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015-05-30谭和
谭和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钥匙。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现在的孩子们书读得还不少,时间也还费了不少,可就是在读过之后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即便当时觉得很有收获,可过了些日子,就模糊了,或者甚至记不起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为此,我进行了很多尝试,若让小学生养成读书时动笔的习惯,就会渐渐改变这种局面。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读书动笔”这一好习惯呢?
首先,让学生知道动笔干些什么。
读完课文,鼓励学生在合上书后能积极说说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再读课文,试着说说文中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或是中心句,大胆说说重点段落或是本课主要内容;继续读文,能对课后问题做出一定的回答,或者说说不懂之处等。这些要说的,就是学生需要动笔的内容。当然,各种不同符号的勾画与文字旁边的批注以及随时的课堂笔记等,也是动笔的内容。
其次,让学生学会应该怎么动笔
1.学会用各种符号作出勾画
读书中各种符号的使用简单易行,若固定符号的作用就能省时省力。常用的符号有:短横线,画在生字新词下面:长横线,画在优美语句下面;波浪线:画在文章重要语句下面;双波浪画在中心句的下面;用小圆圈或小三角形标在文章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用问号;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加上感叹号; “‖” “/”,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另外,学会用不同的笔:重点词句、中心句用红色笔;而其他的勾画批注则用铅笔即可。
勾画是阅读的前导,勾画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由易到难,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孩子会逐步发现文章中知识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甚至是以前多次阅读也不曾发觉的趣点,孩子的阅读收获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多了。
2.学会不同形式的批注
所谓做批注,是指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在原文的字里行间和空白处,用上一些简明的符号和简洁的语言,或写出自己的理解,或写下自己的感想,或提出质疑,或引发联想,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也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等。
以预习中的读为例。一读,先结合题目质疑或者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并用笔写;在题目的上面;再逐段读,读一段想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反复读,并对生字新词做出勾画,读完后看是否能认读字词。二读,结合课后问题与初读后的理解,调整题目上的问题,并带着其中的问题边读边勾画中心句、重点句或优美句子,并在有疑问的语句旁加上问号,读完后再认读字词。这一次的认读着重圈点哪些生字拼音读不准,哪些生字容易写错,哪些新词不能理解。三读,带着课后问题去边读边批注,对重点词语进行圈点,读完后能试着归纳主要内容。
这样的批读,可以让孩子在读中有思,在思中有悟,在悟中有写,能加强孩子自主阅读,也能满足不同程度孩子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不同文体的批读,所批注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记叙类的偏重于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明到底是什么事情,或者挖掘通过重点情节中语言、动作、神态所凸显的人物特点及品质。说明类的偏重于把握介绍对象的特点及说明方法;写景类、状物类的则侧重于优美语句及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情感;童话寓言类则侧重于故事的归纳与感悟其中要告诉的道理。
3.练习做读书笔记
提到写作文,很多孩子感到非常吃力,不知道写什么,从何下手。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做读书笔记,里面可以记读书过程中的妙词佳句,也可以把所思所悟或有联想的地方写下来,如:给课文添加一个结尾,或者学着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仿写,甚至可以为相应段落添加一幅适当的图画等等。坚持做这样的记录和积累,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还可积累写作素材,知识越多,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不用咬笔杆子了。
4.通过评价提升学生动笔能力
评价中,我们应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学生通过自评,能培养自己的认识能力;小组互评能使学生学会辨别,在欣赏中及时调整自己不当的动笔方法;教师点评,主要起到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家长查评,可以让家长主动、全面了解、辅导自己的孩子。最后,定期展示学生优秀的动笔作品,让做得好的学生讲述阅读心得与动笔技巧等,这样能不断保持浓厚的兴趣与动笔能力。
通过实践,我发现读书动笔有很多好处,比如能够帮助记忆,还能掌握书中的重点、要点等。这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更能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