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孟:中国为我的人生添色彩
2015-05-30段凝
段凝
他说,中国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品牌被世人知晓只是时间问题
3月的北京,阳光明媚,温暖柔和。走进东四附近的一条胡同,大街上的喧嚣立刻变得宁静。宏盟集团副主席、亚太区主席杜孟先生就住在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国际公关》记者轻按门铃,应门的是一位老先生。从大门进去,是一个长长的走廊,走廊两旁摆放着不少绿植,它们栽在四方木盒中,木盒上有中国旧式鸟笼。穿过第一个院子进入大堂,4扇中式镂空窗棂挂在墙上,中西融合的壁炉上摆着几只陶罐,玻璃茶几和中国旧式的木质椅子虽风格各异,但也相得益彰。这样的场景让人游离于时光机中: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西方的过去和现在,在这里交汇碰撞。被称为“中国公关之父”的杜孟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讲述他经历的中西文化交流故事。
“做你想做的,做你认为对的”
“做你想做的,做你认为对的。”父母的这句话伴随着杜孟成长,也指引着他前进。上世纪70年代末,刚上大一的杜孟利用假期到台湾游玩。初到台湾的他被这里一切都惊着了,正处于腾飞阶段的台湾让杜孟热血沸腾。他决定到台湾留学,分别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和台北政治大学。后来他去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参观旅游,中国悠久的文化,改革开放初期呈现的蓬勃生机在他心中久久回荡。毕业之后,他辞掉工作,毅然决定到中国发展。听到他的想法,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甚至有些朋友还揶揄他:去中国你就等着受穷吧。可职业的敏感告诉他,改革开放的中国即将迎来一场大变革。更何况,父母的那句话好像也在指引着他:去吧,去做你喜欢的事,去做你认为对的事。就这样,杜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在中国的创业之路。那一年,他25岁。
谈到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杜孟向记者说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一天,他在整理有关自己的中文剪报时,发现了一桩令他哭笑不得的事情:由于他以及他所创办的中法公司在中国公关领域的先行者地位,在1996年的某媒体上,当时只有36岁的他竟然被称为“中国公关之父”;同样使他引以为傲的,是当年中国首任驻美大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会长柴泽民先生代表协会授予他编号为001的荣誉证书。该荣誉证书是对杜孟先生在华期间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的高度认可和鼓励。
不管是“中国公关之父”也好,还是编号为001的荣誉证书也罢,都是在表彰杜孟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他,最早将专业的公关技巧,包括危机处理和政府事务等公关传播服务引入中国;是他,将世界诸多知名品牌,如马氏、柯达、英特尔、ABB、拜尔、麦肯锡、肯德基、轩尼诗、诺基亚、劳斯莱斯,以及雪铁龙汽车等众多跨国公司成功推广到中国;也是他,为之后中国申办亚运会、奥运会等大型活动贡献了力量。
“创办一家公司对谁来说都是很难的,尤其一个外国人要在中国开公司。”想起当年在中国创办公司的困难,杜孟至今记忆犹新。“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公关还是个非常陌生的词。公司里没有传真机,申请一部电话需要很长时间,打长途电话还必须经过接线员转接,连这些最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要提供专业细致的服务就更难了,更困难的是,中国政府当时对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不鼓励。”回忆起当时的困难,杜孟感慨良多。“我到工商局办营业执照时,工作人员甚至不知道把我的公司分到哪个类别。”回忆起当年在工商局注册公司的情景,现在的杜孟还不禁哑然失笑。“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对中国整体环境不了解,而且我们是第一家,没有模式可以参考。”这些都是当时实实在在的困难。
“但挑战中蕴藏着机遇,只要克服困难,坚持做下去,你就赢了。”杜孟确实赢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只不过30多年时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多年前,中国人不知道任何国际品牌,30多年后,中国人不仅知道国际品牌,而且对品牌的历史、产品信息都如数家珍。30多年前,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公关公司,30多年后,中国不仅有了很多本土公关公司,而且不断走向国际,向海外推广自己。可以这样说,杜孟是中国社会变化和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的见证者。
坚守道德底线,并勇于奉献
