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微生物检验管理系统的实现
2015-05-30柯一川
柯一川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了微生物检验管理系统的功能及特点,该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统计分析、自动生成报告及报表等功能。系统的实现大大提高了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提高了检验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准确 科学 管理 数据库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逐步推進,微生物检验的信息化管理越来越重要。从2009年起,中国将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卫生服务。因此检验的工作量将必然大大增加,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也将有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内实验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国家医改的深入,仪器设备已经不是国内微生物检验和国外先进国家的主要差距,科学的管理和实验室信息技术才是缩小差距的关键所在。
现有的检验管理系统(LIS)局限于简单的数据采集、报告打印等简单的功能。微生物检验的中间过程和生化试验的结果这些决定最终检验结果的重要信息因为没有科学的管理而丢失,这必将影响到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追溯性。打印的报告单费时费力,结果无法及时上传,在医疗机构间不能相互认可。导致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需要重复检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了微生物检验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标是:
一、使微生物检验室的工作信息化,规范化。记录实验中的相关细节,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保证检验质量,提高微生物检验水平。
二、以该系统的实施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检验结果分级报告和审核机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公正性。
三、改进实验室的工作方式,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四、微生物检验管理系统的数据和健康体检管理系统的数据可以相互调用,为管理层提供更及时科学的数据,而不是以往查阅报告单这种效率很低的方式。
微生物检验管理系统采用B/S(brower/server)的系统结构,同以往的C/S(客户端/服务器)相比,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数据库采用oracle10,并开发出可扩展的标准数据格式,方便数据维护以及系统的兼容。比如正在逐步实现的全市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就可以通过数据接口程序调用检验系统数据,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标准数据格式是可维护的。
2.以往检验标本采用手工编号的方式,既容易出错工作效率又低,现有系统采用条形码技术,一个标本就是一个条形码,标本管理模块根本解决了标本排号混乱的问题,减少了人工成本和试剂消耗。
3.血球仪,生化分析仪等检测仪器都通过各自的接口程序和数据处理模块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与中心各现有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相互调用,统一管理。
4.准确详细地记录了实验过程,包括细菌菌落图像、镜下菌落图像,生化试验结果及重要实验过程。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使实验室之间的相互认可有了科学依据。
为了使检验检测过程更为公正合理,系统采用了全新的管理模式。通过条码管理模块,检测者只能通过条码来识别标本,检测结果报送上级审批,也是以条码的方式,不知道标本是从何而来,更不能随意更改检验结果。检验过程和实验的中间结果的记录,也很好地杜绝了更改检验结果的可能性。
该系统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报告的全自动编制,用户可以灵活设定报告的模板,系统根据用户设定的模板,实现报告自动生成,而且在界面上实现了所见即所得,支持在线修改,而且可以通过系统权限设置控制检验报告的调阅和打印。
由于采用可维护的标准数据格式,使得系统具有强大的报表统计分析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时的多条件组合查询、统计、分析,通过灵活的报表模板定义,实现日报、周报、年报等周期报表的自动统计和自动生成。
可维护的标准数据格式的重要作用更在于系统同检测标准数据库的对接上面,支持维护、更新以及全面管理检测标准、检测方法等,系统管理合同、作业指导书、标准文档等各相关文档。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微生物检验管理系统终于得以实现,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整个检验管理流程更为科学化、规范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信息化管理对于检验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新的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在根本上改变了工作方式和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Rick Greenwald, robert Stackowiak, Jonathan Stern. Oracle Essentials: Oracle Database 11g.oreilly Media; Fourth Edition edition (November 8, 2007)
[2]季海山.实验室信息系统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