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5-05-30宋平
宋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读学校教育特点以及工读学校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简述工读学生的行为表现,从人格、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三个方面,探讨论证影响工读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工读学校的学生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
【关键词】 工读学校 心理健康 道德品德 人格 父母养育方式
多年来,自己一直工作在工读学校的第一线,常年接触那些工读学生,他们大部分是那些品德行为偏常,在普通学校中难以接受教育、在家庭中家长难以管教、在日常行为上有偏差和人格上有缺陷的学生。现在的工读学校除了具备过去工读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外,已逐渐成为青少年不良个性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治指导中心。学校的教育课程安排除了有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之外,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治也占相当部分,以期达到预防更严重的错误出现和纠正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下面就针对现在的教育背景,着重从人格、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影响工读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其品行偏常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注意事项。
一、教育背景
1、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
在校的工读学生,大部分对班级、学校集体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间的关系,缺乏学生的角色认知,对学生应该遵守的规范及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认识不清。他们举手投足严重偏离社会论理、道德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约束,我行我素,纵欲而为。对违反法律的严重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不知法,不懂法,因而常常会干出种种出格行为,这种种变形行为大都会构成违法和犯罪。
2、工读学校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的关系
不同人格类型特征的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认知是不同的,对种种社会生活事件及心理冲突等等的情绪反应也是不同的。工读学校学生在面对同样刺激的情况下,比常人情绪更易不稳定,面对突变的环境,会有更强的不适应感,对于错误的对待,会立即表现委屈,愤怒等情绪,且态度激烈,对抗性强。这些特征都会导致心理上产生偏执和敌对,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且常常伴有攻击性。针对这个问题,在工读学校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中,要加强对工读学生的心理疏导,注意对不同性格的人群,区别对待,容易冲动型的,要多加安抚;容易委屈型的,要耐心鼓励。使之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
3、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亲密度、娱乐性等良好的的家庭心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是较为积极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相反,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矛盾随时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父母的矛盾或情绪也会直接转移到子女身上。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较少体会到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孩子心理体验消极,人格发生扭曲。据不完全统计,工读学生大约54%的家庭是离异或残缺,在众多离异家庭中,一般家庭的矛盾沖突都会很激烈,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健康不积极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我们经常采用专家讲座、发放科学书籍、开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们自己的子女远离心理困扰的阴影,为个体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它既受到父母本身情况的影响,也受到子女情况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工读生家庭的家长文化层次水平较低,教育子女的方法较为简单粗暴,有的甚至是放任自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活动过分限制,孩子就会缺乏一定的自由和独立。如果父母对孩子比较挑剔,很少对孩子的优点表示赞许,缺乏赏识教育,这就会不利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父母责骂较多甚至以令人难堪的方式对待孩子,特别是孩子犯错后,家长给孩子过分的惩罚,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孩子品行偏常,而他们的偏常行为往往会加剧父母的拒绝、否认以及惩罚,造成恶性循环。因而我们在父母教育方式上提倡多理解、鼓励、赞赏孩子,让孩子们乐于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意见和看法。父母也要对子女足够的尊重和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事实上,一个人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响,无论哪一个因素都无法单独起作用,而是和其他因素一起共同影响着每一个个体,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应对方式,学校,社区,同伴关系,不同的生活事件等等都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产生影响。如今,尽管工读学校的教育内涵变了,但长期以来的“工读”二字所产生的社会标签负效应依然存在。我们应从学校、家庭、个人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工读学校也应在原来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课的比例。同时,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心理活动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就对各种生活事件,针对问题相对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援助,使他们独立时都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合适的方式应付,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