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2015-05-30刁晓丹
刁晓丹
摘要:本色语文课绝非平淡乏味、波澜不惊,通过语文课教学进一步呼唤本色的回归,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让学生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同时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获得思想的启迪,以及张扬个性,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从本质上来说,语文的本色就是一种爱。有了这种爱,人们走进我们的课堂,才会说:“语文课,真美!”
关键词:语文 回归本色 教学改革
“什么是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通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同时具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逐渐从理论阐述、探讨转变为课堂教学实践,正经历一个困惑、反思到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由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步走向了科学、辩证、理性的和谐境界,对于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来说,“和谐”、“回归”成为主旋律。
1 近些年来我国语文教学中一些现象
1.1 学生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本我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近年来的语文课课堂上热闹非凡,师生问答如流,问题都是一些简单的易懂的,没有价值的。这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就是流于形式,一言代替了一组人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心灵之窗,学生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本我。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之类,大多老师追求课堂上的“浓妆艳抹”“有声有色”,不说五颜六色的图片、声情并茂的朗读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单就课堂容量大,多媒体包装过度而言,语文课虽变得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但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模糊,学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所获甚少,甚至将对文本的阅读丢至一边,渐渐地成为语文课本的看客。
1.2 语文课被“异化”
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将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作为教学重点,使得语文课成为历史课……并且语文课被“异化”成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着。一味地将知识向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在学科之间加强纵横联系,同时对学科加强整合。这样的“综合”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在语文的知、能、素养等方面,收获甚少,学课文犹如“到此一游”。
1.3 “语文味”的体现何在
在讲授“诚实守信”的文章时,需要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如何做一个诚实人的讨论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讲授《落花生》时,需要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漠视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在这种情况下,课文学习完了,对于学生来说,根本不会品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文中精美的诗句,在生活中,更不会积累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细细品来,与“人文”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2 语文的“本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说到语文课的本色,通常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返璞归真”、“超凡脱俗”、“出水芙蓉”等这些美好的词语。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讲授语文课的过程中,如果真正上出源汁源味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抛弃世间的浮华,一方面需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另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内在美,同时感受文中情感的激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的童心与童真。
3 如何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3.1 语文课“本色”的内涵
语文课需要色彩,但不是浮光掠影的装饰,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学韵味;语文课需要声音,但不是喧嚣浮躁的配乐,是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诵读;语文课需要热闹,但不是“热闹之后,我什么都没有”的肤浅,相反学生深沉的无声思考、师生会心的对眸、作品触动心弦的共鸣,会使语文教学“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面对形式多样、内容空洞的许多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笔者以为语文教学是该反璞归真、回归本色了,语文教学中别忘记遒劲优美的粉笔板书,别放弃学生南腔北调的阅读机会,别淡漠无声胜有声的偶尔沉思。“知性不能掌握美”,本色的语文应从学生的感性出发,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鉴赏课文前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品,重视对文学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母雷特”,学生的阅读需要屏除三重阻隔,第一重是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的诠释,第二重是教参解析鉴赏,第三重教师对作品解读。语文教学不必刻意追求热闹,不必文过饰非地包装;本色的语文教学洗尽铅华,有时对作品的领会也会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正是“讲是为了不讲”。本色的语文并不是说拒绝高科技辅助手段,完全不使用多媒体,它只是更多的回归朴素的教学手段,如简单明了的板书设计、教师感同身受的深情诵读、学生各抒己见的思想碰撞,而多媒体顶多是重要问题的幻灯片投影,万不可循规蹈矩地将自己的教学思路用幻灯片步步展示,僵化了教学,还限制了学生思考。因此多媒体可以使用,但应考虑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不可把它当成教学的外包装,使课堂华而不实、肤浅空洞。
3.2 “本色”二字的体现
“本色”是师生本位的统一;“本色”的主旨是能力培养;“本色”是实效的对话。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如果只把一篇课文的分析当作任务,那学生当然就是任务式了,说实在的,能完成这点学习任务作为一般的语文课,也就不错了,但某些课一旦加入了情感,那对学生的影响有时是很大的,甚至会是终生的。这就需要教师讲求的是功底醇厚、板书隽秀、话语标准、教态优雅、教学有方,能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在诗意盎然的作品中畅游,引导学生在世态万千的文学中成长,启发学生在广博深厚的文化中濡染,最终使语文回归“诗意的栖息”。然而一节课要上好,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杂家;一节课要上好,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诗人;一节课要上好,语文教师要会诵读;一节课要上好,语文教师需要懂点书法。“舒服”这两个字看来平淡,但在一节语文课能到了“舒服”的境界,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3.3 “本色”的具体实施
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相结合,不给学生加码,不加重学习任务,不提高要求,也不脱离课本,要务实,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没有任何负担的学习。要牢牢靠靠教语文,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母语是中华民族之魂,国家之根,从小打好语文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遵循陶行知教育家的提议“六个解放”,必须抓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练”。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快快乐乐教语文,就是在课堂上营造愉悦的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的学、创新的学,轻松的学,高效率的学,让学生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4 “本色”语文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源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本色应该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爱孩子,就应该让他们爱语文。本色语文课绝非平淡乏味、波澜不惊,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到张扬,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语文的本色其实就是一种爱。有了这种爱,人们走进我们的课堂,才会说:“语文课,真美!”
参考文献:
[1]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
[2]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等编.全国优秀教育论文选[M].新时代出版社.
[3]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5]冯晓林主编.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中国三峡出版社.
[6]王世群主编.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