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说世界中的别样绽放

2015-05-30方芳

心理与健康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怡外化解构

方芳

叙事疗法,即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故事,从中找出“闪光事件”,以唤醒其内在的积极力量,重构其人生故事,促使其认知改变。

教师在叙事疗法运用中,要先串联“问题故事”主线,再利用问题外化和解构,将问题与人分离,使故事“由薄到厚”,同时挖掘“闪光事件”,最后重构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本文通过学生案例,探讨叙事疗法在心理疏导中的作用。

治疗缘起

一天,一个家长打来电话:“方老师,班上是不是有个同学叫小怡?女儿回来说,她经常拿着剪刀戳自己的手,嘴里还常说着‘要离家出走,做人没意思这样的话……”我的心一下子抽紧了。挂了电话,我赶紧找来当事者:“小怡常这样吗?”

“她从一年级开始就这样的,我们都习惯了。不过,她从来不在您面前说这些的。”孩子很天真,更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情,“小怡还说,要是不完成妈妈布置的作业,就没晚饭吃。我真想给她妈妈打个电话……”

我立即拨通了小怡妈妈的电话。家长承认,由于爸爸工作忙碌,孩子的规矩都是由她定的,军事化的管理方法挺管用。当然,有时难免严格些,说话的时候也不是很注意,但那些都是“嚇吓人的”,没有真正实施过。

“孩子是孩子,问题是问题,孩子不等于问题”。小怡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让我觉得有必要采用叙事疗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种方法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等途径,帮助孩子从被捆绑的思绪中解放出来,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地去面对问题,走出困境,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治疗过程

1坦诚叙说,捕捉问题起始的根源

当问起她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说着玩的,不是真的!”“那这几天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吗?”我将问题聚焦,想探听孩子真实的内心。“有啊,昨天晚上,我数学题做错了,订正了好多次还是错的。妈妈很生气,她说做错就要多练习,所以就给我布置了很多题目,我怎么也做不完!”

我的心颤动着,感觉有些不太对劲。这负面情绪的背后一定还有更大的危机。我耐心地等她继续往下说,可是小怡开始抽泣,显然,她的情绪激动起来了。“是不是最近数学难度增加了?让你感觉吃力?”我关心地问道。

“题目我是懂的”,她说得很坚决,“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计算总是要出错。”她说话快得有些听不清楚。

“不着急”,我微笑着用眼神告诉她,我将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最后就是妈妈不管我了!”没想到,说完这话,小怡低下头,不吭声了。

2问题外化,重组故事发展的进程

我仔细琢磨着小怡说的话,准备再次打开谈话的僵局。“妈妈真的不管你啦?”我顺着她的思路问。她点点头。“那今天的早餐是你自己做的?”我感觉她怔了一下,那眼睛里有东西在闪动。“可是她不和我说话!”她不解地看着我。“今天晚饭让你自己解决?”我又故意加了一条。小怡笑了:“那倒没有,好像妈妈还是管我的!”

看到小怡的笑容,我松了一口气。“妈妈为什么这么生气?”我尝试引导小怡将问题外化。她沉默了一会儿,那表情很认真,似乎在考虑该怎么开口:“我不喜欢她老是这么严格地管我,我觉得自己很可怜!我也知道自己有的时候是不太自觉。”

听到这里,我的心里已经明白了个大概:母亲“强压式”的严格管教,导致了孩子的叛逆心理。于是,在家里不能表现出来的“自我”就到学校展现。因为知道我是班主任,与家长常有联系,所以她在我面前总是显得乖巧、听话。她很害怕妈妈真的不再管她了。

3故事重构,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已经解开了“妈妈情结”,我还要引导她进行自我新定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方法。我首先肯定她有一颗要求上进的心:“其实,你一直是一个对自己很有要求的孩子!”“是啊,我做任何事情都给自己定计划,但是经常坚持了一段时间,就做不下去了!”“小怡显得很矛盾。“那怎么办呢?”我尝试引导她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她的表情有些尴尬,“在学校里,有老师和同学提醒,我应该可以抓紧的,回到家里……”

“还要继续听妈妈的大嗓门?”我果断地发起了挑战。小怡骨子里叛逆的个性又开始张扬。可是她刚想张嘴说些什么,此刻又闭上了,显然我们之前的谈话在起着作用。数十秒钟后,她叹口气说:“如果我可以更自觉一点,一切就好办了!”她用征询的眼光看着我。我微笑着说,给她鼓劲:“你现在对自己更了解了,一定也能比以前更好地管住自己了。另外,你和妈妈之间不用每次都眼泪、鼻涕一大把吧?”“我要给自己定一条:争取在老妈生气之前,接受她正确的意见!”小怡又恢复到天真的模样,“我还要把它写出来,贴在房间最醒目的地方。”她开始幸福地自言自语。

治疗反思

1故事叙说—利用倾听,关照学生的情绪

学生叙述的故事往往是其面对或经历的复杂情景。当教师认真聆听、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时,不仅能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消除负面的情绪障碍。“故事叙说”恰恰帮助学生通过叙事,让情绪得到宣泄,有利于良好情绪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放空的心态、外化的态度、好奇的状态去聆听,时刻保持对孩子的关注与认同,不要企图教给孩子什么,更不要企图说服孩子什么,只是简短地对孩子所说内容中有重要意义的部分进行简单回应,去了解这些用语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就足够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和讲述的故事,而应透过解构去发掘属于个人独特性的那部分内涵。

2问题外化—挖掘优势,增强表达的效能

通过问题外化,将人从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中被忽视的积极事件。在找到“特殊意义事件”之后,感受事件中充满积极能量的部分,并以各种不同形式进行转化。如果发现学生提及的关键事件不够充满能量,教师可以重新引导他寻找一些事件进行丰厚、实证和迁移,直到孩子看到自己生命中的无限能量,逐渐丰富故事内容,丰厚生命意义。

3自我认同—重拾自信,谱写生命的精彩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份自我认同有助于学生唤起信心和勇气。

帮助学生从更加理性、积极的视角解读自我与他人,解读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当学生有能力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时,才能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有学生把自己当作充满潜力的优秀个体,才能将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地发挥,最终将问题意识逐步削减。

在整个过程中,心理治疗通过解构已僵化的“叙事”,挖掘“闪光故事”和重构“叙事”对话的方式层层展开,不断递进。因此,教师在操作中应注意:

1让学生将故事进行充分叙述,以便得到完整的“问题故事”,为解构和重构“叙事”对话奠定扎实的基础。

2通过“解构式聆听”“解构式询问”等方式深入剖析“问题故事”,松动负面的“叙事内容”,为治疗难点的突破寻找契机。

3以“闪光事件”作为治疗关注点,寻找丰富的积极经验,从而串联成新的“叙事”,促使治疗效果达到质的飞跃,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小怡外化解构
我好像抑郁了
我好像抑郁了
还原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解构“剧本杀”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小怡的故事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棋高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