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并购漩涡

2015-05-30龚小锋

房地产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企业

龚小锋

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出去是个必然的选择。上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经历过“买下美国”的海外资产扩张时期。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戏码越来越重,这股风潮正在中国企业中风靡,他们似乎并不满足于“买下美国”,甚至想吞下全球。

不过,风险也无处不在。对于国际经验匮乏的中国企业而言,能否解决海外投资涉及的复杂的政治、汇率、人才等难题,还有待检验。

偏爱地标和金融

进入2015年,地产企业和险资购买地标类建筑,为这一轮海外并购拉开序幕。1月22日,中国平安成功以4.19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伦敦市中心一栋地标性建筑TowerPlace。此前,平安保险2013年7月份斥资4.1亿美元购买了伦敦地标性建筑——劳合社大楼。

1月26日,万达集团收购澳大利亚悉尼1 Alfred大厦和紧邻的Fairfax House大楼,计划投资约10亿美元,建设一个综合性地标项目。这是万达集团继黄金海岸珠宝三塔项目后,在澳大利亚的又一重大投资。

1月初,复星国际以88亿港元,成功拿下法国假日酒店集团“地中海俱乐部”。此前,复星国际曾以7.25亿美元,收购纽约地标建筑——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并以14.12亿美元收购葡萄牙储蓄信贷银行的80%保险业务。

安邦保险集团的海外布局也颇为积极。2月16日、2月17日,安邦先后宣布收购荷兰VIVAT保险公司、韩国东洋人寿。去年10月6日,安邦以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地标华尔道夫酒店后,并收购了比利时FIDEA保险公司和比利时德尔塔·劳埃德银行。

此外,2014年中资企业海外疯抢地标的案例,还包括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斥资6亿美元收购纽约曼哈顿的顶级写字楼——贝莱恩公园7号、万达集团以2.6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马德里地标建筑西班牙大厦、阳光保险集团以4.63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悉尼喜来登公园酒店等。

房地产咨询公司高力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内地对境外的房地产投资已经从2008年的不到7000万美元激增至2013年的160亿美元。

“欧洲是2014年中国海外地产投资中最受欢迎的目的地,有55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规模。”仲量联行国际资本集团中国区总监夏飏飏告诉记者,伦敦在最受欢迎城市中,以40亿美元的资金流量排列第一,悉尼和纽约紧随其后。

扩大至衍生产业

在房地产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房企的并购方向从最初的资源类企业,到后来的市场、技术类企业,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影响力巨大的文化体育产业。

在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20%的股份之后,万达集团再次斥巨资收购一家海外体育公司。2月10日上午,万达集团宣布牵头三家知名机构及盈方管理层,以10.5亿欧元成功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盈方体育传媒集团100%的股权,其中万达集团控股68.2%。

在“文体不分家”的大文化产业概念下,王健林此前通过收购美国AMC院线等手段,频频涉足影视娱乐、休闲旅游等领域。王健林认为,体育产业可以与文化、旅游、零售三项产业形成互动关系,延展万达在体育产业上的附加值。

此外,市场有消息称,万达有意收购美国狮门娱乐公司的控股权,谈判仍处于初级阶段。二月份时,记者就此事求证,王健林只是表示“现在不说这个”。而也有媒体报道,中国复星集团和阿里巴巴也在协商投资狮门影业事宜,此事至今也没有下文。

普衡律所指出,中国跨境投资者为寻求更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将会逐渐从写字楼、住宅等传统投资,转向其他资产,无论是学生宿舍、港口、物流设施、甚至是农场或林业资源。

长实等大鳄就一直倾向于海外基础设施及能源领域渗透。

2015年伊始,刚刚宣布重组长和系不久即在欧洲市场大肆扫货,李嘉诚开始对其商业帝国大刀阔斧地进行重组,几乎在一个月内“扫荡欧洲”,收购欧洲多家巨头级企业。收购目标包括英国Eversholt铁路集团、荷兰大型连锁药房Dirx,以及英国第二大移动电信运营商O2UK。

购遍全球的担忧

多家机构的数据,都显示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正在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量激增,环比增长超过三分之一,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72宗,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到569亿美元。

房地产领域增长尤甚。“2014年中国海外房地产投资激增,超过165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46%。”仲量联行国际资本集团中国区总监夏飏飏表示,其中的近71%资金进入了商业地产领域,包括写字楼在内的海外商业地产投资在2014年第一次超过了在中国国内的投资。预计中国投资者2015年的海外地产投资规模还将增长21%。

这一疯狂的增长引起外媒评论。据美国《世界日报》社论表示,中国近年来大举收购海外知名企业、矿场、地标性建筑和房产,勾起了人们对80年代日本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影业和Sony等产业的历史回忆,引起了大众对于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问题的担忧。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指出,中国企业当下积极“走出去”并购的原因,在于欧美等国经历金融危机以及债务危机后,国内经济萧条,部分企业生存艰难,与中国企业加强合作的意愿增强。而国内企业经过多年积累,资金、规模实力不断增强,为并购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