“好人变坏人,坏得没法比。”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杜孟以这个拉丁谚语为开头。在他看来,一个公关人员是否优秀,首要的衡量要素就是道德。成功的公关人士都有一流的名声,在这个行业,你需要别人相信你。有些人为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这对行业是很危险的。“如果客户的目标不符合我的道德标准,我就不接受这个客户,而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杜孟谈到了自己做生意的原则,“但你必须这样,一流的公关从业人员必须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1995年,杜孟联合所有公关公司签署道德协议,以此来宣布他们的行事准则和职业操守。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越来越少,这是杜孟看到的一种社会危机。
谈到为何有如此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杜孟告诉《国际公关》记者,这要感谢他在修道院的姑姥姥。儿时很多时间,杜孟是和她一起度过的。“你要有道德,你要勇于奉献。”这是姑姥姥经常跟他说的。儿时对这句话还很懵懂的他,随着慢慢长大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而这句话也成为杜孟的行事准则。
2002年,杜孟当选为2002 - 2003年度北京扶轮社(筹备)主席。北京扶轮社(筹备)隶属于全球最大的公益性机构之一的“扶轮国际”。“扶轮国际”始创于1905年,是由为支援全世界公益事业志愿付出努力的商界人士组成的一个全球性公益网络。作为一个非宗教、非政府组织,“扶轮国际”社员主要包括外交官、学者、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等。
2003年,由杜孟先生牵头,北京扶轮社(筹备)发起,联合国驻华机构、中国卫生部、欧盟驻华使团、美国艾滋病研究基金以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8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第一次“预防艾滋慈善晚宴”在北京成功举办。该活动赢得了各方人士的一致好评,获得2003年11月亚洲最佳公关项目奖和2004年4月纽约的Gold Sabre奖,为中国防治艾滋病工作起到了可贵的推动作用。
另外,杜孟先生所在的北京扶轮社(筹备)在中国也实施了许多资助项目,包括:为青海贫困儿童建立流动学校、扶持北京自闭症患儿教育中心、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安排赴美免费手术治疗的“生命之礼”等项目,以及捐助西藏日土县小学教学设备项目,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杜孟在2003年的北京“非典疫情”中贡献了自己举足轻重的力量。北京疫情暴发后,“封城”传言、抢购风波接踵而来,4月下旬“非典”病患更是以每天百例的规模增长。当联合国驻华协调代表莱特娜女士想到杜孟是处理危机事件的专家,并立刻找到他希望他帮助中国政府应对危机时,杜孟先生正在北京首都机场,准备登上回法国的飞机。面对莱特娜女士的邀请,杜孟毅然选择留在北京,希望用自己积累了20多年的危机公关经验帮助北京渡过危机。莱特娜女士听取杜孟对当时危机形势的分析和见解后,迅速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北京市政府进行沟通,推荐杜孟担任协调双方合作抗疫的高级顾问。临危受命后,杜孟火速召集人马,从法国紧急聘请两位卫生危机处理专家,又从北京一家公关公司招聘一名秘书,甚至当即购入了一整套通讯设备,成立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之后,他们正式介入北京“非典”危机事件。
杜孟说,处理好一个危机,最重要的是得到准确的信息。尽管危机案例各有千秋,但危机处理的程序大致相同,即第一步分析情况,第二步制定策略,第三步推销策略采取行动。于是三位危机专家从分析情况入手,分头参加世卫和北京市举行的各种会议,了解所有疫情信息及其传播渠道。一个月之后,由于杜孟团队的精诚合作和北京市政府的全力应对,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非典疫情得到控制,人们也不再谈“非典”色变。
2006年,时任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的Dr. Peter Piot先生邀请杜孟出任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特别代表。对此,杜孟百思不得其解,他认为:应该有人比自己更有资格担此重任,比如同为联合国国际亲善大使的著名影星成龙、比利时王妃Mathilde、挪威王妃Mette Marit等等。然而,Dr. Peter Piot先生的一番话让他醍醐灌顶,“对于艾滋病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记者和公关媒体人甚至有能力比医生挽救更多的生命,因为你们更懂‘人。”杜孟为此动容并接受了重任。随之,他为艾滋病的预防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国品牌被世人知晓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五千年历史,悠久的文化璀璨夺目,绵延不断。”住在四合院,喜欢颐和园,迷恋京剧和昆曲,杜孟一头扎进中国文化中。当然,让杜孟喜欢的不光是文化,还有这里的人。“中国人胸怀宽广,包容性很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变化如此巨大,可中国人都在包容和接受着。”畅想未来的中国品牌和公关行业的发展,杜孟信心满满。“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的企业家在品牌建设方面有着更好的领导力。”为了完成《中国品牌大赢家》一书,杜孟走访了多位中国优秀的企业家。
