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滨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15-05-30李凯璇孙志毅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18期
关键词:滨州市制约因素新型城镇化

李凯璇 孙志毅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获得巨大发展,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文章拟通过数据分析,剖析制约滨州市城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情况类似的中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个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制约因素;对策;滨州市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城镇化建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很注重城镇化的发展建设。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中国将继续推动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以及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滨州市的城镇化建设在山东省中相对落后,深入分析滨州市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突破点,对于加快滨州市城镇化水平的建设和提高全省的城镇化水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从省级及省级以上层面为出发点来进行城镇化研究的居多,但以市级的研究为出发点的较少,尤其是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本文将滨州市作为研究城镇化建设的实例,希望此项研究对山东省整体的城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发展现状

2011年,滨州市的城镇化率为47.98%, 在山东省位居第十位,到2013年底,全市城镇化率为51.2%,相比于2000年的24.38%,年均增长2.06个百分点。城乡统筹、一体发展、重点突破、多头推进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滨州市作为山东省17城市之一,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155.73亿元,在全省十七城市中排名13位,虽比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但相比于济南市5023.19亿元和青岛市8006.60亿元的生产总值,仍具有很大差距。滨州市2000~2013年的发展概况如表1所示。

表1中显示,近五年各项指标的总体增长趋于缓慢,第一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第二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第三产业实现了连年稳步增长,但近几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缓,发展速度从2007年的22.56%下降到2013年的8.59%。2013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56769.78元,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9.79%,高于全省8.7%的平均水平,在全省排名第七位。第二产业占到了全市生产总值的51.31%,相较于其他城市较为落后,在全市排名第13位。第三产业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38.9%,第三产业的总指标虽较2012年增加了1.04%,但总体水平偏低,与济南市第三产业所占55.2%的比重相差甚远,且低于全省41.2%的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表明,滨州市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建设方面仍相对滞后。

三、制约因素

(一)县域发展不平衡,集聚效应不明显

2013年邹平县的生产总值为751.1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发展水平远领先于其他县区。惠民县、沾化县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阳信县的全年生产总值为126.34亿元,仅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数据表明地区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另外,邹平县和滨城区作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在地理位置上紧邻惠民县和阳信县,但阳信县的生产总值却很低,说明邹平县和滨城区发展的龙头带动效应较小,集聚效应较低。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农民就业问题亟需改善

近年来,滨州市通过扶持中小企业、招商引资等积极政策,加速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整体生产水平的显著提高。但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于第二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构成中比第二产业低12.4个百分点,相比于山东省其他城市,滨州市总体城镇化水平相对较落后,实际有效城镇化率低。在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种地作为生活收入的唯一来源。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在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滨州市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三)县区支柱产业缺乏,带动效应不够明显

滨州市所辖的各县区中,邹平县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县区,这与邹平县的支柱产业——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魏桥镇作为全市棉纺织业的主要聚集地,对县区整体经济带来的辐射效应非常明显。而其他县区虽有一部分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但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无法形成对城镇整体的聚集拉动效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四)城市交通建设亟待推进

滨州市的交通建设水平落后,成为制约滨州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到目前为止,滨州市是山东省唯一一个未通火车的地区,航空方面更无从谈起。由于交通发展滞后,不仅给市民外出采购、旅游、求学等日常活动带来了很大不便,同时也限制了滨州市整体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以及滨州市同外界的联系与交流。

四、对策建议

(一)培育龙头城市,发挥其对周边县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发展的腹地。在山东省“一群一圈一区一带”发展战略中,属于以济南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内,东邻东营市,南靠济南市并与淄博市接壤。滨州市应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在外部增强与济南市、东营市等其他城市的全方位交流,积极发挥区域拉动效应,实现与周边城市的良性互动。其次,在内部要大力发展邹平县和滨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城镇经济增长,加强与其他各县区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城镇化全面转型升级。总之,利用滨州市的地理优势,在外部和内部双管齐下,推动双重区域辐射作用,避免城镇化发展出现“长短腿”的不平衡状态,全面提升全市整体的城镇化水平。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

在大力支持第二产业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掘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增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可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真正实现农民就业“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同时拓宽收入来源,使农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早日过上城镇居民的生活。

(三)各县区要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坚持产业兴镇

目前,惠民县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充分利用作为“孙子故里”的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业,对城镇整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沾化县立足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培育冬枣产业,但规模不够大,政府整体投资力度不够强,无法形成该县区的产业支撑。无棣县大力实行工业化建设,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拉动、相互扶持。全市应该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地方各城镇应立足本地区实情,大力实施产业兴镇战略,加快产业建设的步伐,培育县区支柱产业,以推进滨州市的整体城镇化建设水平。

(四)改善资金运作机制,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建设新型城镇化,就要贯彻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为此,应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加大绿色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以点带面,发挥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应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管理机制,对企业污染的控制排放实行严格的限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污染,加大对环境的改善力度和对植被的保护,实行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利民惠民。

(五)注重城镇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交流

交通运输业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一个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重要影响。为此,滨州市应该加快铁路建设的步伐,加强与其他省市的互动交流,推动县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立峰,宛慧丽,宋芙蓉,陈舒清.山东省滨州市城镇体系的分型研究[J].测绘科学,2009(06).

[2]张雪.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滨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调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

[3]田利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SWOT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9).

[4]孙志毅,王娜,王新娜.山东半岛铁路交通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06).

[5]王聪,朱喜钢,王富喜.基于县域的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5).

*本文系2013年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0304)。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滨州市制约因素新型城镇化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滨州市蒲园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配置分析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