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语文情感提升学科魅力
2015-05-30花俊玲
花俊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价值判断过程,是带有个人特征的心理体验活动。一般情况下,凡是符合个人愿望、需求的事物,就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心理反应。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向往,追求更高层次的语文情感体验。
一、崇尚生活,领略自然的“美”
生活是美的,进入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内容更是审美教育的资源。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学生接触的生活美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描写环境场景的美,借助作者对美的解读,给予学生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间接抒发了作者对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力量的讴歌,看似写景,实为写人。还有一类景物描写的文章,作者将景物当作人来写,倾注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怀,表达积极的追求与向往。无论怎样的景物描写,我们都应该让学生从感受生活的美开始,逐步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领略其中的趣味,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把语文学习的赏美特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青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的形象,抒发作者对坚强高贵、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我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把学生引入审美的境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结合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一棵青松,大雪压在身上,感受怎样呢?”“好难受啊,我快受不了。”“我不怕,要与大雪一比高低。”……读到“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大雪融化,青松傲然挺立,愈发苍劲的画面,学生深深体会到“高洁”的含义。最后,我与学生一同阅读“小资料”,解读陈毅将军写这首诗的背景,引导学生说一说“大雪”与“青松”寓意,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有机融合。语文课堂教学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中去,唤起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培养其积极的人生观,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育家贝克认为,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总是一致的。揭示生活的美,就是将小学生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深度挖掘并加以展露,然后带领他们一起去鉴赏,实现情感世界的审美需求,最终让学生发现语文教学的价值,爱上语文学习。
二、走近文本,触摸文字的“情”
低年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语文描绘的景象,另一方面则主要来源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感受语言的优美” “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作者借助文本把自我的情感态度传递给读者,实现情感交互,表达手段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匠心独运的处理形式。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了关键词语“温和”与“气冲冲”组织教学。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要突出羊的“温和”与狼的“气冲冲”;然后组织学生再次悟读,“羊为什么总是那么温和?而狼却气冲冲呢?”学生读出了狼的两次借口,体验到狼的凶残和虚伪,读出了羊的真实辩解,感受到了羊的弱小和忠厚。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要富有激情,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资源。教学用语首先要做到形象性,让学生透过声音看到色彩,想到动作和表情;要有诙谐幽默感,给学生以轻松愉悦的享受;跌宕有致,通过停顿、重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三、发展想象,感受思维的“乐”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场景描写优美,人物形象丰满,而且语言运用得心应手,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怎样让学生在阅读时体验到这种生机盎然的趣味呢?我尝试借助合理想象的方式,放飞学生的思绪,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不但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情感基础,而且对自我想象发展文本内容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狐狸和乌鸦》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在学完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尝试着续编故事。狐狸得到乌鸦嘴里的肉后,他们之间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有学生说,乌鸦明白了狐狸的骗术,大骂狐狸是个骗子,狐狸狡猾地一笑,高兴地走开了。也有学生说,狐狸得到乌鸦嘴里的肉后,说想把肉还给乌鸦,让乌鸦到地上来取,乌鸦刚一落地,狐狸就扑了上去,乌鸦至死才认识了狐狸狡猾的面目。学生在思维快乐驰骋的同时,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文本的寓意。
语文教学是师生释放情感的过程,是传载人类的文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时期,培养丰富的学科情感远比灌输大量的语文知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让学习处于积极主动的渴望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教而教”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