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时评
2015-05-30董文利
董文利
家长“监听老师”折射信任缺失
上海浦东新区一小学老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幕后“玄机”是家长给孩子戴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悬着的利剑。律师称,教师的隐私被侵犯。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难搞家长”现象在上海市中小学教育界并不鲜见。
家长给孩子使用具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其初衷是为了掌握孩子行踪,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本无可非议。然而,一些家长恣意扩大了监控手表的使用范围,让孩子将监控手表带进了课堂,在监听孩子上课的同时,也监听了老师讲课,可谓是“一箭双雕”。问题是,家长“监听老师”,产生了诸多负作用。
首先,家长“监听老师”,侵犯了老师的隐私权,是显而易见的。试想,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通过学生的监控手表,一五一时地出现在家长的手机上,老师还有什么隐私可言?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将“监听成果”,在家长和朋友圈中广为传播,等于将老师的隐私公布于众了。再者,监控手表也对班上所有学生的隐私均造成了侵害。特别是,一旦孩子将监控手表带进了厕所等私密场所,对他人隐私构成的侵犯,将更为可怕。
然而,家长“监听老师”,伤及的不仅是个人隐私,还有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信用关系。众所周知,相互尊重和信任,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一方面,家长应充分信任老师的教学方式,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不能无故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老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但一些老师和家长很难做到上述两点,往往出现家长抱怨教师不尽力、教师抱怨家长不配合的现象。至于有的家长“监听老师”,更是加剧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对双方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家长“监听老师”,值得双方反思。首先,尊重教师,家长是与老师沟通的前提,是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关键。家长对老师的尊敬是对文化的渴望和敬畏;而对老师的态度,反映出家长的教育观、文化观、价值观。同时,老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功德箱不该是景区敛财工具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千年古刹潭柘寺,如今是国家4A级景区。进入寺内数十个殿,“功德箱”随处可见。但一名住寺僧人告诉记者,该寺超七成“功德箱”和僧众无关,而是旅游景区甚至上市公司攫取利润的工具。
景区包围寺院、借助宗教敛财的“功德箱经济”,这在国内很多地方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媒体曾报道,陕西某知名寺庙景区疯狂敛财,甚至给每一个功德箱都下了创收指标。也就是说,一些男女信众虔诚地将钱投进“功德箱”,回报的不是功德,而是被欺骗。
与佛法信仰有密切联系的“功德箱”,频频沦为景区甚至上市公司的赚钱工具,危害性不可小觑。比如,它亵渎了善男信女的宗教信仰,践踏了佛门圣地的尊严,更涉嫌诈骗。按照《宗教事务条例》规定,非宗教团体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这些以寺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或者上市公司,不是宗教团体,当然无权设立功德箱。他们在正规僧团管理的功德箱中间“鱼目混珠”,实质就是“借佛敛财”,是一种诈骗行为。
表面看,以“功德箱”赚钱,是无成本的,而且堪称为“聚宝盆”——只要将“功德箱”摆放在佛边,即可“钓取”善男信女的钱,且岁岁年年,周而复始,一劳永逸。但从深层次看,这就如人们所纳闷的:寺庙,是出家人的净地,作为景区尤其是上市公司焉能“凑热闹”,从中瓜分“功德钱”这块蛋糕?个中道理很简单,这都是一些地方“寺庙搭台、经济唱戏”惹的祸。
按理说,寺庙如何管理,那是寺庙自己的事,“俗人”不应干涉。对此,国家也有明文规定。如由十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严禁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或承包经营寺观,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寺观进行“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等,“对非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功德箱、接受宗教性捐献、开展宗教活动等借教敛财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现实却是,一些地方的寺庙,被冠以“××风景区”招牌,被裹挟其中,被过度开发和经营,成为地方政府增加税收、提高GDP的砝码。比如最近媒体揭批的“法门寺景区”,其寺庙里的功德箱上,烙的就是“官爷所有制”的暗印,原因之一就是该景区欠有高达数十亿元的债务,这让当地政府欲哭无泪。
可见,“功德箱经济”亵渎的,不仅是“佛”以及男女信众,还有刚性的法规和政策。所以,让功利、世俗的“功德箱”远离寺庙,不再“借佛生财”,关键是要尊重寺庙产权,不要让急功近利的商业运作“裹挟”寺庙。二者不混杂在一起,就不会玷污佛门圣地。只有这样,才会“让宗教的归宗教、世俗的归世俗”。
“睡觉哥”是敷衍群众的活样本
“神木县出了个"睡觉哥",竟然是县政府的副县长。”12月17日晚,陕西神木网友发帖称,当日神木县一近200人上访团,为反映政府限价房问题,前往县信访局上访。业主代表在与县领导开会时,一位姓刘副县长“竟然在人声吵闹中睡着了”。后经确认,睡觉者为县长助理。
或许是那位刘助理太困了,前一天没睡好或夜里加班了。可如果会议研究的是涉及他本人利益的问题,比如涨工资、升职、发福利,他能不能睡得着呢?平日里我们都会有“犯困”的情况,那些让人不上心的事,不感兴趣的话题,说着说着,听着听着,就困了,再没什么兴奋点,就可能睡过去。神木县政府的刘助理,在接访会议上睡着,轮到他发言表态时,他仍在“梦”里,说明访民反映的政府限价房未按期交工、基础设施不合格、使用劣质建材等情况,他都不感兴趣。如群众代表所说,“不把老百姓的事当回事”。
政府保障房存在这么多问题,党和国家的温暖,在基层就被打了折扣,责任当然在地方官员身上。县政府召开接访会,一干官员参加会议,就是来解决问题的。而这位刘助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听也不听,对官民双方的讨论情况,比如解决问题的方案,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自己应该负责协调什么,向政府领导汇报什么……一概不关心,那么刘助理参加会议,干什么来了?
