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力通讯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2015-05-30乔涵巩锐
乔涵 巩锐
【摘要】 电力通讯技术为通信网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而环境问题和全球资源的枯竭,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对通信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新挑战和新机遇成了本阶段发展电力通讯技术的重中之重。本文分别梳理、探讨绿色电网、智能电网以及大数据平台三大新风尚对通信网带来的新挑战,直面当前电力通讯技术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为电力通讯技术的发展方向开辟新视野。
【关键词】 电力通讯 绿色电网 智能电网 大数据
一、问当今电力通讯技术的发展特点
电力通讯如今已从单纯的技术产业提升为融合经济、社会等多元文化,模糊与其他网络、产业边界,迈入新时代的联合模式。我国电力行业对于电力通讯技术的应用可以简要概括为由小规模、单一通讯技术演化为大规模、多元通讯技术联合的总体发展方向。从初期的电力线载波、微波通讯到如今的电力线数字载波技术、数字微波通讯技术、卫星通讯、光纤通讯、网络通讯等,随着需求的增长,从调度管理方式起彻底更新,以主、支路的方式组合多种现代通讯技术以保证最优化的系统构成。
二、电力通讯技术面临的新挑战
正在我国投入应用的电力通讯技术中,有些现存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光纤通讯技术存在容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改造主干线的传输网络等,然而这些问题仅仅需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或是在应用该技术的系统中进行调整、改善,并非当前最重大的问题。除了这些共通和细节问题,新型通信网络的产生又为电力通讯技术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呢?
2.1智能电网带来的应用挑战
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提出了电力通讯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对智能电网的战略需求做积极回应,“以构建先进适用的电力通信技术体系和坚强、灵活、高效、安全的通信网络体系为目标”。智能电网运用智能技术对通信网进行管理,实现了全新的信息高速共享,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然而其实际运行依赖于通讯技术的支持。因此,技术之于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智能电网运营的许多问题。如:双向通讯技术的不成熟,技术与电网业务的匹配度低下等。通信网应用于智能电网,按照三个层级工作,首先是基础设备,其次是技术支撑,最后是应用领域。三个层级环环相扣,互为影响。为了细致分析其实际问题,笔者结合通讯技术在各大领域中的应用,对其建设和研究方向做初步探讨。
如:输电领域,智能电网对于电力的传输距离、容量、损耗均有更高的要求,其错开个地区用电高峰等资源优化配置属性对通讯技术提出了实时输送能力监控等通讯技术要求。另外,为方便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设备的实时信息输入,进行数据共享也是对电力通信网的新要求。
2.2绿色电网带来的应用挑战
绿色电网在普通通信网的基础上追加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要求。这两点体现在电网的实际应用上即提高运行、管理效率,以最低投入达成最高产出,且尽量减少设备使用数量或延長使用寿命。这一切不仅需要通信网配置的合理化,更需要对多元通讯技术做合理组合,结合智能电网,形成绿色智能电网。除了整体上技术运用的挑战,在如通讯容量的扩充等细节问题上绿色电网也急需相匹配的通讯新技术,现开发的技术例有光传送网、IP 多媒体子系统、统一通信技术等。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怎样构建一个适用于智能电网的一体化、智能化、高效化、生态化的绿色电网,是绿色电网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可以预见,这种通信网必然由无线、有线等多种信息传输媒介组成,传输形式多样,网络构成复杂,且各个网络有其独立的调试解调器。因此规范化的接口和融合技术,将成为研发的重点,直接关系到绿色电网的落地性。
2.3大数据带来的应用挑战
大数据作为时代的话题和先行,已经被积极应用于电力通信网。在内部,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负荷等信息的记录,分析整个通信网的潜在规律与问题,科学化管理。利用大数据可以及时甚至提前发现问题并智能地快速反应,减少故障隐患,是防患于未然的有力帮手;在外部,有相关学者就大数据预测负荷,预先控制发电量和输电规模等实际操作可能。通过监测和对比、挖掘和分析,大数据为电力通讯产业打开了新阶段的可能。但同时,需要设计与之匹配的通信网与通讯技术。
面向大数据的通讯平台亟待搭建,其模块构成、各模块功能、互为连接作用都要针对需求进行研讨。随后对于数据识别、处理和储存的实际问题提出技术解决方案。
三、结语
综上,当前电力通讯技术面临的问题与其说是技术的改善、创新,不如说是对现有技术的更深刻认识和组合运用。当前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梳理、优化和升级,其次才是创新。已有的技术虽有其局限性却也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取长补短地将其合理运用,有效提升才是可持续发展地提升方式。
参 考 文 献
[1]肖蹯飞.电力通信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7).
[2]武侠,战捷.电力通信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J].中国新通信,2012(21):54-55.
[3]柯贤文, 张伟, 张志谦,等.光载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 通信技术, 2011, 44(4):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