以险资为代表的海外房产投资,则倾向于在寻找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对于资产的增值、回报有多高可能不是它最主要的考虑,更多的是希望在全球海外有一定的资产,从而实现国际化扩张。

不过,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整体投资规模还比较小,采取的态度也是十分谨慎的。另外,中国人口总量大,国家和市场结构与日本不同,政府对银行和企业控制力强,这些和日本有所差别。

政府这两年以来对海外投资的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手段成效明显。去年底发改委举行了关于《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标》发布会宣布,在境外投资改革方面,除少数有特殊规定的项目之外,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取消核准。这次改革的力度直接促使了中国企业未来“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大陆企业想要转型升级,需要掌握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在自主研发还较弱的情况下,海外并购成为最有效的途径。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就告诉记者,万达文化产业光靠自身发展达不到五年后千亿的目标,“主要途径是并购”。万达对盈方的并购只是一个开始,今年还会收购至少两家文化企业。

据了解,盈方体育是全球第二大体育市场营销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体育媒体制作及转播公司之一。该公司拥有的版权涵盖25个体育项目,在足球和冬季运动领域排名全球第一。

通过收购盈方,可以直接控制体育产业的上游资源,不但对于万达文化企业做大有利,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如足球和冰球运动的发展。

收益稳定

对于房企和险资来说,海外房地产的租金回报比国内市场更具有吸引力,收购海外地产是一项划算的买卖。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国区主管、执行董事陈仲伟表示,国内物业投资回报率偏低,约在4%-5%,海外市场透明成熟,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收益,欧美等发达地区物业回报率在5%以上。

早在2013年5月,中国平安斥资2.6亿英镑购买位于伦敦的劳合社大楼,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就表示,这项投资的收益率超过了10%。

据莱坊国际的研究报告称,尽管北京和上海甲级写字楼的回报率一般介于5%-6%之间,但信贷成本却相当高,通常在8%以上。这样的回报率对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来说,租金成本不足以覆盖利率成本。而纽约、伦敦和悉尼的回报率只介于4%-6%之间,但利率很低,美国的资金成本可能低至3%。

而在租金涨幅上,欧美成熟市场也颇有优势。据莱坊国际预计,伦敦、纽约和悉尼写字楼的平均租金增长率分别为16.3%、28.2%和22.3%。而国内的租金增长则小得多,以上海为例,预计同期租金的增幅只有4.4%。

“中国资本最喜爱的物业是写字楼,因为管理起来简单。在欧美经济复苏并开始向上的背景下,企业办公需求的数量开始增长。与国内办公楼3-5年的租约相比,国外办公楼的租约更长。”夏飏飏表示。

据其介绍,如伦敦当地甲级办公楼的租期一般在7-10年,有的办公楼租约期甚至长达十几年。在如此长的租约期间,租金还可以有一定的约定上浮空间。由于有长期租约,其租金投资回报率相当稳定和可观。

不过,并非所有企业购买海外房产都完全以收益率作为衡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就在美国纽约购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并购项目尽管从经济角度并不盈利,甚至还会亏钱,但是从企业整个海外总战略的角度看,却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万达收购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一事上,针对如何盈利的提问,王健林也坦言,“足球本身是烧钱的事”。可见其在某项海外项目收购上,看重的是知名度提升和协同效应,而并非计较“一城一池”。因为在西班牙最具有影响力的恐怕就是足球了,而马竞作为上届西甲冠军和欧冠亚军,已经是西班牙最具有影响力的几支球队之一。

不过,在收购盈方体育上,万达也对盈方的管理团队定下了相对比较苛刻的目标,也定下一系列激励制度,如给盈方定下六年增长目标,如果达不到目标没有奖金。至于未来盈方的上市,王健林坦言,“肯定要上市,去哪儿,到时候再说。”

风险重重

海外投资充满了不确定性。从选购标的到项目落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要把握好投资时机,一旦过于谨慎,优质投资项目会被他人抢去。如在2007年中国平安曾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入股海外保险公司,结果损失巨大。

万达收购盈方,就打败了十多个资本方的对手。而复星在法国的并购更加激烈,在过去的20月左右的时间,复星方面与竞争者进行了数轮竞价。最终,复星将参与竞购的意大利一家基金击退。《金融时报》称,法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收购大战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与欧美海外投资团队相比,中国企业长期局限于国内成长环境,其法务、财务、项目投行等能力较弱,接手国际高端并购项目能力不足。即使并购成功,后续风险也不容小觑。

比如,由于被收购的金融资产和债务的估值存在更大的难度和风险,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使得与金融资产投资相关企业的经济状态,以及债务状况,一下子非常难看清楚,对并购企业的债务价值该怎么评估是一个难题。