政府接访会议出了个“睡觉哥”,让我想起了一桩旧事:某县副县长说“承诺的事岂能当真”。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去市政府上访;副县长奉命去政府“解围”,当场承诺“三天解决问题”,可三天过后再去找他,他却像没事人一样。副县长所以作虚假承诺,是为了敷衍,应付一时是一时,而心里头压根就没想给群众解决问题。“睡觉哥”在接访会议上能睡得着,不用说,他也不是来解决问题的。
法治社会里不该有“艾滋病拆迁队”
河南省南阳市为开发市中心一处土地项目,迫使被拆迁户就范,近日,数人以“艾滋病拆迁队”的名义进小区骚扰居民。12月23日,南阳市卧龙区委书记马冰表示,他们已成立调查组,全面调查此事,结果会对外公布。同时,他认定,艾滋病拆迁队绝不是由区政府拆迁办雇佣。据悉,早在12月16日,居民张振铎的儿子报警,并向出警的民警指认自称患有艾滋病的5男1女。当晚,他家里朝北的窗户遭到枪击。
河南南阳这起拆迁事件,的确令人大开眼界。从“不拆迁就感染你”的威胁,到“枪击举报者住宅”的恐吓,此事越来越展现出拆迁者流氓化、匪化的一面。事实上,《行政强制法》从2012年实施开始,就已经明令禁止“强拆”了,如今的“艾滋病拆迁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间接的“强拆”,只不过其施加的是软暴力罢了。对于这样的拆迁方式,当地的有关部门部门显然有必要调查真相,并进行查处。
遗憾的是,从“艾滋病拆迁队”的传闻曝光到如今,事件已经不短了,但相关部门除了称“艾滋病拆迁队”不是政府雇佣的之外,似乎并没有任何的进展。这样的效率,是不是低了点?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既然政府部门坦言已经在调查,但一点结果也没有,这是相关部门存心敷衍舆论呢?还是“艾滋病拆迁队”背后的保护伞太大不敢打呢?不然,居民都知道有六个人,相关部门顺藤摸瓜,真相不就呼之欲出了么?
