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色线在民俗中的应用

2015-05-30梁尚端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效法红布事象

梁尚端

在新野民俗中,使用五色线的事象很广泛,可以说司空见惯,仅举几例。

节庆:每到端午节,孩童手脖儿、脚脖儿、脖子上(颈)都戴香囊,内有苍术、川芎、白芷、三萘、马蹄香,芳香化浊,去污之气,用五色线系之。六月六,将其剪下扔在水道眼儿里。另外,孩子生下满月后,第一趟去外婆家(挪臊坡)要带一桃木枝儿,“鬼畏桃也”(《淮南子》),用五色线绑住,过桥时将其扔在桥下。

建筑:在农村,尤其盖上房时,在堂屋的脊檩中间用一块红布剪成四方形,调成菱形,用铜钱作垫子,钉在四周,一对红筷子用五色线绑住,钉在菱形红布左右两侧,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泥楼房兴起,这一民俗现象日渐缩小以至消失。

婚仪:接亲的当天早上,二百五(赶鸭儿的)打头阵,所带礼物,酒肉、油条、粉丝,其中葱、柏枝、竹用五色线绑在筐鋬上。

葬式:人死后选择墓地时,其长子拿上火纸、鞭炮、酒,打墓坑的负责人事先就准备了两根木橛,楔在选择的墓址前后中墨处,木橛上端用红布面向下,用五色线儿缠绑,然后燃放鞭炮、点纸、奠酒。

以上只是对五色线在节庆、建筑、婚仪、葬式中的应用简单作以描述。那么,五色线何以如此广泛地渗透在民俗事象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五色:青、赤、黄、白、黑,古代以此五色为正色,其余为间色。《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六章:五色加上天玄为六章;十二衣:十二月之所衣。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五色线:“按旧时臣下规谏皇帝的过失叫补袞,补袞用五色线。”五色缕:五色丝线,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又五月五日也有用五采丝系臂的风俗。

五色衣: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五行舞,舞者执干戚,穿五色衣。

五时衣:古代随时节而服色不同的服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注:“五时衣,谓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也。”旧时江南婚俗,新婦有五时衣。

五色线、五色缕、五色衣、五时衣均来自宫廷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五在《说文解字》《字源释义》中,甲骨文、金文、篆文里上面一横,下面一横,中间是×像二物×阴阳交错在一起。五者,午也,上午与下午交接之时,后借用为数目名称。

北宋哲学家邵康节在《梅花易数》中说:“五”是最和谐的生发之数,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五”的运转产生。一、二、三、四到五就截止了,此为生数,后面的六、七、八、九、十,不过是五加一、加二……所来的,此为成数,这种思维发展的结果就是五行的产生。

五色线、五色缕、五色衣、五时衣,我国古人认为,天之正色,苍而玄,地之正色黄而纁。《易·系辞上》:天数五,地数五,服色效法天地者也。

五色线之所以如此广泛地在民间、民俗事象中被使用,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上行下效。主观上,即庸人所谓避邪,求吉利,客观上,实相上说是效法自然,效法天地,上古时代,没有文字记载时,圣人们就有五的思想观念。五色线、五色衣,是对五的延伸、演绎,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上原因,宫廷文人落第、流放不得志者到民间,阴阳先生、堪舆家,以此为谋生手段,为卜筮以考其吉凶,占百事以观于来,不知有多少年代,一代一代传下来,逐渐渗透在民间,知其然,不知然者,都如此摹仿这样做,你这样,我这样,一人做十人摹仿,就成了民俗。笔者也没有第二种解释方法。

猜你喜欢

效法红布事象
斗牛为什么用红布
发挥等效法在单摆运动周期问题中的大作用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运用等效法解题的几个注意点
等效法在带电粒子运动问题中的应用
地理事象运动与分布的教学把握
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