而尽可能地延长了“蜜月期”的时间,使U型的心理适应曲线趋于平缓,以至于留学生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不适给他们带来过大的情绪上的波动。

(3)留学生的高素质促使其较快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据访谈了解,留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群体,拥有较高的素质,相较普通的学生于会有更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一位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大二的留学生告诉我们,她打算大学四年的假期都待在中国,同时表示不会特别想家。两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也表示假期准备在中国旅游,不会特别想家。

在41位访谈对象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是奖学金获得者或者是为期一学期的交换生。除个别语言学习生外,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高,问卷中也有相应的反映,达到HSK4级以上的留学生也占了大多数。特别是来自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的留学生,大多有在孔子学院或从小接受汉语教育的经历。较高的语言水平有助于减少留学生的对异文化紧张感,同时增加亲切感,有利于留学生自我的心理调适。

四、结论

在渝各高校积累了相当的对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的经验,相较于以往的对留学生的外部的硬件管理,现今重庆各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和对留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关注度正逐渐提升。

一方面,心理适应是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适应主要由心理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这三大部分组成,而心理适应的程度会对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人是感性的动物,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情绪的影响。因此,如果在渝的留学生在心理状态方面能够快速适应,或者说重庆各高校能够帮助留学生尽快调试心理状态,那将有利于其在学习以及社会方面的适应状况进而有利于留学生的整个跨文化适应。

另一方面,对心理适应问题的关注以及心理适应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重庆各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我们在与重庆大学国际学院的老师交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留学生对班级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必须及时发现并处理好,重庆大学曾经有过一个出现了幻听症的留学生,如果不及时发现,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毕竟留学生涉及的是两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的问题,必须慎重处理,这里就充分体现了关注留学生群体的心理适应问题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 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2]张秋红,李纯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探究与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J]. 兰州学刊,2009(S1).

[3]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万 梅.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莫 骞.广西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7]陈国明,余 彤.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01).

[8]黄 倩.重庆市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9]李国宏,裴庆祺,郭 彤,等.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2).

[10]李先知.试析中国留美高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对策——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1]S. Lysgaard.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07):45—51.

[12]kalervo Oberg.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01).

[13]J.W. Berry.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M]//A.M.Padilla.Acculturation: Theory,Models,and Some New Findings.Boulder:Westview Press,1980.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圈分离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圈里事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