可惜,这么简单的道理,当地的有关部门不知道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反正此事就这样耗着,没有调查结果也没有真相。显然,这样的做法,就是对公众权利的一种漠视。毕竟,在“艾滋病拆迁队”就在小区附近时,当地的每一名业主,都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也都会人人自危。虽然我们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有所了解,但要真得罪了这些人,被感染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在这种境况下,唯一可以保护这些业主的人,就只有政府部门。
尽管公众等得很着急,也很心急,但当地有关部门就是这么淡定,这的确令人忧虑。既然这些人不是政府部门雇佣的,那是谁雇佣的,问一下这些人不就知道了?哪怕这六个人什么都不愿意说,也应该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线索吧?不至于事情过去这么久了,还一点动静都没有吧?果真如此,这样低效率的行政部门,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如果有保护伞不敢动,那更上一级的主管部门是不是要及时介入?这些问题,都必须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换言之,在“艾滋病拆迁队”一事越闹越大的境况下,此事不能再敷衍了事了,也别想着等舆论沉寂后不了了之,而必须寻根究底,揭开其庐山真面目。众所周知,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聚焦依法治国,这也意味着,构建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是现实的必选项。在法治社会里,显然不该有“艾滋病拆迁队”这样的暴力与恐吓。可以说,无论“艾滋病拆迁队”背后的后台有多硬、保护伞有多大,都必须一一打掉,因为这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穿补丁衣服是“勤俭”还是“丢脸”
给孩子穿打补丁的衣服到学校,竟然被老师责令“整改”,言之“丢了学校和班级脸面”?近日,南京市当地的化龙巷论坛里的一则网帖让围观的网友震惊,争议之声四起。被视作俭朴象征的“补丁”,如今竟然和“脸面”挂上了等号,部分网友开始议论起这则网帖的真实性。教育专家表示,给孩子进行俭朴教育的方式其实远不止“补丁衣服”。
孩子的衣服不慎破了一个洞,家长给打上一个补丁让孩子继续穿,并且认为这是勤俭节约的表现,结果孩子没啥意见,学校的老师却有意见了,老师认为孩子穿这么破去上学,是给班级丢脸,同时也会招致其他同学的耻笑。这件事被家长通过网络曝光以后,一时之间围观者众,公说婆说,莫衷一是。
对于补丁衣服,相信多数60后、70后的中青年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那时候经济条件差,百姓生活水平不高,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最后必然是补丁摞补丁。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同龄孩子都穿这样的补丁衣服,所以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喜欢在穿着打扮上晒名牌,搞攀比,穿补丁衣服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中这位家长能够说服自己的孩子穿补丁衣服上学,其实是一种教育上的成功,确实有利于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值得肯定。
那么相应的,学校老师以孩子穿补丁衣服是给班级“丢脸”为由致电家长表示“抗议”的做法,无疑就有失妥当了。即便老师担心其他孩子会因此事嘲笑穿补丁衣服的孩子,不便于公开表扬这个孩子,那么也至少不应该认为孩子穿补丁衣服上学是给班级“丢脸”。这说明这位老师在对待补丁衣服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当然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还无法深刻理解勤俭节约的含义,只会觉得自己穿补丁衣服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会显得另类,不合群,而其他孩子确实可能会嘲笑穿补丁衣服的孩子,对孩子心理上造成打击。那么作为家长,不妨采用一些智慧与变通的方式,比如市场上有很多专门用来给衣服打补丁的布艺卡通,给孩子缝补到破损的衣服上,不但不会显得难看,还有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作为老师,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告诉他们穿补丁衣服不是丢脸,不应该被耻笑,反而是一种值得弘扬的传统美德。
不管“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这样的“教育方法论”有没有科学道理,但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避免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坏毛病,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都是有益无害的。
网络斗酒
最近几天,从网络论坛、微信掀起了一股“网络斗酒”的风潮。一段“小伙一口气喝下一斤白酒”的视频被上传网络,短短几天时间里,挑战者不断增加,“一口闷”的白酒量从二斤、三斤被抬升到令人咋舌的五斤、六斤,白酒品种也从低度酒演变成58度白酒。目前,“网络斗酒”仍在持续发酵,逐渐演变成一场网络狂欢。
斗酒会影响健康,甚至潜藏致命风险,实不可取。而“网络斗酒”的参与者任性使气,带着不服、较劲的情绪,甚至于为了赌金而斗酒,更给公众传递负面信息。
酒量大小因人而异,千杯不倒的海量高手确实有,但凤毛麟角,如“网络斗酒”中涌现的各地高手,而绝大部分人的酒量都极为有限,无法参与斗酒竞赛,却会被斗酒的气氛所激发,做出一些冒险的模仿行为。
“网络斗酒”频频出现相关品牌白酒特写及介绍,品种也从低度酒转为高度酒,颇有替白酒品牌打广告的意思。难道是白酒企业在做幕后推手,趁着年底旺季来临之际,试图通过此种低劣的营销手段,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以刺激白酒的消费?
不管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网络斗酒”,还是白酒企业搞的病毒式营销,此种行为都不可取,不仅不值得赞赏和模仿,甚至要予以严厉谴责。还需要提醒公众,珍惜身体健康,不可拿生命去儿戏。
因此,对于“网络斗酒”这件事,公众就别再围观了,更不可起哄架秧子,怂恿他人去“挑战”生命极限。至于好酒之人,也应理性看待“网络斗酒”,认清自己的实力,不可为了虚荣心去模仿,还是早点散了吧!
