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2015-05-30帕提古丽·阿布都维力
帕提古丽·阿布都维力
[中图分类号] S435.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221-01
1 棉铃虫危害寄主
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蕾果危害,能取食的植物和农作物达250余种,我县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番茄、葫芦瓜、向日葵等作物。
2 棉铃虫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
我县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个别年份为不完全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在4月20-25日左右越冬成虫开始羽化,每头雌蛾一般可产卵1000粒左右,多产在棉花上部嫩叶正面,蕾铃苞叶上,幼虫出壳后在附近嫩叶和小花蕾处取食,以后长大吐丝下垂,或爬向周围植株,钻入棉铃或花蕾危害。受害花蕾不能正常授粉而脱落,受害幼铃被吃空腐烂。较大的铃从蒂部蛀食。咬食的果实落进露水或雨水后即逐渐由内向外腐烂,在果柄处咬食的果实会落地腐烂。一般一头幼虫能咬食4-5蕾铃,危害严重时减产可达 30%以上。
3 棉铃虫防治策略
在我县对棉铃虫采取的防治策略是,综合措施压虫量,控制一代,严治二代,挑治三代的综合防治策略。
4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一代棉铃虫防治
4.1.1实行秋耕冬灌,压低越冬基数。秋季当棉花、玉米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秋翻冬灌,杜绝带茬越冬休闲田,全面统一冬灌一次,减少越冬基数,来不及冬灌的在越冬蛹羽化前进行春翻春灌,可杀灭70%-80%越冬虫蛹,减少次年一代棉铃虫的发生基数。
4.1.2诱杀防治 :在4月20日-5月30日棉铃虫越冬代发蛾期,在小麦田每60亩挂一盏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
4.1.3生物防治:在棉铃虫发生较重的棉田,可在5月20-25日左右喷一次BT和NPV。
4.1.4麦后灭茬:一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田化蛹,麦收后及时灭茬灌水,可杀灭20%-40%蛹,减少二代的发生基数。
4.2 二代棉铃虫防治
4.2.1诱集带:在棉花播种的同时,在棉田的四周种植玉米、鹰嘴豆等诱集作物,减少棉田卵量,便于集中在棉田外消灭。
4.2.2捕捉幼虫:及时整枝、打杈、打顶结合采卵,带出田外烧毁,同时捕捉幼虫。
4.2.3结合根外追施磷肥,喷1-2%过磷酸钙,可减少成虫在棉株上的落卵量。
4.2.4小麦收割后及时将频振式杀虫灯移至棉田,诱杀一代棉铃虫成虫,无法架设杀虫灯的地块,每亩用10把杨树枝把竖立在田间诱集成虫,清晨进行捕杀,虽然杨树枝把一直被植保上用于棉铃虫的监测,根据试验,它的诱虫效果显著,但需要每天8点以前将诱到的棉铃虫成虫就地踩死,杨树枝把需一周更换一次。
4.2.5 6月25日前,对玉米诱集带进行一次化学防治。
4.2.6为了保护环境,推行“绿色植保、公共植保”,建议大面积推行使用BT ,防治时间在三龄之前,在6月25日-7月1日对全县棉田用BT和NPV统一进行防治,最迟不超过7月5日。BT杀虫剂每亩用100-150克。
4.2.7在7月5日后,对3龄后达到防治指标田(百株有虫5-8头,卵20-30粒以上)二代卵多产在棉株顶部叶片上,采用“点点划圈”、 “四面打透”的方式,药剂用赛丹,每亩使用量为130-170毫升、触倒稀释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2.5%斗液每亩用药量为30ml、高效氯氰菊酯,每亩用药量22-44克等杀虫剂进行挑治。
4.3 三代棉铃虫防治
4.3.1人工捕捉幼虫:及时整枝、打杈、打顶结合采卵,带出田外烧毁,同时捕捉幼虫。
4.3.2杀虫灯和杨树枝把诱杀成虫。
4.3.3杀虫灯的使用:加强对杀虫灯的管理,进一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杀虫灯,保证杀虫灯正常使用,对接虫袋要及时进行检查,及时将诱杀的虫子倒掉,从8月5日-25日开灯。
4.3.4杨树枝把的使用:将新鲜的杨树枝截成50公分长,30-40枝为一捆,放置于棉田四周,每亩地摆放10把,次日清晨8点以前收蛾,集中销毁。
4.3.5 要求在三龄前即8月10日前全县统一用BT乳剂100-150毫升每亩或NPV50-80克每亩进行防治。最迟不能超过8月15日。
4.3.6 8月10日-15日对全县的玉米诱集带进行统一收割,降低三代棉铃虫幼虫对棉田的危害。
4.3.7三龄以后,对达标棉田百株虫量5-8头或百株卵量20-30粒的棉田,药剂可选用赛丹,每亩使用量为130-170毫升, 2.5%斗液每亩用药量30ml, 苦参碱水剂每亩使用量为100-120克,10%阿维.毒死蜱每亩使用量为14毫升等药剂进行挑治,防治中确保药液量要足。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