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亦应忧患
2015-05-30
从故事片生产数量上看,2014年中国电影共产出故事片618部,同比减少20部。但从票房上看,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8.3亿人次,同比增长34.52%。
票房增长与影院、银幕数的增长匹配——2014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5397块,日均增长15块银幕,目前国内银幕总数已达2.36万块。但必须看到,中国电影的商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仍有明显不足——在2014年上映的388部影片中,80部进口片产出票房134.8亿元,而308部国产电影产出了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电影与世界先进国家,尤其是美国电影之间的差距仍然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改变的。要真正成为电影大国乃至强国,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内容生产的品质和内涵上。因此,面对当前成绩,中国电影不仅不应有任何骄傲的理由,反而应该有更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话题制胜与互联网基因
众所周知,处于后发状态的中国电影采取了相对集中及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以制造话题来抗衡好莱坞凭高科技及资本规模打造的现代电影视听奇观。从2014年票房TOP30中,可看到本地爱情、喜剧和动作三种类型电影共同撑起了国产片近70%的票房。
从电影工业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和国际化的角度来看,中美电影之间的“战争”依然是不对称的。国产片“话题取胜”的策略体现了中国电影人的智慧,但其中不乏某种无奈。近期获得高票房的国产电影多是凭话题取胜,以小品化、桥段化的处理和互动性强的网络语言掩盖电影叙事等专业能力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电影“讲故事”、“讲好故事”的本质。因此,“话题”战略的有效性能够持续多久,是否能够在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中长期占得先机,值得我们深思。
2014年中国电影界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互联网的大举进入,这样的现象与关注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视频网站出身的乐视、优酷土豆、爱奇艺纷纷进军电影界,电影投资不断上演“不差钱”的火爆场面。这些公司多以“大数据”为依据、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全方位运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下中国电影的业态和生态。
互联网和大数据将会对电影、尤其是传统影院电影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我们现在还无法充分估量。对此,一切的认识和定义恐怕都会永远“在路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渠道发行、互联网版权、游戏授权、衍生品授权、主题公园等加在一起正在形成新的市场机遇,有可能使中国电影从单纯的票房经济真正上升为以版权经济为核心的“大电影产业”。相比单纯以票房评价电影成败得失的惯性思维方式,这样的“大电影产业”或许能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标准体系。
大数据、互联网思维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电影产业。谁能更前瞻地思考、适应并整合,谁就能在将来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互联网基因电影、网生代电影等新概念横空出世,也拓展了人们对电影的认识和理解。当前对于每一个电影人而言,都必须尽可能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否则被淘汰的命运注定是无法逃脱的。
在过去的一年中,新生力量的不断涌现及全面发力是中国电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晋、跨界导演的作品以新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电影语言,及其对年轻观众的了解,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跨界导演最明显的特征则是多元性,这在其电影文化、类型、机制、运作模式等各方面均有所体现。可以预见,这样的趋势在2015年将会延续下去。
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大趋势
互联网公司的全方位进入无疑将改变电影传统的产业结构。随着互联网思维深刻地影响到产业的每一个环节,电影产业的运营方式、盈利模式都可能发生颠覆性变化。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电影经济将超越单纯的票房收入,产业格局、模式深入优化,电影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去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有经济学家指出,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正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可以预计:在城镇数量增多、观影人口扩大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前景和空间是巨大的。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观影人次的高速增长,以及二、三线城市影院的急剧发展,中国电影的市场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为差异化的电影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动力。
当务之急是要抓住中国电影市场空间充分打开、市场基础不断夯实的有利时机,加强顶层设计,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全面深化差异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市场体系建设。只有这样,中国电影的生态才能逐步走向良性和优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电影才能在市场层面获得应有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这一点在当下尤为重要。毕竟,多元化才是中国电影整体健康发展的可持续之道。
此外,我们也必须前瞻性地研判和思考电影观众的结构性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电影发展带来的影响。数据显示,目前90后观众已超过80后观众,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主体。最近两年,19-30岁年龄段成为中国观众的核心观影人群,贡献了电影票房的80%以上。他们的观影、消费倾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生产。
尽管21岁左右的观众已是电影票房的最大贡献者,但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还是应该为更广层面的观众群体服务。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源源不断的青年电影人才,让创意真正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动力,并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
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的,必须从电影的法治环境、版权保护入手,尽快培育以电影为核心的大型传媒集团,有效延伸电影产业链,有序开发电影衍生产品,并给电影创作和创作者们提供更为宽松和自由的创作环境。
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长远发展既要拓展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同时也需丰富电影的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文化的软实力——只有从产业和文化两方面双管齐下,中国电影才能如愿走出一条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