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帖》艺术风格探析
2015-05-30辛一鸣
摘 要:《平复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墨迹,是章草过渡到今草的典型代表之作。本文从文本的点画、结构、章法、墨色等几个基本构成入手,旨在分析和鉴别《平复帖》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而发掘《平复帖》在书法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平复帖》 基本构成 艺术风格 意义
《平复帖》(见图)传为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书,是现存年代最早且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有“墨迹之皇”的美誉。它兼具章草与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被认为是当时吴国一带地域书风的代表,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之作。
西晋是章草发展、流传的主要时期,然而《平复帖》作为此时期典型之作,却初现与众不同的特征。它淡化了章草的波磔特征,加强了笔画的连贯和字与字间的呼应,字体介于章草、今草之间,已趋于今草。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章草过渡到今草的代表实不为过。在现存墨迹较少的时期,作为文人书法的《平复帖》,更显弥足珍贵。
一、《平复帖》,章草至今草过渡阶段的典型
启功先生曾作诗赞叹:“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渐署墨皇。”[1]《平复帖》从文词到草法都给人以奇幻难识的感觉,它融合了章草与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结构自然而轻松,具有古拙朴厚、典雅自然的艺术风格,地域书风突出,它在汉字发展史和书法演进史上都有着特殊地位。
在《平复帖》的跋文中,溥伟、傅增湘、赵樁年等历代鉴藏名家均对其艺术风格作了评赏,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点画奇古高绝
《平复帖》的点画奇古,与索靖、卫瓘的章草相比,虽然草法晦涩,却浑厚古朴,用笔质朴挺健,自然洒脱,毫无骄矜之态。《平复帖》用笔苍健古朴,枯润相间,字势起伏抑扬,气息高古浑雅。其字拙中有巧,艰涩之行笔与疏朗间灵动气息自然流露。这种隶意,虽然掩隐了波磔分明之意,但字里行间仍然不失隶味。其字体虽与章草有别,但却弥漫着章草的气息。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帖中点画的奇古特征:
(1)点:孙过庭《书谱》说,“草以点画为性情”,[2]他认为“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3]。《平复帖》中的点,形态各异,质朴健劲,与孙说甚合。
《平复帖》“点”画特征举例:露锋重按者如“彦”字的末点、“虑”字的上点,悬藏轻提者如“病”字的上点、“跱”字的起笔点,以点代横者如“平”的字起笔、“忧”字的起笔,以点代竖者如“男”字的起笔、“量”字的起笔,点的形状各异如“荣”字末两点、“举”字末两点。
(2)横:《平复帖》的横画多短促,有俯仰变化的姿势以及篆隶的绞转之法,如袁昂所说的“疾闪飞动之势”。横画中实有力,如火箸画灰,骨力内含,变化多端。
《平复帖》横画特征举例:上仰横者如“失”字横画、“来”字横画、“跱”字右部起笔,下俯横者如“西”字起笔、“威”字起笔、“美”字第三横等。
(3)竖:《平复帖》竖画多似向左背的一种弧形,中段很丰实,笔画坚挺,锋芒毕露,以“筋骨”取胜。
《平复帖》竖画特征举例:如“杨”字竖画、“往”字竖画、“际”字竖画、“称”字竖画等。
(4)侧锋:《平复帖》侧锋的运用,丰富了笔法的表现性及美感的传达。大量的侧锋于充实中透出空灵之气。这股难以言表的灵气往来回复于字里行间,使笔墨间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和灵魂潜翔的美感。
《平复帖》侧锋用笔举例:如“杨”字的外框、“思”字第一、二笔、“不”字末笔等。
从以上诸例看出,《平复帖》在用笔上则更多地沿续了简牍章草的那种古法用笔,它并没有楼兰残纸书迹中常见的提按用笔,其中的弧形转笔使得线条变得圆转而遒劲,草法上仍然是章草的字法, 但由于是日常实用书信,率意书写中就自然地把章草横向的笔势变为纵引,从而改变了章草的笔法和字法习惯,使得单字字形纵长,字与字间的连贯性得到加强,它的最后一笔大多没有隶捺的意思,直接顺势而下,肯定而有力,有种错落跌宕的险势。它比今草更为古拙淳厚,而比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章草更加流畅。
(二)结构奇崛,气息浓郁
笔势的沉稳和点画的内敛特征,是《平复帖》篆籀气的主要体现。清人吴升说《平复帖》“若篆若隶,笔法奇崛”[4]是十分客观的。《平复帖》的篆籀之气、淳厚古朴之象,呈现着作者对先代古质内涵的追念。
张丑评此帖谓“《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之浑厚,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5]它的点画和线条舒卷开合,急促凝重,浑圆玄妙,超凡脱俗。虽然《宣和书谱》称其为章草,但相对于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平复帖》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和“二王”以来的今草相比,更是大大的不同。
