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谦卑的心,体会生命的美好
2015-05-30王鑫
王鑫
在纷乱的尘世中,我们渴望寻得宁静,渴望倾听自然的声音,渴望给心灵找到安稳的归宿。面对现代文明的恶之花,我们深深怀念曾经广布的人间天堂,那里有清澈的河流、静默的繁星、温润的雏菊。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舍掉都市舒适、投身自然、忘情自然的人,用他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大自然每个美的细节,并将这种美转化成文字,奉献给读者。
约翰·缪尔就是其中的一位。他1838年出生于苏格兰,11岁随家人移民至美国。就读威斯康辛大学时成绩优异,之后以打零工的方式开始四处旅行。1874年起,一系列有关内华达山区的作品,开启了缪尔的写作生涯,此后他发表、出版了三百篇文章和十本重要书籍,主要是其自然哲学之阐述以及旅行之记录。同时,他与友人致力推动优胜美地与大峡谷国家公园成立,因而拥有“国家公园之父”的美誉。终其一生,他为自然环保奋斗不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认为,约翰·缪尔的作品是可以长存于书架上的自然文学典范。
让我们怀着一颗谦卑的心,跟随作者,欣赏夏日山间幽雅的景致,体会造物主的奇妙安排以及生命的美好。
【优美书摘】
6月6日:
现在的我们正置身于群山之中,并与之融为了一体,人山合一的境界点燃了我们的激情,使我们全身的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在颤抖,每一个毛孔和细胞都异常充盈。相对于身边的美景,我们的血肉之躯仿佛已如玻璃般透明,好像已经真正成为了这美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周围的空气、树木、溪流、岩石一起,在阳光中舞动——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了衰老与年轻的区别,没有了病患和健康的牵挂,唯有永恒。
这株白色的百合如晶莹洁白的水晶般纯洁,宛如一朵神圣之花,令人爱戴。每次看到它,人们的心灵都将会受到新的洗涤而变得更加纯净。……有这样一朵花的存在,即使没有任何其他的生物,世界也不会因此而有失丰富。
这儿的一切都富含神圣之美!即使是在仅靠面包、白水的单调饮食的情况下在这里度过一生,我也不会觉得寂寞。我觉得我和挚友、邻人间的距离仿佛更近了,因为遥远的路程和连绵的山峦根本无法阻隔我对周遭事物日益深切的钟爱之情。
【微评论】《庄子·知北游》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之间,自然万物的大美是无可言说的。面对大自然的美,语言文字都是苍白的,只能用心灵、用身体的每个毛孔和细胞,去感知这种美。如果有了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即使在一株百合身上,也能窥见整个世界的丰富与美好。
【适用话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发现美的眼睛;一朵花中见世界
【优美书摘】
6月13日:
今天又是内华达山区光辉灿烂的一天,置身其中,身体似乎已经渐被融化、吸收,生命的脉搏则在完全不为人知的地方跳动。生命似乎长短适中,我们可以像树丛和星辰一样,无需刻意去节省时间,也不必行色匆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一种良好的实践永恒的方式。
我在最高大的复叶下静坐良久,在绿叶搭建的凉亭里乘凉,并体验到了以往不曾有过的、最奇特、最令人难忘的感受。不过是在头顶撑起了一片叶子而已,所有的世间烦恼就在瞬间一扫而空,自由、美丽、安宁之感油然而生并洋溢满怀。山顶上迎风舞动的松树犹如大自然手中的魔杖,每个虔诚的登山客都知晓其力量,但是哪一位诗人曾歌颂过这种置身于静寂的山谷中的绝美呢?
