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地下水管理现状及思考
2015-05-30李玉秋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水量的需求日益增大,对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增加,本文以吉林省松原市为例,从松原市的地下水基本概况与存在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松原市 地下水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284-01
前言:水资源是自然界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具有足够数量和可利用质量的水源,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工农业生产中不可取代的资源。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成为主要的供水水源,特别是没有地表水区域,地下水成为当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水源。
1 松原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现状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松嫩平原腹部,在东经123°06′-126°11′,北纬43°59′-45°32′之间,东西长240km,南北宽172.4km,幅员面积21292km2,总耕地面积1813.1万亩。市辖一市一区三县即宁江区、扶余市、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
有三江一河即: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嫩江和拉林河从我市通过,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77.4亿立方米,但由于拦蓄工程及配套工作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主,生产和生产主要还是依靠开采地下水,特别是乾安、长岭没有地表水,全部都用地下水。
2014年全市总用水量180700万m3,其中地下水74700万m3,占总用水量的41.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48139万m3;林牧渔畜用水量7700万m3;工业用水量10052万m3;生活用水量7228万m3,公共用水量998万m3,生态环境用水量83万m3。其中深水39900万m3,潜水34800万m3。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28300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97100万m3,地下水水源供水量为4552万m3,占总供水量的81.7%。
2 地下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2.1 地下水超采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状大,对水量需求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也不断加大,长时间的大量开采,使供水水源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大面积疏干,两个主要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已形成降落漏斗,分别是新村小型承压水超采区和二龙中型承压水超采区是。
产生原因主要有:一是这两个水源地的开采层是第三系承压水,天然补给量低。二是开采量增大,这两个水源地主要供油田生活用水,由于油田的安居,原来在各采油厂居住的职工都集中到城里居住,由于这两个水源地水质较好,一些新建的小区也专用这两水源地的水。三是居民节水意识不高,由于油田职工水费有补助,大家不交水费,对节水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2.2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据松原市多年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显示,松原市地下水水位一直呈持续下降状态,经统计,2014地下水水位与起始年观测年比,长岭县平均下降1.04m,乾安县平均下降3.42m,扶余市平均下降1.47m,宁江区平均下降0.59m,前郭县平均下降0.20m。前郭县下降水平最低,因前郭县48眼观测井中有25眼建井日期为2012年,0.2m基本代表是近两年地下水下降水平。水位埋深增,包气带变厚,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
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是我地区农业生产利用地下水水量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60%以上,农业生产用水多以大水漫灌为主,地下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二是工业用水地下水重复利用率较低,特别是小型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单位产品耗水量大,以地下水为生产用水的单位也造成地下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2.3 地下水水质质量下降
我市地下水水质状况处于Ⅳ类,超标值主要体现在浅层地下水。污染参数主要是为总硬度、矿化度、NO2、NH4及F。
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地下水天然超标;二是人为污染,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废水及农业尾水,如渗井渗坑区、垃圾堆放区、农村旱田化肥农药及水田尾水排放致使地下水污染;三是油区污染,在油田区浅层地下水已受到石油类污染。
3 地下水管理对策
地下水双控管理确定地下水开发利用红线,严格控制地下水开发规模,开展地下水水量分配和控制水位研究,实现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双控管理。要加快供水工程建设进度以哈达山水利枢纽的地表水水源为主要供水水源,并逐年减少对油田两水源的的取水量,这两地下水水源地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大力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节水技术改造和节水工程建设。工业上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全面提升工业节水能力和水平。农业上重点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生活上通过强化生活与服务业用水管理,推广应用节水设施和器具,通过供水管网进行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同时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节水意识。
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对生活饮用水源要划分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区管理办法,建立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系统,严禁在保护区内进行各种有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完善城区排水管网,能入网的入网,加大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采用明渠排放要有防渗措施,切断有机物、三氮、硬度、Cl-等有机或有毒重金属污染物对地下水的直接污染。推广有机肥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地下水信息监测建立和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加大监测力度和投入,确保观测质量,以指导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及时发现和防治由于地下水开采而引起的地质环境以及生态和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童学卫,李伟,周明亮,郭永彬.地下水管理对策初探[J].中国水利,2015(3)
[2]乔世珊.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7(15)
[3]刘龙,张兆新.浅谈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途径与方法[J].地下水2008(2)
作者简介:李玉秋,女,吉林省松原市人,汉族,工程师,研究生,水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