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大电影
2015-05-30
综艺报 2015年2期
80后电影人上位进行时。
以年代把人群区隔开来的方式运用到电影圈其实并不严谨,甚至可以说略显武断。这不仅隔断了电影艺术承前启后的血脉联系,也使得一些原本该天马行空的创意裹足不前、脱离基本价值判读的个性发挥得愈发不靠谱。电影人的格局显然不能停留在自身的年代框框里。
本期特别策划主旨并非简单做电影人的代际划分,我们希冀以工笔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产业人才状况,通过案例透视网生代市场环境下中国青年电影人的成功理念、创作状态,毕竟80后已是社会中坚,“关注他们就是关注电影的未来。”
没哪个有追求的电影人,只想拍片给“同龄人”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致青春”,电影语言也是符合各自时代的特征。今天我们的台词“嚼”着网络语言,以前的“语录体”呈现当年的流行语态。无论几零后的创作者都会与观众有贴近性,但仅凭年龄上的天然贴近很快就会被后者甩到沙滩上。倒是那些创新无止境、永远老男孩心态的造梦者更容易得到观众青睐。
人们常说“什么时代的人做什么时代的事儿”,作为“造梦者”的电影人不仅要做好本时代的事儿,更要做好跨时代的事儿。
“这是最好的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知识的获得前所未有的简单;“这是最坏的时代”,拷贝如此容易,独立见解、独到见识变得罕见。
“中国电影市场进步得比导演快,这是个危机”,80后导演陈正道的洞见与年龄无关。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柯利明追求极致的执著、陈正道的创新意识、卢恒宇李姝洁对“传统”的敬畏、王璇的务实、刘吉为抓住机会竭尽全力……这些都是电影人身为造梦者的自觉。
在浮躁的行业,这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于是,危机才会出现。
“梦想还是要有的”,有梦想才有底线,若无梦想,恐怕就只能在大时代里运作小时代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