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近日也对外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困难,主要因为缺乏经验,“可能对国外的监管环境、对国外的政治环境和国外的经济情况不够熟悉,调查的时候没有非常完备,有些时候还会受骗。思考的时候还是以国内的方法,而不是国外的方法考虑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并购一家企业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资产状况、客户、盈利情况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全面评估,也要对并购之后的公司战略、盈利模式等方面通盘思考、全面规划。同时还要吃透海外全套法律法规体系。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准备。

政治阻力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之路不乏失败案例。《金融时报》就指出,中企收购失败的最大原因有两个——政治障碍和管理能力欠佳。

从企业层面角度看,境外投资相当麻烦,比如险资进行海外投资,不但要有境外受托人,同时要寻找如摩根大通、汇丰银行等外汇管理人,三者签署三方协议。待到拿到保监会 、发改委 、外汇管理局的批文,才能进行投资。

许多目标市场的政府,对中企的收购行动具有更高的政治敏感度,除了中坤集团并购购地一事之外,早在2005年,当时的中海油曾宣布以总价185亿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收购优尼科,却因为触动了美国人最为敏感的能源神经,最终,中海油迫于巨大政治压力而撤出收购。

此外,华为也在并购上吃过“闭门羹”。2007年9月28日,华为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贝恩资本宣布双方合组公司,并斥资22亿美元共同收购曾经显赫一时的美国网络设备公司3COM。然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最终以“危害美国政府信息安全”为由拒绝对收购案放行。

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文利认为,海外收购要警惕的风险与陷阱很多,如劳动陷阱、反垄断、税收等风险,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会具有强大的服务职能,且对于反垄断与国家经济安全十分重视,这些都需要细心甄别。

即使像万达这样的强大资本方,在收购成功之后,也并不意味着能在中国的合作上游刃有余。有体育评论界人士近期就指出,虽然盈方与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商业合作获得成功,但该公司和中国足协的合作不欢而散:2009年2月,盈方退出“中国之队”之后引发了与足协的官司,在中国经营体育版权生意并非易事。

“算清”财务及汇率

企业海外并购,通常有现金并购、换股并购及混合并购等多种支付方式。

现金并购支付方式,尽管快速,但缺陷在于,并购规模要受企业即时付现能力的限制,造成现金流紧张,通常必须要靠负债或发行新股来募集现金。在跨国并购中,并购企业还会面临货币的可兑换性风险及汇率风险。

夏飏飏告诉记者,负债是海外并购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由于海外并购金额巨大,需要通过引入多个银行的银团贷款。在银团贷款中,借款的并购企业除了支付利息之外,还要支付管理费、参与费等。在欧洲中长期信贷市场上,有时还需要借方的官方机构或政府出面担保。

海外并购公司选择何种币种并购融资,必须以相应的货币做出现金偿还。选用目标公司所在国币种的主要优点,就在于可用当地货币收入来偿还当地货币的负债;以外汇的负债来对冲外汇的资产,从而减少并购的外汇风险。

业内人士提醒,由于各国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海外融资的资本成本可能不同于国内,这取决于各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程度、市场的流动性、交易成本、利率市场化程度等。海外并购融资应关注这些差异,及时捕获低成本的资金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企业海外并购时都会事先将外汇风险考虑清楚。在和黄的利润表中,清楚列明有一项收益(或亏损)来自远期外汇合约及利率掉期合约之现金流对冲,以此避开汇率变动风险。

多元化时代

李嘉诚在选择收购的时候,十分看重出手时机,目前欧洲的经济前景不乐观,政府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考虑出售资产的比例增加,而具体选择欧洲收购标的时,李嘉诚选择的英国、荷兰等都是法规和经济制度公平的国家,像十分保障工人权益的法国和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家不作考虑。

从收购的标的来看,无论是电讯、铁路还是药店,都是受经济周期影响比较小的行业,能够有稳定的现金流和盈利。如果未来有类似的优质资产出售,李嘉诚很可能会再次出手。

在房地产领域,目前,欧洲及东南亚市场是国内开发商投资的热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北美、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均陷入经济发展乏力的困局,涌现了不少房地产价值洼地。各国为提振经济,纷纷出台了各类吸引投资的政策法案,房产投资十分热门。

而中国投资者也将走出如纽约、伦敦这些传统的门户城市,并更加关注其他国际二级城市,如芝加哥、旧金山、法兰克福和米兰等。

在海外扩张路径的选择上,万达内部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表示,万达海外并购首先选择在经济发达、市场成熟的国家进行,并且遵循“并购为主、投资为辅”的基本原则。

普衡律所预计,中国房产商将会更多地采用基金以及金融产品等间接投资策略,而不是获取房地产的直接所有权。

据了解,以往中国房企赴美投资采用的多是“单打独干”的直接投资模式,而今后的中国投资者,会更多地通过私募房地产基金、投资于地产证券化或地产信托基金的模式在海外进行间接投资。

梁锦松也建议,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可以借鉴PE的经验,学会以国外的思考方式看待并购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各方面的尽职调查。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