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营销推广新法则
2015-05-30红乐陈伊萌
红乐 陈伊萌
编者按: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透露,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8.3亿,同比增长34.52%;全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5397块,目前全国银幕总数已达2.36万块。在中国电影市场大繁荣的今天,可喜的数据和更多片方的加入,给电影营销界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那么,如何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卖”好电影这一特殊的产品?是我们亟待讨论的问题。
本期沙龙的特邀嘉宾主持是危机管理专家曹志新。对话嘉宾分别是合润传媒总经理王一飞,北京无限自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自在影业有限公司总裁朱玮杰,北京迪思公关顾问有限公司互动创意部总监汪欣,疯狂电影CEO彭强。特邀参与嘉宾是九龙品天(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媒体总监陈小蕾。
曹志新:电影票房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每一部高票房之后都与电影的营销推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欢迎各位嘉宾参加这期主题为“电影营销推广新法则”的沙龙活动,下面首先请各位谈一谈在当前电影营销推广的运用上都有哪些手段?
王一飞:首先电影营销最重要的是影院阵地。现在大家看电影的习惯已经改变了,之前是要看什么电影,才去电影院,现在有很多人的行为是先去电影院,看什么再说。所以在影院阵地里面占一席之地,就要有海报、电子屏,这些吸引人的东西。第二就是社交媒体的传播,有的人要看一个电影前会先去看豆瓣评多少分,如果分低、评论不好就不去了。第三是户外广告投放,是一种广告的模式,包括公交车、车站、站牌等等。第四是电视、报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宣传造势,主要是电视为主。比如《快乐大本营》、《鲁豫有约》、腾讯《大牌驾到》等等这样的娱乐综艺栏目,请很多明星来玩,实际上也是为了传播电影项目。
第五个手段是品牌合作,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就是刚才那四个手段基本都有。线下的方式就是可以把电影的特殊曝光授权到快消品包装上去,然后再进行传播。甚至还可以购买商品赠送电影票,或者买票的时候赠送产品抽奖,这种终端互动其实对电影传播是非常大的拉动,这部分的市场潜力很大。
汪欣:补充一下,其实做线上传播可以采用病毒视频的方式。在美国已经玩得很花哨了,像蝙蝠侠的《黑暗骑士》,他们会把自己的包装通过邮件发到各个网站。会把海报贴得满大街都是,这都是新鲜的方式。但是中国的品牌电影很少,外国就有很多品牌,而且在中国广告的形式很受限制。像新的电影《第九区》,讲的是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故事,做推广的时候就会在线下贴一些外星人不许进入的标志,这也是病毒式的营销。
朱玮杰:电影营销和其他产品的营销有很多不一样。电影这个产品具有它特殊的产品属性,口碑决定了它最后的结果,不是靠营销能去解决的问题。
王总刚才说得比较全面了,推广手段我们整个预算花的方向基本就是这些,细节上可能会有一些细分。比如说影院阵地的物料如何制作、如何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的是抓住影院这些随机人群。从我们营销角度不喜欢这些随机人群,但目前中国的电影基本上除了这种预期值特别高的,本身品牌效应做得非常好,营销达到非常好的目的的电影会有非常指向性的观众以外,随机观众占了非常大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户外广告,包括闹市区的LED、流媒体的屏、路牌、公交车身、电梯广告、电视广告。这些广告都是硬广方面比较重要的渠道,很多电影都会使用这些方式。电视广告还是亟待开发的空间,目前为止国内只有两到三家电影公司尝试类似的方式。国内也有明确的现象级的电视栏目和现象级的电影去投,效果也不明确。电视广告投放的只有安乐最多,其次就是像浙江卫视和湖南卫视自己参与的电影。
