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诗歌在加强语文素质教学中的运用

2015-05-30李建忠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诗句乡愁诗歌

李建忠

语文教学担负着较为全面的素质培养任务,它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进入课文所设置的艺术情境,披“情”入“理”,“理”而至“知”,由“知”转化为“能”,从而让学生在“情”“理”“知”“能”四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诗歌以其凝练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呈现出优雅深邃的意境,默默持久的力量,帮助理解课文,辅助语文教学中能使人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因而,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备受青睐。

诗歌语文素质教学我个人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运用诗歌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及体会,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找准诗歌意象,渗透课文教学,启开知识大门

1.修辞教学中巧用诗歌。可以化枯燥为神奇。修辞教学因其概念繁杂,抽象难懂,往往弄得学生头疼,教师心烦,费力不讨好。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我大胆地尝试借用诗歌来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夸张”辞格的教学中,我把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些诗句找出来,让学生体会其妙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午秋霜。”《秋浦歌》同学们都能理解,任何人的头发都不可能长达三千丈,诗人之所以这么写,明显言过其实,目的是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而产生的“愁”,渲染到了极点。这样就把抽象的“愁”借助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效果,我让同学们从诗歌中寻找例子加以印证。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等。

2.借用诗歌分析课文,变抽象为具体

我在讲述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一点就是“地势的高低对气候的影响,八年级的学生总是模模糊糊,似乎对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难于理解。于是我除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外,还特别给学生讲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学生通过对平地和山岭景物有不同形象把握,终于弄清了“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的科学道理。

3.在分析写作技巧时,引用名诗句能“一以当十”

欣赏散文佳作时,往往要体会文中那“情景交融”的效果。著名作家峻青在《海滨仲夏夜》一文中,极力铺写了夏夜海滨特有的一幅幅流动变化着的画面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的情景,从而抒发对美好的生活的赞美之情。我就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玩味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较好地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另外,我还注意运用名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如下面衬托人物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同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样人花相衬,花美人更美;烘托气氛,述写情怀的有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把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至于反衬,诸如以动衬静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诗歌氛围,熏陶学生心灵,领悟生活哲理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诗的语言表现情感、启示哲理最主要的手段是通过意象。不少诗篇,蕴藏着向上的情怀和发人深思的哲理,只有用心去读,去揣摩,去品味,才能把握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涵,领略其实质。

1.用诗歌强化爱国激情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枣核》一文的教学中,我注意组织了一些蕴含爱国之情的诗歌进行映衬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文讲述了一位远在重洋的美籍华人向作者索要家乡的枣核去种植一事,寄托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对家乡深沉的爱和无尽的思念。我选的第一首诗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通过八个“头”字,四个环节,一咏三叹,把怀念祖国,渴望统一的那种凄凉、缠绵的思乡苦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第二首是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中郭沫若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让学生充分理解那种为思念自己的祖国,“燃烧到这般模样”的爱国之情。这样由淡淡的忧伤、凄苦、缠绵的思念之苦,到浓烈的直抒胸意感情流露,把学生的爱国之情一步步予以深化、提高。一堂课下来,同学们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好知识,随时为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

在诗歌的情感教育中,我引导学生去分析那些不同情感教育的诗句,培养正确的审美和积极向上的情怀。如同是写“夕阳”,积极抽上者则有“但得夕阳无限,何须惆怅近黄昏”“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但在悲观者的笔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可奈何的消极情态。

2.把握诗歌内涵,领悟生活哲理。运用诗歌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我还注意以诗歌为媒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某些哲理,让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如学习成绩下降,悲观失望之时,我就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学生鼓劲;如骄傲自满时,则告诉学生“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道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要注意全面观察,整体把握,多作实践,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狭隘圈子,告诫他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处理积累材料和写作关系时,要明白“功夫在诗外”的含义,须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源头活水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道理等。让学生们真正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了解自己,俯瞰人生,认识世界。

三、运用诗歌激趣,积累语文知识,着重培养能力

1.以知识点为中心,全面积累。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文中那淡淡的忧愁,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我便把古人写的关于“愁”的一些忧美诗句汇集起来,让学生比较鉴别、欣赏、积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等。教《春》时,我把有关“春”的名句搜集起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诸如此类,让学生充分全面吸收知识,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2.经常运用诗歌,能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因为诗歌本身多侧重虚写,读诗需要一种“猜测”式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才能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如能经常地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储蓄”,调动多种感官支体验、感受,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诗句的深层理解,就必须调动读者各种生活体验,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品味到事物之间层次间隔、包含映衬的内在的韵味。

总之,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只要我们经常地有意识地运用诗歌辅助教学,陶情冶性,就能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诗句乡愁诗歌
诗歌不除外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九月的乡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