“一纸抄”代替不了考试方式改革
2014年31日下午,@直播郑州365发微博:“多名网友爆料称,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考试改革,可以让学生带一张A4纸,取名曰‘一纸抄!来见识下考前同学们各种准备,各种抄!”该校宣传部表示,此事属实,确是该校一项考试制度改革。不过,学校不提倡所有科目的考试都这样进行,“可以带纸张进考场的基本上都是理工科专业考试,文科不行”。
高校考试允许带夹带,还美其名曰改革,乍一看有作弊合法化的嫌疑。不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初衷和实践效果来看,其实没有什么违背公平之处。允许带小抄的是工科专业,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与普通需要死记硬背知识考察有很大的区别,这意味着小抄上的东西不可能直接变成卷子上的分数,充其量起到要点的提示作用。而这个措施的施行,在同学们看来,制作小抄的过程,恰恰是系统复习的过程,成了学习的一部分,巩固了学习的效果,真正考试起倒不用抄了。如果单纯从作用来说,无疑算是成功了。
然而,考试本身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从放宽考试条件上打补丁,显然不是什么正招。首先,职业技术学院不等于普通的中学,分数早已不是目标,考试的终极目的是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来说,掌握知识是一个方面,能不能解决应用问题是另一方面。
在现实中,那怕是资深的专家,解决自身行业内的许多技术问题,恐怕都不可能象“闭卷考试”一样,充分准备好来执行,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形成成熟方案的是惯例。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运用知识比记住知识更重要。而这点,恰恰是允许“一纸抄”运用的原理所在。所谓的改革,反而成为学生再学习,应对解决问题的道具。不同的是,这属于临时抱佛脚的性质。
“一纸抄”代替不了考试方式改革。当下高校的考试,注重的还是对知识本身的考察,重视静态的分数,缺少了定性性的评价,对知识运用的考察也更多局限于试卷的“纸上谈兵”,其结果是考试能够得高分,到了实践临战未必能够轻松应对,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形成反差。毫无疑问,这样的考试方式尤其不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利于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力的形成。需要改革的不是考试能不能带小抄,而是把能力的考察放在首要位置,变课堂考试为技能测试,变卷面分数为定量定性评价,确立新的导向,使得学生学习更注意理解与运用,更注重结合实践变成手上的能力。
“限塑令”成空文,“禁塑令”更难推行
2015年1月1日,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规定吉林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这也成为我国施行“限塑令”6年来,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限塑令”,规定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内容。吉林省正式启动的“禁塑令”被视为早前“限塑令”的升级版。
6年前我国正式实施的“限塑令”,是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此令是为了保护碧水蓝天、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哪知此后,“限塑令”并不灵光的报道并不少见,市场上免费塑料袋依然用得欢,“限塑令”几乎成一纸空文。吉林省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效果并不容乐观。
在“限塑令”面前,塑料袋的生命力何以十分旺盛?塑料袋的污染危害人们并非不知,可是塑料袋购物确实方便,市场免费提供,更何况还可当垃圾袋用,突然要老百姓不用,很多人难以接受。在没有推广替代品的情况下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难免会沦为一纸空文。故政府在“限塑令”乃至于“禁塑令”基础上,要开发、推广环保产品取代塑料袋。
在“限塑令”面前,为何仍有那么多塑料袋供应市场?根子恐在黑厂、小厂屡禁不止,使得超薄塑料袋泛滥于市场。要让人们和塑料袋这一“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说再见,不能仅限制或禁止消费使用,还应大刀阔斧地整治查封大大小小的生产不合格塑料袋的厂家,从源头治理塑料袋生产,促使加紧研制塑料袋的环保替代品。若不能从源头控制或禁止不合标准塑料袋的生产和流通,“限塑令”以及“禁塑令”注定会无疾而终。
要说“限塑令”的“成功”之处,恐怕超市商场是最大受益者。6年前一句“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成了他们理直气壮地“卖塑”的尚方宝剑。据说有的超市光是卖塑料袋一年的收入就是20万元。当环保袋变身商场的牟利工具,消费者无故增加负担时,塑料袋当然会大行其道。一位网友问得好:只有消费者付出利益代价的“限塑令”,在当前的整体环保觉悟下,有多少人会发自内心地支持?吉林省的“禁塑令”也一样。
要想让“限塑令”以及“禁塑令”产生实效,不能只限制或禁止人们对塑料袋的需求。而要限制或禁止塑料袋的生产和供给,应对生产和供给方进行严密监管,对违规者处以高额的罚款,加大对环保产品的扶持,提高可降解塑料袋的普及面。同时引导、鼓励消费者们“拎起菜篮子”“提起布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