第三部分比较重要就是电影视频推广,包括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视频网站,一些电视台、娱乐节目。这是直接针对你的内容进行非常有兴趣观看的媒体。然后就是我们相应的门户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类,采取新闻的方式还有策划的方式进行推广。此外还有社交媒体的方式,社交媒体在整个营销费用的比重越来越大,也有一些需求。
彭强:我在以前的公司曾在全国接近五六百家影院建立过的LCD屏幕,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我更强调是线上和线下两方面处理。媒体本身而言既有公关属性,也有广告属性。任何一个媒体比如说户外广告,强调是硬的广告,做得好变成一个公关事件。
去年,《我的早更女友》在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内容就是电影男主角对女主角周迅的结婚祝福。一般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广告,但其实它变成一个营销事件。我认为用媒体的同时,能不能把硬广做成营销事件这是考验你的创意,考验如何运用媒体。
主持人曹志新:从大家讨论中我们总结到电影营销推广的手段包括:第一影院阵地、第二社交网站、第三视频推广、第四电视宣传、第五合作品牌、第六户外宣传,还有影迷见面会等,另外增加的推广新手段就是彭总的疯狂电影定制手游。
很多电影在宣传当中,有部分电影在制作过程当中就出现了绯闻,绯闻八卦的这种扩散的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过了作品本身,各位嘉宾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汪欣:这种炒作行为成本低,见效快。按理说大部分都是故意为之。实际上正面理解这个事,可能就是因为衍生经济,大家炒热话题,带出作品。侧面来说反映一个问题就是营销手段的匮乏,因为没有好的营销手段才会靠演员的绯闻去炒作。如果我们的营销手段更丰富的话,再炒作这种男女绯闻这种东西比例会下降很多,这是我的意见。
彭强:我们要根据我们当下环境和当下人的状态来分析,当下我觉得他是成本低、见效快的一种好的手段。他这种手段对片方本身和对明星本身都有价值。范冰冰最早宣传《一夜惊喜》就跟男主角李治廷传绯闻,最近宣传《武媚娘》又跟男演员李晨传绯闻。还有最近的陈赫出轨事件。它是对个体有些价值,但艺人的美誉度会受些影响,这也会影响电影。绯闻变成一些首映礼、新闻发布会的标配,这只是一个宣传的套路。
王一飞:但我认为陈赫这个绯闻是一个意外。如果两个都是单身,就是完全正常的炒作,但如果原本是模范家庭,然后出现在拍戏的时候出轨,这个行为就是负面影响了。所以绯闻炒作这件事是有风险性的,当事人本身、受众以及媒体环境都非常难控制。一旦开始发酵,影响舆论走向的因素特别多。
朱玮杰:做绯闻八卦,很多做的是艺人,不是作品。我们公司在刚起步阶段,雏形阶段做过大量的艺人宣传。当一个艺人低潮期的时候,一个绯闻可能把他提上来了,这个跟艺人捆绑更多。很多时候大家看电影营销的八卦炒作,甚至一个小艺人在戏里面搭上一个大明星,更多是艺人团队的做法。
做电影宣传我们长期同时接触艺人和片方,就我的经验来说这几年来做主动炒八卦的是因为实在没有点可以做了才做这个点。大家经过数据评估之后发现,一个戏里面两个艺人的八卦对这个戏的票房影响基本上可以忽视。全中国观众都会知道电影里面两个人是演的,不是真的,不会因为他们传绯闻八卦而去看电影,这个逻辑是不通的。
电影第一是物料、第二活动、第三策划、第四是八卦。绯闻八卦是属于这中间最容易操作,最没有效果的方式。更多大家考虑在八卦当中如何做一些中间鲜为人知的内幕。一个成熟的电影宣传营销的团队不会主动做八卦绯闻方面的东西。有一些艺人就利用得非常好,范冰冰每一次电影宣传都会有她男朋友要公布的消息,但永远都不会公布,所有都是传言,基本都是意外,没有主动传播的。
我个人意见就是绯闻八卦是没有用的,如果现在一个团队还来跟一个电影公司讲案子的过程当中拿绯闻八卦作为重点讲,这个方向是错的。
陈小蕾:从电影宣传来讲这是限制,八卦由来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艺人本身,第二有可能是宣传公司。八卦是受艺人团队管制,电影宣传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局限,不是你想到一个创意就可以做。
曹志新:刚才咱们说的广告宣传还有公关造势,我也在报纸上看到过个别电影做半版甚至是整版广告,刚才朱总也说了通过电视为电影做广告宣传的在国内不多,也就两三家左右。任何一部电影有效的营销推广都少不了广告和公关两种手段的运用。你们觉得在电影宣传期当中如何处理好广告宣传和公关造势之间的关系?
