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良反腐传统的影像叙事

2015-05-30余三定胡睿臻

创作与评论 2015年24期
关键词:信仰

余三定 胡睿臻

《我的父亲李六如》是皮少仪新近发表的电影剧本。它以新中国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党组书记、代检察长李六如同志为主人公,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他坚持信仰、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决打击腐败的优秀品格,用生动的影视形象弘扬了我党反腐倡廉的光荣传统,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电影剧本的创作往往也遵循传统戏剧创作的一般原则,要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我的父亲李六如》在三组矛盾中展现了李六如的崇高品质。

第一组冲突发生在瑞华橡胶公司总经理梁春丽、博海市市长池化龙、办公室主任向亦军和检察署之间。梁春丽靠行贿拿下志愿军的雨衣订单,池化龙向她索要订单50%的利润。瑞华为了转移损失,偷工减料;市政府把关不严,劣质雨衣在前线危及战士生命。检查署调查雨衣案。为了掩盖罪行,阻碍调查,池化龙借历史事件诬告李六如,指使瑞华停发工资,制造矛盾。李六如毫不畏惧,筹集钱物,解决工人困难,解释真相,化解矛盾,迅速彻查案件。

贾云峰和以吴密根一家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冲突是剧中的第二组矛盾。贾云峰依仗权势强占方若霞。为了阻止吴家告状,他将方若霞的丈夫吴密根推下悬崖杀害,又在区政府拷打他的父亲吴思泉。贾云峰曾经用躯体为李六如挡住子弹,又成为李六如家乡的父母官。他主动提出翻新李六如的老屋、为李忆平安排工作,还寄送家乡土产。李六如直言拒绝他的请求,给他寄还钱款。接到吴思泉的告状信后,他秉公查案,依法处决了贾云峰。

第三组矛盾存在于李六如和儿子李忆平之间。李六如投身革命,前妻钟恒英和李六如从未见面的儿子在农村艰难度日。得知李六如担任国家高官的消息,李忆平和同伴吴奇生进京寻父,希望李六如能给自己安排工作。但李六如按照烈士遗属的标准安置了吴奇生,却拒绝了儿子的请求,要他回平江种田。

三组冲突分别代表了集团利益、个人私欲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私人恩情和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亲属利益和信仰原则之间的矛盾。按照常见的看法,三组矛盾纽结在李六如身上,涉及他的仕途安危、个人利益和亲人情感。李六如不在意仕途得失,不贪图利益虚名,不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谋取利益。在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考验面前,他始终把国家利益、战士安全和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为人民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制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处理案件、处理家事。李六如处于三组矛盾的漩涡中,他头脑清醒、严于自律,在打击腐败分子的过程中体现了坚定的信念、高度的智慧和果敢的手段。然而,李六如并非无情之人。他对李忆平疼爱有加,在李忆平出走后焦急寻找,晕倒在雨中;他一直想报答贾云峰的救命之恩,对他的堕落十分痛惜,要求行刑时能减轻他的痛苦。但他不因私情而放弃原则,有情有义却情理分明、情法分明。

就是通过这些冲突中人物的选择与言行,作者的笔触进入到主人公的精神和情感深处,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反腐斗士形象。

剧中李六如的形象不仅反映了首位大检察官的优秀品质,更代表了党和国家坚决反腐的优良传统。

这种传统的内容之一是建立制度,立则。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事待举。李六如承担了创建全国检察系统的重任。他参加完开国大典,就投入到组建最高人民检察署和全国地方检察署的工作中,亲自起草了《人民检察署组织大纲》,撰写了《各国检察制度分析与比较》,初步建立了新中国的检察机构和检察制度,让新中国早期的反腐工作有了一定的制度依据。这种传统更为引人注目的内容是树立信仰,立心。李六如对腐败分子毫不手软,但是,过去的被捕经历和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极左政策,让他们夫妻在面临诬告时难免心存顾虑。毛泽东的信任打消了他的顾虑。李六如年轻时赞赏青年毛泽东的观点,1921年因倡导平民教育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两人相识。同年,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入党。他与毛泽东共事多年,在延安担任毛泽东办公室秘书长时,实事求是,敢于反映真实情况。老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建成一个富强的中国、为了全体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参加革命,因共同的信仰相识,为共同的目标工作。他们的交情、他们之间的信任,建立在崇高信仰的基础之上。因为这一点,他们在打击腐败、廉洁自律方面也能引为知己、相互激励。崇高的信仰让他们相互信任,相互信任又给予李六如坚定的信心决心。

与此相反,一些曾经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的党员干部,却因为信仰缺失而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的人生目标是实现私人的物欲、权欲,他们的革命目的是日后得到巨额回报。所以,新中国刚刚站稳脚跟,他们就以功臣自居,以权谋私。池化龙虽然清楚“我们是搞政治的,不是做买卖”,但出于个人私利,他对向亦军言听计从。向华瑞公司大张其口,逼迫梁春丽违背家风、偷工减料;不顾梁春丽“瑞华几百名工人要吃饭”的理由,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恐吓李六如、要挟马长春,阻碍办案,手段卑劣;在执法人员面前狂妄叫嚣,以权压人。他甚至把根据地生产自救、打破封锁的商业行为和自己滥用职权、非法牟利的恶行等同起来,丑化党的历史;把停薪停工事件嫁祸于检察署,混淆视听、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贾云峰居功自傲、凭借权力欺压百姓。他谋求提拔,想通过与李六如的旧日恩情寻找靠山;为了掩盖罪行,他不惜杀人灭口;尽管还有英雄表现,但动机已掺入杂质。剧中李六如说:“我们共产党人,尤其是权高位重的共产党人,不能忘记信仰,背弃宗旨,否则就会自掘坟墓。”没有或丧失信仰,是这些人为害一方、自取灭亡的根本原因。

