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理论模型初探
2015-05-30孙雪任昊孙颖
孙雪 任昊 孙颖
[摘 要] 我国农村气象灾害类型较多、受灾范围大、防灾能力差等特点给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增加难度。对农村灾害进行合理分析,加强农村灾害的防御体系建设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重大事件。
[关键词] 农村气象灾害 防御体系 模型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289-02
针对农村灾害,我国采取了各项措施用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各种类型的防御系统在全国各地建设起来。但是由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通讯方面存在困难,灾害的预警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气象信息难以得到实际应用。基于此,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行研究,创建相应的模型,有重大意义。
1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支持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在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方面已经引进尺度自动站、新型天气雷达站等设施,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大幅度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准度也随之得到提升。但是,在较小的天空范围内的仍然无法得到精确的结果,不能适应当前的防灾控灾要求。
1.2 气象灾害预报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地政府逐渐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重视,将研究的重点放置在何时、何地需要安排怎样的防御灾害体系上,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预报。但是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难以在当前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气象灾害预报。
1.3 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有缺陷
此方面的预警信息发布方面难以满足实际要求,预警信息涵盖的范围不足。由于农村的通讯条件较差,尤其是较为偏僻的山区,关键的信息更是难以得到发布,对此方面形成的制约的条件仍然无法得到改善。
1.4 其他问题
基层的指挥体系存在不灵的情况,而且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对灾害的防御难以形成重视,一些自救方面的演习更是缺乏。基层机构对灾害重视不足,没有意识预警信息的重要性,导致预警信息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出来。
2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主要任务
2.1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精细化
建立起覆盖范围较大灾害监控体系,以城市灾害监测水平为目标。在现有监测站的基础上,适度让监测更加密集,让监测形成网络化。县级气象观察站能够对气象进行自动监测,在云、水等气象观测方面逐步实现自动化,改变以往人工监测的情况。在每个乡镇之中都要建设1到2个自动观测站,对小尺度灾害性气象实现监测。也要建造起雨量自动监控系统,对于暴雨多发地带,要创建1到2套相关设施,让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以得到提前预警。
2.2 预警信息发布网络覆盖较大
使用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覆盖全面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争取有能力将预警信息送达到农村各个地区。县级的气象站要建立起向各个村镇、学校发布预警信息的能力。可以建立网站发布信息,也可以与当地媒体合作,及时发布重要灾害险情。建立起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沟通流畅的渠道。气象站的工作人员要能够通过手机、大屏幕、广播等手段发布灾害信息。村级防御站要能将信息送达每户。重点建设农村大屏幕显示器以及预警广播,至少让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超过90%。
2.3 创建具备联动效应的防灾控灾组织
创建由各级政府主导、结合各方力量的联动组织。县与乡之间各有管理人员,每个乡都有气象工作人员。县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气象灾害防御小组,组内成员包括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领导,充分发挥气象灾害小组的领导作用,实现信息、对策等各个方面的有效联动。乡级组织由乡镇负责,乡内干部协调气象工作人员的工作。让预警机制覆盖乡村,建立起较为彻底的预警体系。县乡村等各级政府定期组织灾害应对演练,对演练的结果进行整理,作为预案调整的依据。参考往日的资料,对灾害常发区域实施安全状况评估。比如,在雷电常发的农村,应该使用防雷设备,将灾害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3 构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模型
参照上述分析,可以创建出符合实际要求的灾害防御体系模型。这个模型将放在理论中,关于气象灾害防治的内容涵盖其中,参照每日在应对农村气象灾害方面的经验,以保护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等为出发点,将损失的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提出,将中心措施定位为工程防御以及应急响应两个部分。以增强自救能力为开始,提出以保险的方式对灾害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围绕重心对策可以建立起县级的灾害防治规划,也能够建立起相应的防御站。相应规划的制定需要制定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所需的资料也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规划应该由县级气象单位起草,最终由政府颁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始发挥作用,需要在准确的气象灾害预报的情况下实现。这是县级气象机构重点处理的事项。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对全县的气象状况有清晰的了解,能够做到准确预报,如此才能防范灾害,提出可靠建议,让防灾质量达到一定水平,让一些社会性事件得到平息。
以上部分是模型当中专业性较强的部分,此外还需要在经费、物资等资源的辅助下顺利发挥其作用。模型还应该包括人员、编制等组织内容,也要有与灾情有关的行政及法律支持。这些环节之间互相联系,彼此辅助,形成一个整体。
防御体系的发挥直接与灾害预报水平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工作效率则与整个防御体系的合理部署有关,只有实施有效的措施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整个体系想要不间断发挥作用,就要有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我国农村气象灾害复杂多样,影响面十分广,单纯依靠政府肯定难以达到效果。因此,要集合众多部门和单位力量。由于历史原因,人们的防灾意识较弱,依靠政府的情况一直存在。加上气象灾害防治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要求,许多耗费的资源规模较大。基于此,我国实施的各方联动的政策是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在农村,应该以县政府为主导,让各个乡镇以及居民之间联合在一起,组织气象工作者和职员一起投入到防灾治灾之中。
