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场域中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执行力提升策略探究
2015-05-30杨坤侯娟
杨坤 侯娟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建构和提升不单关系到教育行政机构本身的能力和行动,还关系到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诉求及对教育舆情的正确应对和有利引导,化解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教育矛盾,疏通民意,获得教育政策目标群体的支持和配合。本文基于教育舆情场域理论,探讨提升我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执行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育舆情场域 教育政策执行力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88-02
近年教育被列为重大民生议题,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及公众性教育事件背后,教育舆情正通过网络、报刊、广播、民众流传及专家访谈等立体化、多元化的媒介途径得到传播和释放,致使舆情的导向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区域间教育发展差异性极大,新疆作为祖国边域,政治情形复杂、文化多元、经济发展落后,为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措施,如双语政策、高考优惠政策、预科政策等等,教育舆情分布也呈现区域性特点,从各种教育舆情报告中表现出民众对教育政策类事件的关注占据教育舆情事件前列,民众意见与态度对教育政策决策与执行的影响日益明显,导致教育政策执行产生舆论危机而陷入舆论困境,影响到教育政策执行效果。
一、教育舆情场域中的教育政策执行力
高效的政策执行力是政策目标实现的保障,在教育舆情场域中,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建构和提升不单单关系到教育行政机构本身的能力和行动,还关系到对教育舆情的正确应对和有利引导,化解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教育矛盾,疏通民意,获得教育政策目标群体的支持和配合。
(一)教育舆情场域的时代变迁
“场域”概念最先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场域不仅可能围绕固定的市场技术或公共政策领域而形成,也有可能围绕重要的争论与问题而形成。”[2]教育舆情场域指教育机构所处的舆情环境,就教育政策、事件等议题借助媒体中介反映主客观教育诉求和利益关系,随着决策者、目标群体、利益触动群体、媒体等多因素互动,从而交织形成教育舆情生态场域,并随着教育改革、群体心态变化、传播途径等变迁。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引起教育变革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要应对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化解新旧教育体制内外的众多政策及利益问题;另一方面,教育政策的适时调整和实践反馈才能满足不断壮大的教育政策目标群体以及文化的多元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多元化需求。教育改革中,教育政策执行者、政策目标群体、相关利益群体的各种观点、意见及利益诉求纷纷呈现并碰撞、摩擦、对立,交织成多元、复杂的教育舆情生态场域。
(二)教育舆情场域——教育政策执行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已从执行力内部因素逐渐转移至外部环境对执行效果的影响。教育政策执行有效的重要保障不仅包括政策行为部门的能力、行动,政策目标群体的支持与配合也是关键环节。袁振国教授认为,“教育政策执行是一种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构成教育政策执行活动的基本要素至少包括教育政策、政策执行者、执行计划及行动措施、目标群体、环境因素等五个方面[5]。历经近年重大教育政策引发的舆情事件及舆情危机,教育事件由于其本身的利益关系通过以网络舆情为先锋、报刊电视的跟踪报道广泛传播并渲染引起更广大人群的舆论,最终引起政府的关注、干预、引导,致使舆情事件成为政策执行部门和目标群体的博弈手段,如不能妥善处理,常会使民众对政策部门产生敌对情绪,降低政策部门的公信力,致使政策执行陷入舆论困境。教育政策执行力不是简单由五大要素构成的静态结构,而是复杂运行的动态系统,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舆论氛围,形成政策执行过程不能脱离的生态环境。教育政策的执行有赖于良好的舆情环境,而生态环境的营造依靠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民意拥护,教育政策执行是一个与舆情场域互动互生的过程,二者的良性循环是构建教育舆情生态场域的基础。
(三)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舆情的场域特点
根据涂尔干的社会理论,舆情作为团体意识和社会精神应受到社会事实的制约和调整[6]。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不同,教育舆情场域有所差异。教育政策执行具有极强的地方特征,必须考虑地方文化背景的影响[7]。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舆情带有浓厚的区域特色,舆论内容带有浓烈的政治敏感性和文化敏感性,区内经济文化发展的高低分化、复杂的民族成分以及不同民族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形成舆论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利益分殊,导致更为复杂多元的教育舆情环境。随着新疆自治区一系列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如双语教育、民汉合校、内初班、内高班、高考优惠等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引发众多教育问题,由报刊电话的追踪报道引发了相应的教育舆情,并演化成公众问题。从舆情发展的目前态势看,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舆情发展仍处于放任自流的被动阶段,带有明显的滞后性,舆情处理表现出形式化和应对单向性,舆情预警机制不完善,处理模式落后,处理结果常影响到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
二、教育舆情场域中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执行力提升策略
(一)建构良性发展的教育舆情生态场域
在教育改革和新政策实施的重要阶段,教育问题凸显、矛盾冲突加剧,构建良好的舆情环境,提升政策执行部门的公信力和感召力,进而能够事半功倍的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政策执行部门以符合人民利益的原则公平正义的制定教育政策、处理教育问题和社会关系、调整各阶层利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实事求是的向民众发布真实的信息,并信守承诺,表现出真诚解决问题的态度,逐渐改变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抵抗、逆反,逐渐建立民众对政策执行部门的信任感,树立政府诚实守信的公众形象。
教育部党组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制订教育政策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和问需于民,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8]。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根据新疆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等本土资源,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借助现代媒体及新型传播途径,进行政策的广泛宣传和民意疏导,积极总结并反馈以往舆情应对的经验和方法,及早对可能出现的舆情进行预报、分析、定位,了解舆情各类表达主体的需要,重视教育舆情研究,规范教育舆情分析,提高教育舆情信度与效度,制定相应的疏导措施和解决方案,及时化解舆情危机,并引导舆情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为教育政策顺利执行营造良好的氛围,建构起教育政策执行的良性循环的舆情生态场域。
(二)提升教育政策执行部门舆情管理能力及媒体素养
“古德诺认为,政治是民意的表现,行政是民意的执行”[9].。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信(下转104页)(上接88页)息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能力,健全网络舆论引导制度。”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的介入,舆情成为各阶层教育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尤其对教育舆情敏感问题的处理更加考验行政部门的政策执行力水平。提升教育舆情管理能力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教育政策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教育政策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明确的、权威的政策消息,扼制谣言的散播,保证快速、畅通、公开的信息渠道;第二、完善教育舆情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责罚散布谣言、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追究调查舆情所涉工作人员的责任;第三,对政策执行部门进行有关舆情引导处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政策执行者敏感的舆情管理意识,学习正确处理舆情事件的方法及科学引导教育舆情发展的策略,积极应对各种舆情问题和危机。
(三)在省域层面构建政府教育舆情采集体系模型,健全积极主动的教育舆情预测与引导机制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期间进行大规模舆情监测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成立了教育舆情监测分析的部门。2010年12月8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组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开展对我国教育政策热点问题的评估与舆情分析,为推进首都与全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其他省区跟随步伐,也先后建立舆情研究机构和舆情应对启动机制。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基本遵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应急处理模式,凸显出众多问题,如处理态度被动,手段单一,官僚习气浓厚,处理结果不公正,问题常常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 猛、李 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142.149
[2]〔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 3 版)[M].姚 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2.225
[3]边沁(Jeremy Benthan).政府片论[M].邓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5]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88,14,288
[6]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15
[7]毕天云.基诺族和布朗族在教育场域中性别平等观的实证研究[J].思想战线,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