朱总你谈谈什么时候用广告,什么时候用公关,广告和公关如何配合。
朱玮杰:公关贯穿始终,广告做定点突破。对于广告来说,所有的广告都是为了票房而服务,中国目前没有形成为品牌服务的方式。我不可能为了一个中间的形象做广告,没有意义。基本上所有的广告一定是集中在最后两周为了票房突破而做。公关是贯穿始终的。刚才说到像《我的早更女友》这种广告,是为了引起公关事件做的诱引。这个广告不能等同于我们后面为了票房而去做突击性广告,还是公关手段。他们两个关系就是这样,一个是突击,一个是贯穿。
目前广告和公关的投入费用的比例大致是五五开。原来可能基本上二八开,广告占八,传统占二,目前好的可能做到五五开。因为广告现在产生了非常多的新模式,像跟品牌合作的模式。现在投入业内做的非常好的公司,做了非常多的资源的置换。我们旗下一个子公司专门做这个事情就是做广告,广告很多都慢慢授权了,就会造成缩减一部分。随着公关渠道越来越多,人力投入越来越大,业内几家公司目前品牌效应比较强,这个收费就会再增加一部分。
陈小蕾:我非常认同朱总的观点,讲到广告,与电视广告相比,目前电影的广告比较少。我们之前《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做的,他自身有这个能力,可以用整个湖南台优势投放电影。成本而言,广告的费用有限,做广告就肯定要选用最有效的投放,集中在电影上映前做一个大量的曝光。在投放广告之前已有早更的报纸报道,再结合节假日、情人节等,这些可以称之为事件。广告比较定点,而公关就是从电影开拍就要维护所有的报道都是正面好的方向发展。
王一飞:电影《致青春》在一整条地铁线上都做了苏宁易购的宣传,广告语就是“挥霍吧!青春”。这也是在某个时点做广告,这个广告本身就是一个营销事件。前一段蒙牛在北京包了几个月地铁,把整个地铁车顶都喷绘成《里约大冒险》与蒙牛早餐奶联合宣传的内容,也引起了很大关注。我认为这跟其他的品牌传播都一样,凡是不能引起Social讨论的广告是无效的。
曹志新:在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或者是在发行期间都遇到过哪些危机呢?
陈小蕾:我们做的《大闹天宫之三打白骨精》刚刚杀青。去年在拍摄途中有一个小的事故,马从冯绍峰的腿上压过去了,离12月的一个发布会很近,当时也是一下子整个剧组那么多人都慌了,这是小的危机。12月23日临下午出的这个事,第二天是发布会。按说这种事应该第一时间封锁消息,但我们为了发布会已经在全国请了大概300家记者到了拍摄点无锡。记者一来肯定有各个口径的报道,在拍摄地我们可以拦住,但是到了医院,就拦不住记者了,我们决定干脆正面应对。冯绍峰索性没有大事情,第二天他就照常坐轮椅出席了发布会,我们就加了一个环节,冯绍峰自爆“白龙马与师傅唐僧关系不和”,这样就有一个话题传播的点,大家也就不会再关心你们剧组怎么个情况,为什么演员会出这样的小事故,大家还很喜乐。
朱玮杰:比如一个电影的档期变化导致电影植入产品的提前曝光或者迟迟不能曝光,这中间涉及到电影片方、自己的公司包括大的客户,这样也算是很大的危机。《富春山居图》就拖了非常久。这个电影投资很大,拿很多广告,大众非常期待,拍了很久,一直拍不完也上映不了,也一直有很多不好的消息,口碑非常差。包括我们做的发布会,还有口碑如何骂评变笑评的方式。这个片子做完之后到电影上映前再没有负面的消息了,所有负面消息再出就是后面的事情了。
彭强:最大的危机假如说《一步之遥》,本来定的是12月8日做首映,临时由于审片没过,本来是在首体做首映礼,然后来了几百个记者,又回去了。几天之间全国的微信朋友圈发评论,都在推测《一步之遥》这个片子好的不得了,有可能达到了姜文的另一个高峰。首映礼推了一周,12月15日才做的。我们拿到首映礼门票的时候如获至宝,那天风特别大,一张首映礼门票黄牛炒到两千块钱一张。我们看了十分钟之后就知道这电影票房完蛋了,但是在那一周确实达到了一步之遥的传播量最高级。这个危机不是他自己需要,而是最真实。
王一飞:刚才谈到的都属于突发事件,比如着火了、死人了这样的事件。但还有一种危机是争端,比如艺人和导演不和、资金链上的问题,都算是危机。有的事情公开可以,有的事情不能公开,需要回避这个话题,在公关上是这样,慢慢会衰减。一旦承认,你就变成“罪人”,大家去惩罚“罪人”的心态是很积极的。
曹志新:遇到危机不可怕,能够快速化解,转危为机才重要。