对于中国品牌的建设,杜孟也有着他自己的想法。品牌建设必须有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这个领导必须要有建立品牌的愿望,以及对于建立品牌建设所需要代价的理解。建立品牌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是做几个广告就能建立中国的品牌,而要依靠很多因素,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都很关键,但领导力与此有直接关系。目前中国发展非常快,企业家必须能够经常质疑自己——我现在这个阶段取得成功,实际上是因为我有某种条件和品质,但是随着发展,有可能变成一个弱点。比如,当一个公司规模小的时候,需要严格管理,但当公司发展壮大的时候,领导模式就需要改变。中国企业家不乏好的领导力,关键是在今后如何让管理的发展跟上企业的发展,跟上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有了好的领导力,必然会出现好的品牌。“中国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品牌被世人知晓只是时间问题。华为在2014年已跻身于世界品牌行列,这是个值得高兴的事情。”
宏盟集团积极应对新媒体挑战
现在,全球数字化是一种大的发展趋势,而数字化、新媒体的发展为公关公司的发展增添了一臂之力。而应对全球数字化、新媒体的挑战,身为著名的战略传播专家的杜孟和宏盟集团高层领导正带领宏盟积极应对。宏盟应该是最早在美国买下一些数码公司的传播集团,所以宏盟不是跟不上潮流的老朽,相反,他们早在十余年前就对此趋势有所预测。在宏盟集团全球的雇员中大多数都是年轻时尚、来自创意数码领域的人士。宏盟多年以来在杰出创意上所赢得的持续成功和长久的声望,这些员工的贡献功不可没。宏盟旗下的每一个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数码专家或团队。“新的数字潮流正在出现,未来发展方向就是从传统向数字过渡。我们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人才能够获得技能去适应未来的竞争,竞争不仅存在于数字公司,也存在于广告公司。我们大量介绍新媒体的例子,教会管理人员新的技术。”
硬币有两面,事情都有利弊。社交媒体在给企业带来便利的时候,同时也有挑战,这样对公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用社交媒体,而且还要熟练运用社交媒体。为了满足中国对更多数字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符合全球数字化的人,宏盟集团于2008年发起了digital:works项目。这是一个数字营销培训项目,旨在帮助旗下公司和品牌营销者培养其员工的数字营销能力。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当企业出现问题或危机的时候,要迅速做出反应。“因为人们不再是第二天从报纸才能看到新闻,现在人人都是客户端,他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新闻。”杜孟这样说道。
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不能缺少中国的身影,而中国也正越来越趋向国际化。这对中国公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有挑战。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一方面要克服文化的差异、地域的差异,一方面还要面对同行业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数字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相信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更多便利。
如今,杜孟已将目光从最初单纯做公关转移到投资领域。“资本注入,使得公关公司壮大,然后进行并购,这是一种趋势。”不同于一般的并购,杜孟认为,宏盟集团的核心策略是注重自身的有机发展,即以并购的方式,谨慎并赋有战略性目标地扩张至新领域、新区域,吸纳顶尖人才。为利于自身长期的有机发展,宏盟并不采用激进的方式盲目扩张,而是更多地寻求企业文化、战略战术甚至财务理念的高度契合。因此,宏盟的并购并不算多,也不算快。在中国,宏盟的并购主要集中于广告与公关领域。在公关领域,宏盟以软链接的方式与本土公关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有利于快速本土化、扩大市场和客户服务范围。在市场投资方面,宏盟集团属于联合合并型,注重寻求适合自身的合作对象,以扩大规模效应。同时宏盟集团鼓励自主、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让子公司既自主管理,又协同作战,发挥最大效率。
在杜孟撰写的《中国品牌大赢家》一书里,他写道,“我的中国朋友们:从北京到台北,从上海到纽约,从香港到平遥,是你们,我的中国朋友们,在这20年的岁月里,为我的人生旅途增添了丰富色彩。”而被问到如果时光倒流,还会选择来中国吗?杜孟说,无知者无畏,青春的魅力就在于此,喜爱挑战的他一定还会选择来中国。“每个人都该来中国看一看,真的,这个地方完全超乎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