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放下“第一”
2015-05-30徐江
徐江
《伪装者》《花千骨》等次第登上近期热播剧集榜首,让人领略到近期电视剧收视竞争之激烈。还看到过几个谍战剧排行榜,排在前几位的有大家熟知的《潜伏》《暗算》《黎明之前》,开新世纪谍战剧热潮的《誓言无声》在一个榜单上才排到第五。其余像《落地,请开手机》《悬崖》《国家机密2》《借枪》《誓言永恒》《专列一号》《虎口拔牙》《五号特工组》《告密者》等悉数落榜,更不要说20年前引发热议的、算是另类谍战剧先驱的《无悔追踪》。
国产剧集竞争之惨烈,因上星台和地面台播出层面的不同,相比这几年狂吸眼球的各类“真人秀”,一直处于一种“暗战”状态,收视率很难做出一个硬性排序。“流媒体”时代观众兴趣多变,也使得许多风头一时无两的热剧,两三个月就被后继者的到来冲得无影无踪。所以“收视率第一”固然可作为“业绩”,在“单位”形形色色的报表和述职报告中充充门面,对创作的实际激励作用并不大。不拿第一,次次“前三”又怎么样?何况大家现在看到的收视率,调查方式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前段时间电影《捉妖记》热映,我一直很关注它的票房上升幅度。到后三分之一的档期,明显是潜力已发掘到极点,赶超《速度与激情7》显得吃力。后来陆续看到一些票房上的相关新闻,觉得这个“纪录”不超也罢。“胡巴”的魅力不需要用大数据来证明,使出吃奶劲儿硬去塑造第一,反而会给导演和计划中的续集加压。实际上,这两部电影的中国内地票房之争,如果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看成是许诚毅和温子仁两位华裔导演的PK,都是华人在电影创作领域的最新成就,这或许比赤裸裸的营收对比,更贴近电影的本来面貌。我们的媒体有时太爱替资本家操心了,报道和评论,甚至电视上的观众评影,都在自觉不自觉间强化投资人视角,这对文艺的大环境而言,可不是一个多好的事。
同样道理也可以投射到综艺节目。继歌唱类真人秀蜂拥而起后,明星体验类真人秀渐呈后来居上的架势,有些节目还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和安全隐患,如此为数据搏命、而不是搏智,值吗?因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进而不自觉地给观众留下“拜金”的印象,这是今天所有文艺传媒人,尤其是投资者和主管者所要警醒的。
放下票房第一、收视率第一的功利心态,去争取好口碑,高票房、高收视率反而离创作者并不会太远。孤注一掷、倾全部财力人力,一意瞄准“第一”,可能得不偿失。这跟菜农和水果种植者,根据本年的市场情况调整来年的种植规模,颇有几分相似。头一年卖得好的蔬菜瓜果,第二年肯定供大于求——因为大家都一窝蜂去种。大红的节目类型,后继者的难度显然大于首创者:难度会水涨船高,观众的新奇感却是在逐步下降。所以说文艺的持久成功需要智取,而不是现在流行的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