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阅读教学应重视美育的渗透

2015-05-30白庆良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美的交流阅读教学

白庆良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荟萃了中外名篇佳作,典范性很强且文质兼美,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特色的美、说理抒情的美。熏陶、感染、丰富和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巧设课文导语,激发审美动机

自然、恰当、精彩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会使他们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行动,提高审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这样导入:请同学们看书本彩页部分的“近春园荷塘”,这是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地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独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描写了怎样的月色?月下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独特情感?这样导入,审美情趣盎然。只要产生审美动机,才可能象杜甫那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否则,人们对再美的事物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本无法产生审美体验。

二、品读精美文段,引起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优美的,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及现当代的文学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对于许多这样的作品,指导学生“美读”,可突出美育的感知性。

在美读的过程中,目视、口诵、心想,理解内容,构思意境,感知其音乐性和美术性。美读形式多样,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磁带范读等。依诗歌特有的节奏而诵,品其音之美;依诗歌描述的景色而思,赏其图之秀。把诗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诗文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从而拨动学生的情弦,扣击学生的心扉,产生强烈的共鸣。如读罢徐志摩情深意切、清莹流丽的《再别康桥》,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一种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中,感知他所创造的一个静谧空灵的境界,体会出诗人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达到了主客体内存神韵与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做到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的录音,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接受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加强诵读练习,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和晨读时间,努力做到字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和节奏,使学生借助于自己的声音,体味作品的情致,进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感化。

三、加强情感交流,发展审美情趣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体验交流和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教学过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要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对同样的审美情景或美文美句,学生和教师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谁也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其次要培养情感的审美表达能力,情感的审美表现力是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

教学归有光《项脊轩志》时,教师可以重点突出文中“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不同情感,让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问学生:作者“喜”和“悲”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淡淡之“喜”和深切之“悲”的情感?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尤其当学生谈到“悼念亡妻”一节时,一个学生说,课文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长情长,但人不知何处去也。不见其泪,却可知心泪正在涌流,感极而悲者也。此时,情感交流进入高潮,教师抓住时机,饱含感情地背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学生的感情推波助澜,达到感情交流的极致。再让学生对二者的情感进行比较,这样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与作者的感情,又拓宽思路,通过情感的多次交流,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审美个性

审美活动是个体的活动,它不仅直接表现出审美主体的趣味、态度和理想等心理倾向,还与主体过去的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而每个人的审美活动都是不同的,这便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美感的主观性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既表明审美对象丰富的内涵,也很形象地说明了审美活动的个性色彩。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既是一种复现,更是一种创造。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绝大多数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不同。莎士比亚心目中可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而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却是千千万万,这些哈姆雷特显然是读者的一种创造,正是读者丰富的创造能力,才使读者呈现出个人的独特性,才使文学作品具有某种永久的欣赏价值。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个性。

讲解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可以让学生自选角度将作品与《屈原》《茶馆》《雷雨》进行比较,课堂异彩纷呈:有的学生认为,中西方作者对爱情主题创作的心态和风格不一样,中国作者往往沉稳含蓄、细腻柔美,西方作者往往大胆开放、粗犷刚劲;有的学生认为,中外戏剧的语言风格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认为,中外表现爱情主题的戏剧大都以悲剧结局,但结局的意义又不相同,中国的爱情悲剧大都表现反封建的主题,而西方的爱情悲剧表现的往往是真正爱情的伟大和升华;有的学生甚至由此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等等。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逐渐培养了学生不同的审美个性。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素材比比皆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美育的渗透,将教材中的审美素材信手拈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建构一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730100)

猜你喜欢

美的交流阅读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