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略论

2015-05-30李水水

求知导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政德孔子

李水水

摘 要:春秋末年,宗法制度礼崩乐坏,社会风气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孔子迫切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王道”于天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包含着“君德”和“政德”两个方面。“君德”强调为政者要有君子之德。“政德”即为政要以德为先,强调道德教化,反对“不教而杀”,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君德;政德

孔子(前552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君德

“政者,正也”, “君德”要求为政者必须身正。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政,德闻天下,众人呼应,犹如群星环绕。

正名:春秋末期,社会剧变,礼崩乐坏,孔子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名不正”,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

正己:“修己以敬。”“克己复礼。”

修己、克己,目的是“正己”。“正己”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人之道关系为政之道,为政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反之,不能正己,何以正人?

仁爱:《礼记·哀公问政》中有“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孔子强调要有“仁爱”之德,它是建立在“孝悌”之上的。“孝悌为仁之本”,故孝为德治之本,所以在家行孝悌之道,在朝廷也必可以“施于有政”“是亦为政”,通过上行下效,形成“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的局面。

二、政德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突出了“德”的意义和地位,主张以德治国,施仁政于民,休养生息,“民富则国富”。仁政的核心是以民为本。

1.重民——富民、教民、安民

富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孔子认为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此只有富民才能安邦、固邦。《管子·治国篇》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原因在于“民富则安乡重家,……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教民:“‘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使百姓能遵礼而行,明是非,辨善恶,识忠佞,从而耻恶、耻非、耻佞,进而行善、行是、行忠。教民意在“知耻行德”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安民:富民、教民而后才能安民,

百姓最关心的就是“生”和“死”的问题,巩固统治就要使百姓能“老有所终,……男有分,女有归。”

2.德政——立信、举贤、德治

立信:立信是“政德”的基本原则。子贡问政,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上不信则下生疑,下生疑则事不成,所以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足见立信的重要性。

举贤:举贤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不仅自己要身体力行,宽谅下属,而且还要能够善于举荐和任用贤能之人。如果贤才不在位,而让不贤之人掌权,孔子斥之为“窃位”。

德治:《论语·为政篇》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缁衣篇》记载:“子曰:‘夫民,教之以德,……则民有遁心!”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把“德”“礼”与“政”“刑”明确地对立起来,德治的目标在于“有耻且格”。

三、结语

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从其实质上来说是儒家核心“仁”与“礼”的结合。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民众都享有生存和乐生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通過 “仁”与“礼”的刚柔结合,自律与他律的相互兼济,达到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 2001.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政德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探析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思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谁的头脑有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