人性的弱点和外物的诱惑是一个永久的存在,反腐倡廉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进程由革命进入建设。有人觉得功成名就,应该享受革命的成果,完全不顾国家贫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际形势危急。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人认为蛋糕已经做大,开始以各种手段抢夺改革成果,完全不顾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公平正义等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六十多年前,人民检察制度初创,腐败分子以身试法;六十多年过去,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成型,也有人欲壑难填、违法乱纪。时代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放弃信仰、囿于私利、危害国家的堕落之路却高度相似。因此,李六如所代表的优良传统对当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激励作用。今天的共产党人应该看到现有成绩与终极目的之间的差距,适应新常态,站在新起点,把逐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生理想,以此引领当下的行为。所以,除了法治反腐,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用法律扼制人性的弱点;还要大力倡廉,加强理想信念培养,让人们自觉地用高尚的信仰克制人性的弱点;不敢贪只是低起点,不愿贪才是高目标。

剧本的艺术手法充分考虑了电影艺术的可观赏性。

作者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在准确把握主人公精神品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虚构,设置了紧张的故事情节。围绕三组矛盾,剧作展开了三条线索。其中瑞华劣质雨衣案冲突最为直接、激烈,随着案发、调查、诬告、恐吓,情节一步步走向高潮。当案情逐渐取得进展、矛盾一一解决的时候,池化龙和向亦军公然抗拒,继续保持了情节的紧张度。作者擅长蒙太奇思维,运用镜头的切换避免三条线索直线发展,在平叙中以横向切面把它们的情节高潮并列起来。在池化龙、向亦军落网的时候,李忆平出走、贾云峰恶行败露。但是,作者这样的安排却不是完全的齐头并进。贾云峰案在雨衣案结束后进入主线,贾云峰被吴密根发现之后的种种罪行,进一步加剧了恶霸官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冲突,故事也在情节高潮的接替中又一次获得扣人心弦的力量。

皮少仪既创作小说,也创作影视剧本。在《我的父亲李六如》中,他的描述虽然与小说有些接近,但侧重点除了人物对话外,更着力于营造电影画面的动作感。这一方面体现在镜头之间切换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镜头中人物行为的内部动作。后一种设置方式往往从人物性格和当时情境出发,取得了生动的观赏效果。贾云峰是曾经的战斗英雄,武艺高强,豪爽与粗鲁、坚定与蛮横共存在他的身上,他出场的大部分镜头作者都着意刻画他的动作,打斗戏将为该剧增添精彩。李六如位高持重、年高老成,但作者在李忆平出走后为他安排了较强的动作戏,有力地表现了他的舔犊之情;第45场,作者在一个地点集中了贾云峰寄来家乡特产、李六如收到恐吓信、毛泽东来访三个场景,既有线索交叉、预示情节的作用,也有镜头的动作密度带来的紧张效果。另外,池化龙、向亦军的狂妄举动,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

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流露价值评判。剧中李忆平的线索和贾云峰的线索一直交叉在一起。李忆平央求父亲安排工作,得到的却是回乡务农的结果,最后理解了父亲,做了吴思泉的义子;贾云峰一面主动为李忆平安排工作,一面却为非作歹,毁人家庭、害人性命。他们之间的对比一是突出了李六如的形象,强调他在最难抵御的亲情、恩情面前的清醒冷静,二是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一个名义上的共产党人如果放弃了信仰,最终可能会成为恶魔;一个普通人如果理解和接受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则可能真正地变成“人民的儿子”。当然,剧中梁春丽的积极交待,与池化龙、向亦军的顽抗到底,也形成了鲜明而意味深长的对比。

剧本在艺术上的特点,使它具有了较强的可观赏性和感染力,能让观众在生动的情节中感受反腐的复杂性、艰巨性,警示人们;也能让观众认识党和国家历来反腐的坚定立场和我党优秀干部的崇高品质,激励人们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剧本也存在不足。最明显的是题目所标示的叙事视角和剧本实际叙事视角的分离。按照题目,剧本应该采用剧中人的限制视角,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价值评判要经过李忆平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但剧本实际上采用了剧外人的全知全能视角,超出了剧中李忆平的经历范围。从剧中李忆平在北京停留的时间、与李六如交往的范围来看,完全从他的视角来叙事难度似乎较大。所以,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审读意见》的更名建议在技术上来讲,也应该是有道理的。

剧本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基础,但毕竟还要经过拍摄集体的再创造,才能形成精彩的影片。所以,仅以案头的阅读、脑中的想象做出评价,不一定十分妥当。2000年由张平的小说改编的《生死抉择》以现实反腐的题材引起轰动,2015年皮少仪以反腐传统为题材的《我的父亲李六如》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两位主人公跨越六十余年遥相呼应,两部作品间隔15年遥相呼应,联系其间的,是党和国家优良的反腐传统、是优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 孙 婵

猜你喜欢

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苏格拉底的信仰
祖国,你就是我的信仰
论信仰
信仰的力量
铁的信仰
爱是最好的信仰
坚守信仰
不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