4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建议
4.1 加强灾害预报
应该在天气预报精细化提升方面加大努力,组织专门的技术团队对灾害预报增强研究力度,对各种导致灾害的气象指标进行分析,探索其引发灾害的临界条件。告知当地居民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进而让居民了解应对灾害的措施。灾害监测的布置应该以县级为基础。以上事项处理不好就会削弱各方的参与热情。如果过度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就会导致各方出现疲劳,让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存在人为阻碍。
4.2 加强重视程度
行政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尤其是县级政府,更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防御体系的建设才能顺利开展。各级政府要认清当地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保证参与人员的编制。相关领导要承担其主要职责,挑选此方面技能较高的干部,成立专门的小组,对体系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深入的研究,确保体系建设能够发挥实际作用。我国已经颁布法律规定,明确了县政府在防灾体系建设之中的责任,让体系的建设获得良好的法制和政策支持。
4.3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防御体系
县级气象单位要编制防御规划,规定自身在体系建设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对防御体系的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实施可行性评估和灾害评估制度,让其可以对乡村规划以及工程建设的审批提供依据。也要定期实施灾害隐患检查,在村里成立相应的检查组织,在各种灾害的多发时期定期开展检查,判定隐患信息,安排应对措施。县级气象部门要对每个村的灾害情况进行信息搜集,创建相应的数据库。县级部门要设立险情搜集专线,让情报搜集的机制处于完善状态。要组织气象工作者和志愿者对灾害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情况立刻上报。
4.4 灾害防御工程建设
气象灾害防御可以分为预防和应对。利用人力对气象灾害源头进行削弱,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这是灾害防御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构建相关的防御工程,阻挡灾害源,将灾害的影响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的影响,甚至规避灾害的发生。一般的防御工程有防护林、让建筑物更加稳定、筑堤等。山区则应该重点防治泥石流。农村以及学校住宅应该安置防雷设备,防治雷击事件造成的影响。人为干预天气,可以对冰雹进行防御。在公路两旁树立起挡风墙,可以有效阻挡风雪。县政府应该对各种灾害进行分类,着手创建防御工程,避免灾害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和损失。
4.5 展开部门协作
在开展农村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派遣专门的小组对当前气象站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判定,分析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使用和消耗情况,让体系的建设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对此需要注意,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能单独依靠政府,而是需要与农村有关的各个部门一起努力,这些部门的参与使得可以利用的资源快速增加。如此就能整合各方的资源,让防御体系的建设质量得到提高。在做好上述工作之后,还要组织必要的气象常识培训,对防御措施进行监督,促使其能够得到彻底的落实,让整个工作团队的素质能够得到提高。
4.6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经费、物资是防御和应对灾害的重要力量。农村限于自身条件,在防御体系建设方面最为薄弱的就是缺少经费,针对此种情况,政府应该承担经费投入的主要责任。政府通过自身的行政力量,在社会中广泛地寻找资金来源渠道,结合灾难的具体情况,确定自身应该投入资金的比例,确保防御体系的建设能够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顺利开展,不间断发挥功能。
4.7 依靠科技支持
在对灾情研究时,要坚持科学的精神,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对国外的灾情防御发展情况实施监测,关注最新技术,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适当对技术进行更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还要组织专人定期对气象监测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上级,得到批复后立刻予以解决。当然,也要按时对设备实施养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也可以邀请此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活动,让工作人员可以对此项工作产生清晰的认知,接受先进理念的影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自身的理论修养的提升,也要注重自身的工作技能的提高,否则难以适应此项工作快速发展的趋势。
总结:气象单位应该加强气象防灾知识的宣传,增强防范意识。气象部门要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到农村向村民讲解气象灾害防治的知识。让预警信息可以顺利发挥作用,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利用先进技术对气象灾害预警进行支持。此次研究中,创建相应的预警模型,为气象灾害的防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224-226.
[2]贺道明.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32):145-146.
[3]李海锋.扶风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04):117-118.
[4]武峰梅,白金凤.孝义市玉米生产气候变化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5):214-216.
[5]陈观发,张俊芬,邓永辉.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J].北京农业.2013(30):207-209.
[6]王灵玲,杨景峰,刘野军.论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J].吉林农业.2013(02):107-109.
[7]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02):45-49.
[8]杨丽娜.气象灾害的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2(14):117-118.
[9]金宝森,吴吉东.我国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完备性研究[J].灾害学.2012(04):118-119.
[10]李昱旻.加强灾害防御防范灾难发生——《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解读[J].天津人大.2012(08):178-181.
[11]左艳.农业气象灾害综述及淮安市农业气象灾害的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5):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