《平复帖》其字虽为章草,但已无挑波。 此帖为一般的问疾便信,所以在书写上并未刻意讲究工拙,风格上趋于简约、朴实、草率,结字内敛含蓄。入笔处多为搭笔,锋芒隐藏,起笔是圆头;转折处提按较少,多为绞转运笔,笔锋轻轻外拓便转过来,减省了一些动作,字的结体也不大。这些字的字势较收敛,可看作《平复帖》结字的特点。
《平复帖》内敛的结字特征举例:如“思”、“嬴”、“难”、“能”、“寇”、“虑”、“体”等字。
其收笔之处有隶意,但无雁尾波挑,而是简单的出锋,没有太多的提按动作,收笔处戛然而止。从这些字中可以看出《居延汉简》之后草隶的笔法。
《平复帖》收笔的隶意特征:如“来”、“观”、“迈”、“恒”、“美”等字。
该帖笔法朴厚、含蓄,结体上迂回盘绕,近人傅增湘赞其“笔力坚劲倔强,如万岁枯藤”。字势瘦长取纵势,并有擒纵关系,具有丰富的动态美,奇逸之势显著。另外,该帖字体字势开张,且字形较小,大多呈左背右倾的态势,撇画和捺画没有波挑。险峻奇崛之意突出;其笔法简洁,体势充满古意,非晋人莫能为之。
其中横向的笔画短促,有俯仰之势;纵向的笔画长,是向左背右的弧形;扁长的字形,上窄下宽,呈左高右低的欹斜状,但斜而能稳,颇有奇趣;虽然字字独立,但相互间多见锋势相应的连贯形态,有力的扩张了章草的书写气韵,气脉畅通,使字势、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第三行末的三个字连写,在西晋之前的书作中当属“越轨”行为,使得章草向今草的过渡向前迈进了可贵的一步。它的点画很少用波势,而波势及挑画常常表现为欲纵还敛。篆籀的风韵蕴含在这些特征中,外加用秃笔在麻纸上作书,篆籀之气更加凸显。
(三)章法自然疏朗
《平复帖》章法潇洒率意,信笔而书,朴素自然,妙趣天成。文字分三层意思,章法分行依自然书写为序,行距大于字距,行笔流畅而又遒劲,字不相连却气脉贯通。不事雕琢,任意所适,质朴无华,宛若天成,没有矫情做作,没有卖弄张扬,这是尺牍书写的主流倾向,这是不激不厉的魏晋风度的体现。
该帖仅仅八十余字,却使得后世诸多书家为之折服,其高古而简远的气息强烈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那种不可捉摸的云烟气象,让人难以解说和模仿。意境虚灵动荡,极富生命力,化实为虚,使自由的心灵具体化,故而气韵生动,呈现取之不尽的美学蕴涵。
(四)墨色斑驳
该帖的墨迹看上去模糊不清,朦朦胧胧,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近似浅灰色,这些都是古帖遗留下来的古意,若不运用制作的方法,我们怕是很难在临摹中体现这种斑驳陆离之意。通篇枯润相杂,清晰可见的飞白笔墨在纸上潇洒飞动,如此生动活泼的笔触,以及寓柔为刚的力感,向我们完美的展现出其用笔的节奏感。总而言之,该帖的书写风格属于古朴、淳厚的一路。洋溢着一种朦胧、含蓄、蕴籍之美。
二、《平复帖》风格之于魏晋草书发展的意义
《平复帖》兼有章草今草的书法风貌,与一部分汉晋简牍非常的接近,体现了它与章草的密切关系。它的这种书法风格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书写特征,而且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章草和今草两者转换期的痕迹:
(一)此帖具有章草结构点画等特征,而又可以窥见今草的一些因素,可以说它可作为章草和今草融合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风格,这一两体兼有的亮点可体现在诸多关系的杂糅统一上。相对于后来元、明那种做作的章草、今草的糅合,《平复帖》是有所不同的。
(二)此帖所显示的草书“过渡期”诸种特征,可视为当时草体写法的重要代表。它是魏晋章草和今草转变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相对于北方同时期的新草体,该帖又显得稍微有些“保守”,这体现在此帖含有大量的章草因素,我们探及其原因,可能是因作者出身地江南的那种淳朴的地方文化和书写的背景深深的影响了他。
(四)此帖的书写较多的延续了世俗的草法,是“雅”与“俗”的对立统一体,更多地散发出一种雅致、淳朴、古质之气,当属于章、今草结合方面诸多写法的集大成者,这一大特色当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视角,对于研究东汉魏晋的文人书法、世俗的书写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1] 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M].启功丛稿·论文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26
[3]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25
[4] 吴升.大观录.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 张丑.真迹日录.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辛一鸣,江苏师范大学2013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