6月23日:
啊!如此浩瀚宁静、了无边际的山居岁月使工作和休息都变得如此令人向往。在这些光辉的岁月中,每件事物似乎都神圣无比,并且为我们打开了千百扇仰望上帝的窗户。无论多么疲惫,只要曾经有一天领略过这独特的山居岁月的恩赐,就永远不会半途倒地;无论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无论一个人是命运多舛还是平静无波,他都会因此而永远富足。
【微评论】晋代陶渊明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显露的闲适、淡然的心境,历来被人称道。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高洁的情怀、淡泊的品格。他们在心中修篱种菊,将凡俗世事隔绝在外,耕耘内心的桃花源。约翰·缪尔在日记中写下的文字,与陶渊明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将山居岁月视为最大的恩赐,从树丛和星辰中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安然。他告诉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必行色匆匆,若静心感知自然之美,就能获得力量与自由。
【适用话题】自然闲适的心境;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心灵的安宁;内心富足
【优美书摘】
7月19日:
阵雨落在美丽的野地上,显得多么的快乐——几乎每个雨滴都能找到自己美丽的归宿——它们洒落在高山之巅、闪亮的冰川道、巨大而又光滑的苍穹、森林、花园和灌木丛生的冰碛石上,飞溅闪耀,滴嗒作响,荡涤着一切。
暴风雨过后的天空清澈无比,最后的雷声也消失在高山之巅,可是雨滴去了哪里?——这些亮晶晶的雨滴不知道成了什么样子?那些急于回到空中的雨滴,可能变成了快速升腾的水蒸气,有些雨滴流入植物的体内,穿过无形的门,渗入圆形的细胞中;有些则被封在冰块或者岩石的结晶里;有些在多孔的冰碛中形成了细小的泉水继续流动;有些已经融入河流,准备最后投入到海洋的怀抱中。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从一种美转化成另一种美,它永不停息地转变形式,每颗水滴都带着爱的热情不断加速,它们和夜空的星辰一起演奏着永恒的创造之歌。
【微评论】爱因斯坦很早就认为,在大自然里隐藏着“崇高庄严、不可思议的秩序”,坚信大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和谐的、简单的、可以理解的。比如文中写到的一次降雨,滴落的雨滴,有的蒸腾为水气,有的被植物吸收,有的回归河流。万物有情,共生共荣。这是自然无声的循环,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有秩序的美。
【适用话题】自然的和谐之美;大自然的规律与秩序;万物有情
【优美书摘】
8月31日:
今天天空约有百分之五的云。云纤柔得像丝绸,让人觉察不到。草地上的霜已经结成了无数的水晶,但是在森林中却看不到如何霜迹。龙胆属植物、一枝黄花和紫苑属植物似乎都没有感觉到寒霜的存在;尽管它们的每一片花瓣和叶子都十分娇嫩,柔弱,却没有遭到霜迹的摧残。每一天的开始和结束就像一朵花的绽放和凋零一样,寂静无声,轻松无比。这片壮丽的大地正闪耀着神圣、和平的耀眼光芒,就像品性高洁的人有时脸上会因为默默的狂喜而容光焕发一样。
9月2日:
大自然在创造这一切时,并没有浪费任何的材料,也没有什么材料会被用光;所有的物质都不断的被重复使用,一切更加美丽起来。如此想来,我们就会立即停止悲叹这些奢华和死亡,反而会为宇宙中永恒不灭、花费不尽的财富感到欢欣鼓舞,在看到周围融化、凋零和死去的万物时,也会忠诚地等待它们的再现,因为我们心中期待着它们再度出现时的更加辉煌的美丽。
【微评论】山间种种景致,皆是自然的伟力所致。天地是硕大无朋的熔炉,而造化则是技艺高超的匠人,它们熔化浇铸了宇宙万物,万物的生息繁衍、生死荣枯都是这熔炉和大匠的驱遣,生死存亡浑然一体归入大化的熔炉之中。每个投身自然、体会自然大美的人,都会生出对天地的敬畏。人在自然面前,只有虔敬才是本分,怀着一颗谦卑的心,让自然洗涤掉心灵的尘埃,感受生命的种种美好。
【适用话题】谦卑的心;对大自然的虔敬;洗涤心灵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