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与稻曲病防治要点
2015-05-30冯明秋
冯明秋
水稻稻曲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该病发生后一般可减产5%~10%,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病粒含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严重影响米质,降低商品率。而稻瘟病其危害程度因品种、栽培技术以及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别。
一、水稻稻瘟病
1.稻瘟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1稻草是牛冬季的主要草料,而稻草残渣和牛粪则是当地重要的农家肥,使用量较大,但大多未经充分堆沤腐熟就直接施入田间。通过对土城乡风光、占台、玉华等村不同海拔、田间施肥情况、病稻草处理、稻草堆放及距离房屋远近的田块调查,结果显示,发病中心田块田间不“清洁”,90%的农户都连续多年使用未腐熟带病菌的牛栏肥;房前屋后及稻草堆附近的田块,稻瘟病发生早而重。
1.2稻草野外存放是我县农民长期养成的堆放习惯,田间病稻草农户一般也不予以清理;
2.稻瘟病发生原因分析
大量充足的菌源是造成我县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最直接原因。此外,气候条件、品种抗性、田间管理等也是造成我县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直接和间接原因。
2.1偏施氮肥,肥料施用单一。
2.2稻田长期深灌、串灌,排灌不分家。
2.3不采取预防或预防措施单调,抓不住防治关键适期。
2.4部份农民不懂使用农药,乱用农药,将杀虫剂用来防治稻瘟病等。
3.防治要点
稻瘟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在菌源量大、条件适宜情况下,易爆发流行。为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3.1抓好科学防治
加强病害监测。从水稻播种开始,应严格对其发生流行情况进行认真监测,随时掌握流行动态,做到科学决策,保证防效,搞好种子消毒和药液浸秧。浸种时,可采用“立克秀”或强氯精亦或“三环唑”等药剂浸种消毒,减少稻瘟病病菌初次浸染基数。
3.2药剂防治
秧苗带菌是水稻本田菌源的重要来源,移栽前1—2天在秧田内喷施三环唑或在移栽时用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兑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取出闷30分钟,然后栽插。对大田叶瘟防治,要及早控制发病中心,一旦田间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应及时用75%三环唑或富士一号50mL/667m2兑水60kg喷雾,对于重发生地区,由于菌源量大,不管水稻抽穗期是否有降雨,在水稻破口期,都要进行施药保护;对于一般地区应加强剑叶枕瘟的发生调查,当有枕瘟发生或气象预报抽穗期有降雨时,其发生叶枕瘟的田块以及附近田块,在水稻破口期都要进行施药保护。具体方法是:在水稻孕穗破口期,无论稻田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667m2兑水60kg进行喷雾防治1次。
3.3选择抗病品种
农业部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种子动态,对抗性较差的品种,要坚决从源头上杜绝引进推广;农民购种时,技术人员应加强宣传和指导,帮助农民选择购买抗性较强的品种。
二、水稻稻曲病
1.危害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2.防治技术
2.1加强栽培管理
针对各种品种,适时移栽,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小环境,增强通风透光能力,以降低发病率。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求特性,进行科学施肥、灌水,保证水稻青秆黄熟。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氮肥过多,水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适施氮、磷、钾,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生育后期保持田间干干湿湿无积水。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把病菌埋入深土下,减少病源。带有病菌的稻草应尽早作燃料,染病的秕谷必须及早处理。
2.2药剂防治
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扬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为孕穗后期。实际掌握田间多数稻株剑叶抽出1/2至全抽出,植株呈锭子型但未破肚,以在破口前5~12d为宜,过早或过迟施药会大大降低防治效果。
(作者单位:16121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绍文乡农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