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了一个莫言?

2015-05-30凝香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5年2期
关键词:莫言大哥家风

凝香

一部电影《红高粱》让中国人认识了莫言,一项诺贝尔文学奖让全世界知道了莫言。

2014年12月19日,在莫言旧居,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像往常一样坐在院子一隅,招呼着慕名而来的客人们,为他们讲解莫言,为他们手中莫言的作品签名……采访中,管谟欣和我讲他们家族的“历史”,并说莫言能走上世界文学的最高殿堂,跟家庭的熏陶不无关系。

故事里的家风

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正是通过他的一个个精彩故事,让世界各地的人越来越多地了解了中国。“高密东北乡”也随着他的一部部作品走出了山东,走出了中国,登上了世界舞台。

莫言会讲故事,是因为他从小听了很多故事,我们家里有两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一个是我们的大爷爷,一个是爷爷。

大爷爷是我们当地很有名气的中医,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很高尚。一根竹杖,伴他走遍了四村八乡。大爷爷有一个药方,每逢“瘟灾”爆发,就会根据男女老幼不同情况,稍加添减,一准药到病除。莫言很敬佩大爷爷,还曾经为大爷爷写过一首打油诗:“俺家伯祖老中医,擅治伤寒有绝技。麻黄桂枝生石膏,再加一把地骨皮。”莫言辍学后曾经想过要跟大爷爷学医,在他的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大爷爷的影子。

大爷爷学医前曾是读书人,颇有学识,因为清末破除了科举制,读书人断了仕途,大爷爷才转而学医。他博古通今,在我们眼里,没有大爷爷不知道的事。大爷爷也是第一个欣赏莫言的人,在莫言小时候就说他将来会成为我们谁也不如的大“偶候”(人物),如今大爷爷的话得到了验证。

而爷爷呢,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虽然不识字,却十分聪明,各朝各代的历史轶事,神仙鬼怪的传说,民间民俗、诗词戏文等等都能讲得头头是道。爷爷讲故事的技巧很高,比说书的讲得都精彩。爷爷的故事里总是绘声绘色地加入很多象声词和比喻句。高密历史上的各种传说、各种故事,对莫言来说是最早也是最好的文学启蒙。大爷爷的药铺,爷爷做木匠活的厢房,夏日的树荫下,冬天的炕头上,只要二位爷爷一开讲,总会吸引一大群孩子和邻居们来听,莫言必是最热心的听众。

爷爷们讲的故事有的被莫言写进了小说,如《球状闪电》里举子赶考救蚂蚁,《爆炸》里狐狸炼丹,《红高粱》里綦翰林出殡等等。有的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如爷爷讲的“雷电劈人”说的是,为人在世,千万不能做坏事,尤其不能做伤天害理之事。人在做,天在看,做了坏事要遭天谴,就会被雷劈到。还有“科举故事”“张大学问的故事”“关公的故事”等等。有人说这些故事是迷信,但我说,天地良心在,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我们中国人的家风,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传统文化继承过来的。在这些故事里,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勤俭节约,懂得了好学上进,懂得了与人为善,这些也构成了我们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家风。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我们管家,世代以耕读传家,读书者多文学隐逸之士,少有达官显贵。即使为官,亦多清正廉洁,绝不贪恋仕途。

我曾祖父虽为农民,但是为人桀骜不驯,性情豁达,为家族积累下了富足家业。

爷爷一生务农,不仅是种田的一把好手,而且还会木匠活儿,不管多么复杂的家什,只要爷爷看了样子,就能照样做出来。爷爷还打得一手好算盘,父亲做了半辈子会计,应该就是遗传了爷爷的这点吧。

爷爷一生乐善好施,亲戚朋友不管谁来借钱借物,一概是有求必应,而且从来不登门讨要。记得有一年,爷爷为了帮助一个亲戚渡过难关,花高价把他的5亩地买了过来,别人都说爷爷傻了,爷爷却不以为然。

爷爷去世时,莫言给家里写信说:爷爷的去世,使他无比心痛。爷爷以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娴熟的木工手艺博得了众望,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和精神。

我们的父亲,上过4年私塾,在乡下,可以算是知识分子了。父亲做了几十年的会计,他总是自豪地对所有人说,他没贪污过一分钱,没动用过手里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办过一次私事。有时大队里摆酒席,父亲总是找借口推辞,拒不参加。父亲自己清正廉洁,容不得后辈沾染不良习气,败坏管家门风。莫言出名后,很多人想通过他帮忙找关系办事,都被他婉言拒绝。很多人回来说莫言不办事,其实他这点是随了父亲的。