在电影营销当中品牌所起到的作用有哪些?这其中的品牌包括名导演,名演员,著名的剧本以及品牌客户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品牌的内涵表现。请说一说品牌在电影营销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陈小蕾:这个涉及到片方,你遇到肯定形形色色的客户,有不懂,也有很懂,这是两个极端,这涉及到沟通。好的品牌,这个对于你在营销包括对公司本身而言,接到一些强大的电影很不错。但是一个很小的片子被你宣传得很好,这个带来的就是成就感。品牌作用肯定是非常强大的,例如说明星前期你在选片子的时候,从导演到明星甚至到剧本,这个对后期的宣传很重要。如果能够跨界合作,跟强大的品牌做曝光,也是强强联合。你如果遇不到强大的品牌,也可接到很多小片子。我们最近做的《一万年以后》,这个片子很有特色,但没有名导演、名演员,连音乐也没有。但是,看过的人说非常棒,是属于3D奇幻动作片。品牌真的很重要,因为在跨界合作这块我觉得其实是一个趋势。
王一飞:我说电影本身的品牌营销,好莱坞一年一年大家可以看到他票房的数据,做营销的时候他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电影和品牌的合作可以绑在一起延续很长时间。中国的电影,如何延续打造一个系列的品牌也很重要。
品牌在电影营销当中起到的作用首先就是提供资源,提供钱,做了植入,减了一部分成本,一个《私人定制》基本上把成本快覆盖完了,有六千万左右的植入收入,这是很大的作用,提供的广告资源大家一起联合去推广。《变形金刚》全球的票房并不那么好,在中国却有19亿收入,全靠这十几个客户,无论他做的好还是不好,每个客户都会用相当大的声量推广,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
现在企业投入,电业植入和联合宣发的比是1:5。我花500万做投入,他会花2500万做二次传播。《变形金刚》的宣发费用,一家三千万,加一块儿三个多亿,不可能票房很差。
实际上,我们看未来,特别重要的就是两边的人流引流,人群的共享。比如说小米跟《智取威虎山》选择采用的就是资源置换的方式合作。小米在中国是唯一一个商品拥有广泛粉丝的群体,他把他的社群和粉丝引到电影院去看这个很重要。以后慢慢的品牌都要粉丝化,品牌向电影学习、向明星学习,电影也在使用这些品牌的消费者。消费者和粉丝统一化,能够互相引流,这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是品牌内容营销的一个真正的他最后能够占领市场、占领营销市场的一个原因。
举个例子,比如说酸酸乳和超女,超女第一季不太火,大家可能忘记他的冠军和亚军了。第二季,蒙牛酸酸乳用所有终端来推动所有的选票,导致这个栏目变得特别火。你会发现在好的品牌和好的内容上做营销,若大家都是高手的话,碰到一起效果一定是1+1>2,人群引流作用非常大,这样效益就出来了。这是真正的品牌和电影互相之间的期待,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市场。
中小型片子只能想办法,将来最好是能够序列化,有的电影出来每个票房不是特别好,但是成为序列之后,他体量越大,吸附周围的资源越多。这个市场是复杂的,市场需求并不都是一样的。有些客户的需求是特别人群的市场。
朱玮杰:品牌有公司的品牌,也有电影的品牌。我们做营销公司,讲到品牌,各有各的角度。一个好品牌的电影,目前市场上好品牌比较少。对品牌延续性的判断比较重要,比如说从一开始接触客户或者接触合作方的角度上,某某片子1给人带来这是一个品牌电影,还有第二部,某某2往往都挂。某某2最不好一点就是大牌艺人不愿意接,这时候就为品牌所累。一些对商业品牌的吸引上,商业客户他对行业没有那么了解,去要商业合作的时候,往往这种品牌比较好用。
如果说跟品牌的合作,王总说的非常细了,我们都是在学习像合润这样的公司在品牌当中的运作。其实电影品牌对宣发公司或者投资公司的品牌的推进也是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很少去追一些一个特别大的电影,类似于《天将雄师》这样的电影成功了,宣发公司在中间是很难出来说哪些是自己的作用。一个公司常年都会做投资几亿的大片,票房基数很高,达到基数之后对宣发公司的品牌积累不是那么重要,反而是一个不能做成的项目做成之后对这个公司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从我们无限自在角度上,我们更愿意去尝试一些比较难做,对公司品牌比较有用的项目,做一些像《失孤》、《催眠大师》、《青春派》看似很难成,我们做一些。因为这种品牌我们也有很多机会跟一些大的片商谈,我们以更好的资源和条件跟你做,这种项目去做的时候觉得很顺畅,实际上对公司的品牌运营当中会是比较有问题。因为业内认可度没有问题。
