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优化的政策选择

2015-05-30刘梦然

中国市场 2015年25期

刘梦然

[摘要]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及国内外背景,分析当前面临的五大方面的约束,以相关理论和客观现实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进行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和政策调整的目标和思路,并阐明了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优化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对外贸易模式;优化转型;贸易政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3.010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正在逐步增加,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导致我们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之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我国出口不断减少。目前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型,内外部均衡正成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不能再单纯地追求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所以必须转变贸易模式。

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调整的背景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面临着五方面的约束:第一,就业约束。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多而且大多需要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就业压力的存在要求我们不能过于激进地调整目前的对外贸易模式。第二,内部需求约束。如果我国的内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能保持一定速度增长,贸易模式转型所造成的外部需求减少就不能通过内部消费需求的增加得到弥补,这会给贸易模式的转型带来较大的阻力。目前我们国家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和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消费需求增加不能够维持经济增长,因此,为了提振消费,国家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第三,储蓄一投资机制的约束。在国内储蓄一投资机制障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FDI大规模流入仍将是一种趋势,与加工贸易密切联系的FDI流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贸易模式的转型。第四,技术进步约束。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研发的投入,而且取决于制度设计。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仍不够,为使在长期内利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应加快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步伐。第五,人力资本约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基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素质较低,而现代服务业又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将成为制约我国贸易模式转型的重要因素。

2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调整的目标与思路

2.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调整的目标

我国贸易模式转型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在保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对外贸易规模,能够对WTO规则的制定与修正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改变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当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地位,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和话语权。第一,通过内部均衡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居民消费拉动型转变;第二,政策取向要由追求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向结构转变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第三,加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实现我国的技术进步由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使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

2.2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调整的思路

第一,逐步调整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三驾马车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协调。通过内部均衡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我国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内部失衡,而外部失衡又强化了内部失衡,所以我们要把我国贸易模式演进中存在的问题放在内外经济失衡的背景下来考虑。采取纠正内部失衡的经济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型与优化,而对外贸易模式的优化既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利于纠正内部经济的失衡。

第二,改变由以数量规模粗放的外延增长为主的外贸增长方式,向以质量效益集约的内涵增长为主转变。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长期实施粗放性经营,导致利润率不高,缺乏长远发展理念,不重视及无力进行技术研发,致使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只有实现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增长,才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

第三,适度控制总量,着力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一方面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另一方面,要从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中的中低端环节向自行设计制造及自主品牌创造的高端环节转变,逐步扩大资本技术密集型(含人力资本)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科技兴贸战略的核心就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意义重大。

3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与优化的政策选择

3.1 疏通国内储蓄一投资障碍,调整FDI政策

在疏通国内储蓄一投资障碍方面:第一,加快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打破国有银行的金融垄断体制,进一步扩大存贷款的商业利率浮动幅度,让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逐步实现意愿结汇,增强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转变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通过外贸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向效益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减少国内企业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外汇管制。第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体制,通过强化银行自身所有权约束,促使其经营管理的改善,形成对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第三,注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改变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贷款的局面。

调整外资政策方面:第一,促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结构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高、增值率高的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另外改变FDI分布过于偏重制造业和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现状,通过金融、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外商企业更多流向现代服务业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第二,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一方面,提高一般贸易的出口份额,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加工链。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应该从以外资为主的结构逐步向以本土企业为主转变,克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联系上的“孤岛效应”和技术联系上的“锁定效应”。第三,逐步弱化吸引外资优惠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实施内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3.2 调整国内消费政策,保持对外贸易的适度增长

我国要不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低人力资本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通过缓解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来降低居民储蓄率。第二,扩大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性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降低因公共产品的价格过高而对居民一般性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第三,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国民收入更多地流向居民部门,而非政府和企业部门。

3.3 疏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障碍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将逐步丧失,要保持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一,进一步完善产业、税收、信用担保、融资信贷的相关政策,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去。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参与风险投资,引导民间富余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进一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发展,放松对场外交易的限制,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多层次的上市与退出投资的渠道。第二,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各方在资金投入、风险分担、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修订、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降低诉讼成本,加大查处力度,有效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第三,鼓励国内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营销,对进行自主创新和研发活动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把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自有品牌结合起来,推动产业链向核心产品延伸。第四,对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公共性领域和规模大、风险大、周期长等民间资本不愿从事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政府应当制订大型科技发展计划,以国家直接投资为主,社会资金为辅,弥补“市场缺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4 调整涉外税收、非关税政策

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逐步降低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特别是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性的出口商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调低出口退税率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在进口关税政策方面,进一步降低部分能源资源性商品、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装备的进口关税。在非关税政策方面,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垄断性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改变目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结构失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