父亲很严厉,他希望我们都能走正道,总担心我们“学问不成,庄户不能”。 大哥学习好,父亲就看紧大哥的学习,每学期成绩单必看,大哥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那时莫言才8岁,大哥考上大学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大哥就是他的榜样,他立志要做大哥那样的人。大哥留在家里的作文,成了莫言最喜爱的读物。

莫言最信任大哥,早期创作的作品都是先寄给大哥看过才能放心发表。大哥不仅是弟弟作品的第一个热心读者,也是一个严厉的导师,为莫言的文学之路添砖加瓦。莫言登上了世界文学界最高的殿堂,伴随他走过文学之路的大哥功不可没。

大哥考上大学,莫言能登上世界文学殿堂获奖,都与父亲的教导与诗书继世长的家风分不开。

勤俭持家,与人为善

《红高粱》里的“奶奶”姓戴,我们的奶奶也姓戴,和旧社会的劳动妇女一样,没有自己的名字,只能随夫姓取名管戴氏,但我们的奶奶可没九儿那样泼辣风流。

奶奶很能干,是我们家的大总管。那时父亲和叔叔没有分家,一家十几口人的吃穿用度全由奶奶安排。虽然那个年代生活极其艰难,但是因为奶奶的精打细算,一家人也倒没有受过冻饿之苦。因为奶奶的精明,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奶奶去操办,奶奶从来不会拒绝,也从来没有让主家失望过。奶奶还会接生,我们村现在60岁左右的人有一半是她老人家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忙不是白帮的,主人家多少都会给些答谢,在那个困乏的年代,进一点就要宽裕一点。

那个时候穷人特别多,尤其到了冬天,要饭的就更多了。奶奶和母亲每天都会准备出一点干粮,有来要的就给一点。那时我们都不懂事,有要饭的来了就吆喝着赶人家走,但只要奶奶看到了,就会训斥我们,然后拿出准备好的一块干粮给他们。尤其到了除夕晚上,奶奶还会把饺子给要饭的,我们平常都舍不得吃的饺子给别人,我们心里也是有些不乐意的。奶奶总说:“如果不是饿极了,谁会在这数九寒天的日子跑上几百里地厚着脸皮要饭吃啊!我们多少比他们强些,能帮点就帮点吧,与人为善是会有好报的。”

我们村有兄弟三人,是3个孤儿,很可怜。3个人挤在一间只有一人多高的小泥巴屋里,屋里除了一铺小炕和一口破锅,什么也没有。每逢过年,奶奶都让我们提上一些吃的给他们送去。后来,3个孩子都长大了,要去闯东北,还从我家拿的路费,也没有还,奶奶却不计较,只要他们过得好就行。这就是善良的奶奶。

母亲和奶奶一样善良敦厚,典型的农村妇女。母亲两岁就没了妈,嫁给父亲后,当媳妇的日子比当婆婆的日子长。母亲对奶奶很孝顺,那时奶奶的爹娘还都健在,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常回去看看,都是母亲带着我们去看望的。

母亲生过七八个子女,活下来的只有我们兄妹四人,莫言是最小的。那时家里人多,母亲为了顾全大局,只能把爱偷偷藏在心里,对待叔叔家的孩子如同己出,从来没有偏疼过一点自己的孩子。莫言那时小,还不能理解母亲的苦心。记得有一次,莫言因为饥饿,去生产队的地里拔了一个小萝卜,被人发现揪到毛主席像前请罪。这事让母亲知道了,母亲从柴禾垛里抽出一根棉柴,狠狠地抽打他,倔强的莫言躺在地上一声不吭。我想那时的他心里肯定是恨母亲的。

如今母亲已经去世多年,父亲也已经90岁了。在父亲的生日宴上,莫言亲笔写下了“宽厚结缘广,仁义得寿多”。这副对联,是莫言写给父亲的,也是写给我们整个家族的。

家家都有家风,每个家庭里面都有自己的一些追求、希望和一些道德的标准。父母长辈实际上也都是在用自己的行为给后代做榜样。假如父母人生观、世界观本身有问题,那么他们对子女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这样一种家庭的风气肯定是不好的。家风最终的体现,是子女进入社会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家庭的回忆,都是家风的载体。

猜你喜欢

莫言大哥家风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济公传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愁眉苦脸的狗大哥
大哥我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