我们做电影营销团队非常稳定,四年没变过。去年开始做跨界合作的时候我们是从外面整个引入一个团队,原来做广告的团队整个引入。这个团队也是广告思维,购买意识跟公关意识本身就不同的概念。我有一年做了非常小的片子《201314》,那个片子做得时候是按照商品化的意识,这个电影从导演到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我们找了一个连锁酒店,找了全国有800家专卖店的服装品牌,找了一个全国覆盖的红酒品牌,找了15个这样的品牌,其实是买影票送商品,他们的快销人员这个服装品牌出了400个店员,到400家电影院站在那里送他们的商品。那个商品200万投资,给我卖了1900万。
汪欣:刚才我们谈的都是大电影,我们认为在电影当中也有微电影,只不过不进院线。品牌介入使我们通过网络平台让很多微电影或很多不知名的电影都能够得到创作的满足,能够提升我们整体的创作实力。前一阵子我们给某个品牌做微电影,他们现在也有一些唤醒意识。我操作品牌微电影有五六部都是一些大的品牌,他们愿意把这些钱投到微电影市场中,他们意识到品牌在视频方面是能够起到一定营销作用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营销作用,他不可能把这一笔一笔资金投入到我们的创作当中来。
微电影不相同于微视频,微电影的整个质量都跟大电影相应。我们认为,品牌自打介入到娱乐营销当中之后,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起码能让我们很多草根性的微电影得到提升。
曹志新:品牌在电影营销中可以提供资源,达到人群引流的目的。首先因为品牌的关系,我们在宣传推广上可以获得更多便利,这是大家能总结出来的。其次,名导、名星的品牌,可以使拥有的广大粉丝都进到电影院里,这样宣传事半功倍并且有了票房保证。
那么,做营销推广的时候是不是需要跟票房去进行挂钩呢?如何将电影宣传推广更好地导向票房呢? 各位说说看。
陈小蕾:都说首日票房看的是宣传的作用。宣传是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是绝对的。在宣传期,很多电影,一个项目就做两三个月,中小型项目都是集中在上映前两三个月做一个集中的宣传推广。这两三个月里,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最大强度地去曝光,通过很多种方式,稿件、事件、创意,就是去包装这部电影的看点,在上映集中前和集中后做一个口碑营销。
如何更好地导向票房,我正在努力。也有一些有好口碑的电影不一定有好票房。我也希望这个问题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是我们一直想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朱玮杰:电影宣传跟票房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电影营销公司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在票房的导向问题上,第一是要做一个票房的合理预估。大家说大数据算票房,但事实证明大数据算票房不靠谱。大数据+经验算票房稍微靠谱。
合理预估完了之后现在票房导向两个方向,第一就是在传统的公关当中引起对电影的兴趣。第二是借用现在互联网的手段去预售电影票。今年过年的时候淘宝和新浪微博做了类似的导向作用,优劣就能看出来。怎么把预售票以最快的时间、以最快的宣传手段导完。如果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售票的量能从19.9导到原价,再导到一定的量,这就是有价值的。大品牌招标的时候都会招预售票的量。在新媒体上如何做到非常好的突破,大部分导向是和新媒体合作做的。
