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隐喻手法在插图创作中的运用

2015-05-30金健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隐喻

金健豪

摘 要: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人类认识和理解事物是对事物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隐喻是其重要的工具。”隐喻的实质是要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关键词:隐喻 本体与对象 心向与意向

一、隐喻手法在绘画中的源起

隐喻存在于最早的书写文本,从吉尔加美什的史诗开始—“我的朋友,那迅速的骡,在山野之间奔驰而过,是野地的同伙。”(T. Kovacs, 1989) 在此例中,诗人的朋友被比喻成一只骡和一个伙伴,表示诗人在他朋友的身上看到了这些特质在绘画史上隐喻手法很早就开始被运用,例如《创世纪》中的《原罪和逐出伊甸园》:这幅画上描绘了两个情节,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被天使逐出伊甸园。但在米开朗琪罗的笔下,亚当和夏娃除了具有凡人的肉体和感情之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和人生意义。画中亚当和夏娃既没有偷食的慌张,更没有违背上帝旨意的犯罪感,他们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当代作品中隐喻的手法也屡见不鲜,例如在Santiago Grasso(阿根廷 )创作的动画《雇工人生》中人物缓慢的动作,画面灰蒙蒙的色调,让这部片子显得异常冰冷。雇佣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是在这部片子中,却把雇佣的关系更加赤裸裸的展示在了人们面前。生活中每个人都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色被利用着 ,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生活你踩着别人的双肩同时又被别人踩着。光鲜的表面后面,是丧失自尊换来的物质丰富。《雇》用夸张得表达方式喻示着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商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微妙的关系变化,让人深省。

二、隐喻的特征与运用

(一)隐喻所用符号的共性与差异

上文中提到隐喻的实质是要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作,当创作者运用隐喻手法表达内心情感时,他们通常会挑选一些能够引起内心共鸣的一些意象,有时甚至不断重运用这些意象,但每次的运用也不尽相同,这些意象可能对大众来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就像作者与作品之间一个小秘密等待别人来欣赏和发现,例如我们在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中经常能发现大猩猩的身影,但每次它扮演的角色都不大相同。在《大猩猩》中,猩猩在女孩的梦中代替了忙忙碌碌、不擅表达的父亲,体现出孩子心中,孤独害怕,渴望父亲所给予安全感的心理。在《胆小鬼威利》中猩猩又骤然变成一个外表逐渐强大但内心依旧软弱的孩子,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追求的那些物质的虚无,强调我们应找到内心的自我才能真正强大。而在《大手握小手》中猩猩又再次以威利的形象出现扮演一个由自卑逐渐走向自我肯定的孩子的形象。

猩这一物象不断在安东尼布朗笔下出现,但每次出现都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触,因此我们在理解作品中意象时不能机械地将某一特定的涵义灌输进去,要根据不同的故事环境去体悟。要根据作品合作者的时代背景,或当下的文化背景去理解隐喻的本体和对象。例如在顾志海的作品《墙》图的背景环境中有意地交代70年代的环境,亲和倔强的儿子这两个形象,在那个的年代,父子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墙”这个不仅仅交代了时代特征,还象征着父与子之间的心灵的隔阂,最后因为时代的发展,这道充满记忆的墙被拆毁,“儿子”也长大成人,这时的以为人父的他虽然终能理解父亲,但父亲的与儿时的回忆已经与被拆掉的墙一样一去不返,而在这里这道墙与许多文学作品中竭力描写的心墙不谋而合。

(二)插画绘本中的隐喻创作手法

一般作者运用隐喻手法都会借鉴当地的神话故事,文学作品或宗教习俗等。例如在玛丽.霍尔.伊特斯的《在森林里》描写的是一群动物跟在一个小男孩身后在森林里热闹地大游行,但是拿着一只新喇叭的小男孩、手拿梳子的狮子要、抱着花生和果酱的大灰熊、要背着鼓走的袋鼠、年迈的灰鹤、被男孩格外担忧却一言不发的兔子,等等意象背后还有着深层的涵义。这是玛丽·霍尔·伊特斯接近五十岁时的作品,因为孩童时期住在有森林的小镇所以对森林早就有了深刻的记忆,多年后当她知道深爱的丈夫患上了不治之症,便和他静静地守候在芝加哥郊外的森林的家中,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对于她来说,那并不是一段可怕的时光,因为有一大片森林陪伴着他们。她日后深情地写道:“为了度过两个人在一起的有限的日子,我们达到了一个肉体的死根本就无法破坏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开心地眺望着来到森林里的动物和孩子们的身影。”在丈夫弥留之际,她重拾画笔,断断续续地画起了《在森森里》。这已不再是是一片普普通通的森林,这是玛丽·霍尔·伊特斯对于爱的记忆,是她慰藉自己的心灵之地。这本书的最后一幅画面,动物们走了,男孩骑在爸爸的肩膀上走了,只剩下了空无一人的森林。明明故事在上面一页已经结束了,可她又多画了一页!一位曾经见过作者的日本女性动情地写道:这片一个人也没有的树林,就是当时夫人的心象。

“心象”这个词,译过来就是“心中的风景”吧。这是作者心中的一片森林,是她爱着的人任何时候都能够归来的一片森林。有人说池塘边那只风烛残年的灰鹤,是她丈夫的象征。而那只默默不语的兔子,是她自己的化身;也有人推测说是某一个总跟在她身边的残疾儿童。不管它是谁,它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

在欣赏插画或其他作品时,只有在充分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中隐喻的本体和对象,最终了解作者创作心境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布朗.大猩猩[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2] 安东尼·布朗.胆小鬼威利[M].深圳: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3] 玛丽·霍尔,伊特斯.在森林里[M].深圳: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电影的隐喻本质
一滴水里的隐喻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