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类高校发展路径探究
2015-05-30朱发运常慧娜
朱发运 常慧娜
摘要:随着数字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融合了“文化”、“经济”和“技术”的复合型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各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把手。因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人才培养阵地的艺术设计类高校,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在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其与艺术设计类高校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艺术设计类高校发展的新路径,如构建以创意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建构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以及推行校企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类高校;发展路径
一、引言
受澳大利亚所提出的“创意国家(creative nation)”目标的启发,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于1998年在其所发布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CIMD)中正式提出并界定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强调了文化创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CITF)指出:“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广告、文化艺术、手工艺品、影视产业、时尚设计、出版业、建筑艺术、电视和广播等多个领域的,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群。与此同时,这一融合了“文化”、“经济”和“技术”的复合型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把手,展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也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已超过传统的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等,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逐步重视及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地位的获得,文化创意产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然而,遗憾的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人才培养基地的艺术设计类高校,尚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的缺乏已逐步成为阻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阻力,因而,分析艺术设计类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探究艺术设计类高校的发展路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的设计类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二、艺术设计类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及其所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要求各高校尤其是艺术设计类高校必须思考并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服务文化创意產业的新发展,承担起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15万设计师,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增大1。独特的创意理念、广泛的知识积累、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敏锐的市场意识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因而,这一融合了“文化”、“经济”和“技术”的复合型新型产业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新颖的创意和艺术素养,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独特的创意以产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能够在市场中获利的素养和能力。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给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高校在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的同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精英式”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大批的高质量的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成为了艺术设计类高校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艺术设计类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而,作为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阵地的艺术设计类高校,就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艺术类高校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能够满足文化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和教学核心即艺术教育和艺术类文化创意研究,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以艺术类高校为重要依托,才能获得其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深厚的艺术人文底蕴和活跃的文化创意氛围的艺术类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摇篮,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同时,艺术类高校所具有的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环境景观、教学和科研空间资源以及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艺术成果,可以为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大量的现有资源,从而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和时间。此外,艺术类高校所具有的人才、科学研究和学科优势可以有效地推动创意成果的生产力转化,这些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是其它任何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无法比拟的。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类高校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以创意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崛起,为其发展提供良好了的政策环境,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不对接的窘境。艺术设计类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把人才推向市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因而,艺术设计类高校必须确立以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认真详细地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以此为依据,并结合学校本身的条件和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复合型人才,才能发挥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智力和人才后盾的功能,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构建以创意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以美国为例,美国并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起国,但却是目前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头号强国。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度,联邦政府对教育只是行使有限的协调和服务职能,这也就为美国教育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导向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条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美国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等,和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如给予经费补助或者减免税收等来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产业为导向为特色的美国高校艺术教育以培养提供创意的“创意核心群”人才和提供技术管理、市场操作等的“创意专业群”人才为特色,为美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二)建构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
2011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将艺术学学科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成为我国新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从此摆脱了其隶属于文学门类下的处境,并在其门类下分设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学科等级的提升,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发展资源,但另一个值得关注和忧虑的问题是,艺术学长期隶属于文学学科门类,并没有属于自身的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类高校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建构属于其自身的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交叉性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决定了艺术设计类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原有的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多元化、交叉化和系统化的课程设置路径。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由多学科支撑的多元化的课程模块,使各个学科之間相互借鉴,并保持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共同培养符合产业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水平是决定艺术设计类高校教育质量高下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然而,在我国,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实践缺乏是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设计类高校也不例外。因而,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各艺术设计类高校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采用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推行校企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的农业和军工领域的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作,即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和设备,高校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人才和服务,从而提升各自发展潜能,实现双赢。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更加重视发挥企业和高校这两个元素的整体性功能,并以“创新”为核心,打破了人、才、物、信息、组织之间的边界,最大限度地整和创新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在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类院校走“校企一体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也可最大限度的满足创意产业对交叉性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避免造成人才和市场之间的脱节。但需要注意的是,艺术设计类高校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道路,要重视学生学生招生就业的一体化、师资队伍的一体化、课程开发的一体化以及发展规划的一体化,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高校在合作中的被动地位。此外,由于艺术类院校的组织性质,在教学和科研中会不断大量的创意和设计,因而为了避免这些创意和设计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物料,建立合理有效的设计成果转让体系和转让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注解:
①周珊珊,张宝玲,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学术论坛,2014
参考文献:
[1]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2014.
[2]赵磊.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5.0547.
[3]方渠娟,曹文.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J].经济研究导刊,2014.
[4]王立安,邓小鹏.建立艺术高校产权转让体系:为创意产业开道[J],包装世界,2010.
[5]张鸿.艺术设计类院校“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实施研究[J],高职探析,2014.
[6]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
[7]厉震林.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J].戏剧艺术,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