宣传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而现在预售票成为这样一个标准,预售票又受到价格和渠道影响。所以,如何跟新媒体合作,尽可能高地倒预售票,是关键。
王一飞:做电影的植入还有跨界营销的公司,如果有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一个策划或者是一个成熟的思路,跟跨界品牌客户的合作能够既保证了片方的票房收入,同时也提升了跨界品牌客户的销量,那么我们的营销手段跟票房之间是可以有联系的。比如说电影票做促销是可以促进票房的。我们把只做植入定为1.0时代,整合营销定为2.0时代,多项目整合营销定为3.0时代。我们希望宣传能从一个体系、平台上落到销售上去。比如卖电影票,京东会设专区售卖一些电影植入的东西,也卖电影票。未来其实很多客户都可以把电影票作为促销的手段,毕竟电影票不贵。
彭强:如果我是片方,我可能不会向宣传公司要一个对票房保证的答案,因为我们以前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的是投入多少资金才能带来实际的收入。中央电视台做招标广告,我不可能承诺,投100亿是无效,投300万也许有效,投5000万可能有效,这跟营销是一样的,永远是测不准的。电影票房本身所受影响的纬度太多了,像档期、质量等等。
我们认为未来移动端,有新的概念就是互联网+电影,移动端也是用互联网方式去处理。任何最终不以移动端营销为目的的营销都是耍流氓。你所做的任何营销最后不反应到你的朋友圈、移动端来,就是白做。《何以笙萧默》做了植入,我们刷屏了,最后有效果。当一个户外广告被我的手机端看到的时候,它才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认为未来移动端在电影营销中既是一个最终目的,也是一个手段。有可能直接目标做成手段,有可能手段最终成为目标。
曹志新:我觉得今天嘉宾设定的非常有意义。一边是靠宣传推广直接拉动票房;一边是从做电影植入,谈到人群引流的观点,即引入十个品牌客户,那么十个客户的粉丝群都走进了院线,从而对票房也起到积极的提升。
就刚才彭总引出的话题,大家发表一下想象,未来电影的营销模式会是怎样?
王一飞: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营销平台、技术手段变化很快。比如这次我去看《小门神》,他们布置一个场景体验的房子,感觉真的太神奇了,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电影的感官。你不知道电影的营销手段今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渠道,电影院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媒体。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
朱玮杰:我觉得未来电影的营销模式只会比现在更加细分,会分为品牌营销跟销售两个方面。一个是帮电影整个品牌的推广,这个品牌其实是跟整个电影的形象、所有衍生东西挂钩,销售还是跟票务挂钩。这两个分类中都会产生营销跟在线、跟广告三方的互动,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东西。第一是如何替电影促进票房,第二在票房当中如何替商业客户产生最大的空间,第三是如何在这中间去给观众更大的便利或者额外的收获。把服务的关系串起来,促进品牌的扩散跟促进票房的增长,我觉得这是未来要做的。未来要做其实是把所有的东西串起来。一句话总结就是,在替电影完成这个品类积累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达到票房导流。
汪欣:还有就是效果付费模式。第三方付费模式也可能是未来的趋势。像“滴滴打车”可以返代金券。我们跟他们合作,不是代金券,而是返电影票,这也是一个效果,费用是“滴滴打车”帮你出。
曹志新:无处不公关,无所不公关,在2015年及未来的电影票房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年代当中,希望你们在电影宣传推广中不断创新,大促中国电影票房的同时收获自己付出的价值。
非常感谢各位参加本期的沙龙活动。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