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笔墨探识

2015-05-30王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笔墨技法山水画

王毅

内容摘要: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及学习中,对“笔墨”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学好山水画都应对“笔墨”的概念和应用技法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好中国山水画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笔墨 技法 山水画

一.山水画笔墨概述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重要的表现语言,是中国画塑造艺术形象所特有的语言手段。笔墨的表现物象不同于西方艺术注重光线、明暗、体感的造型特点,它是一种深受东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习惯影响而形成的绘画语言。笔墨在中国画艺术中起着核心作用,离开笔墨就无从谈中国画,当然也就无从谈中国山水画。山水画的笔墨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美感。在山水画作品中,笔与墨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缺一不可。笔立其骨,墨为其肉。

笔墨在中国山水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那么,何谓笔墨呢?笔与墨有何联系呢?

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即谓之无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所谓的笔墨并不仅仅作为绘画工具的笔与墨,而是指绘画语言表达的实质问题。有笔是指画中表现物象有勾有皴,而有墨则是指勾、皴须分阴阳向背。中国画重线条,重用笔并发展成一整套完整的表现技法体系并因传承有序形成传统。因而,线条的应用与画面的效果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皴擦中有阴阳向背关系,而其中墨色的变化也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当然,也并不是皴中才有墨法,在轮廓线的勾画中也有墨法。也并不是勾勒中才具有笔法,而在勾、皴、点、染所有的笔画中都具有笔法、墨法。即,以笔取气,得其阳刚之美;以墨取韵,得其阴柔之美。所谓笔和墨,主要是指画中所有笔画及画面整体的墨色的干湿浓淡,厚薄轻重,所产生自然润化的效果及其运用方法。没有笔何以运墨?没有墨何以彰笔?笔与墨原本就是一体。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故而习惯把笔与墨分开来。

我们要研究山水画,少不了要研究山水画的笔墨,笔墨是山水画的语言核心。那么,笔墨是不是从始至终都处于山水画的核心地位呢?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这个问题。

二.笔墨追溯

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的阶段是线与色承载着一种实用价值出现于原始美术当中。如汉魏时期的工艺、染织、地图及画像砖当中的绘画等。随着发展,山水画逐渐萌芽,最终脱离人物画背景而成为独立画种。

魏晋以来至唐初时期,山水画用线大都结合重彩应用,线条表现力的独立性还没确立。南齐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骨法用笔”的理论观点,把用笔提升到绘画的中心地位,线结构造型成为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它即刻画物象的形体结构,又传达内在神韵,“气韵生动”提出墨要活,要有韵致,要产生一种生动的艺术效果。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提出“书画同源”说,指出用笔要追求书法意趣,使其增加了更深一层的内涵。

从中唐以后绘画工具材料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及审美追求的需要促使了水墨画的兴起,到五代荆浩“六要”中提到“气、韵、思、景、笔、墨”,再次对笔墨的内涵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提升。至此,中国山水画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笔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山水画的主体。直至宋代,特别是纸的广泛运用水墨性能得到高度的发挥。在通过两宋大师们创造性的努力,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体系建造完备。到元代,以赵孟頫倡导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以书入画”的观念逐渐开始形成以后的“文人画”理论,强调笔墨的自律审美意识。至此笔墨技法脱离物象转入抽象,强调书写性。这是一个必然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获得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写意的笔墨意趣,提出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艺术表现中所使用的笔墨文化价值品味取向。经过元代,山水画具备了足够的条件,成为了中国绘画传统的主流。

到了明朝中期,笔墨以文人画的形式继续发展,文人山水画以笔墨独立表现情感为追求。笔墨与自然物象逐渐拉开距离,笔墨的独立性地位日渐确立。董其昌提出:“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到了明末,笔墨与丘壑分家,并与精神境界相联系,而且成为画家雅俗之分的标准。把只在作品中安排自然丘壑的画家称为“作家气”,把笔墨胜者称为“士气”,认为自然形象与笔墨形象关联不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笔墨在当时的崇高地位。到清代以后,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再次把笔墨提到中国画核心地位。

总之,笔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传承中,经历了晋、唐、宋、元、明、清。在它的发展经历了上千年的历程,实际上已具备自身明显的发展规律。每个时期不同的绘画群体都具有不同的绘画特征。笔墨也不例外,在笔墨语本体性的演变过程中,笔墨在传达了主体对客体所产生的知、情、意等丰富的内涵;以及中国文人对人生的一种深沉的忧患与安乐意识,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三.山水画中笔墨的运用准则

“笔墨”技法的表现,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审美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笔墨在国画中不但起着“笔以立形质,墨以分阴阳”的造型作用。而且要具有“骨力风韵”的艺术审美作用。既然“笔墨”在绘画过程中具备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笔墨”在绘画过程中有什么基本方法及准则呢?

1.笔法基本要求

中国画十分重视用笔方法,如主张笔锋要藏而不露,既落笔横行要“无往不复”,竖行要“无垂不缩”。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沉着不浮,力透纸背。黄宾虹所总结的前人用笔的经验,有“五笔”之说:平、圆、留、重、变。“平”,是指用力均匀,笔意流畅,“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转折处不妄生圭角,“如折钗股”。所谓“留”,是指用笔含蓄,前后顾盼,“如屋漏痕”。所谓“重”,讲究运笔沉着不飘。“变”,一是指用笔须有变化。苦瓜和尚云:“画法立于一画”,所谓一画就指一笔,即千笔万笔始于一笔。中国画以线为基础,所以画法以一画为开始。故须谨慎考虑,严谨下笔。使画面上多一点则多,少一点则少,这是用笔的最高标准。

2.墨法基本运用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说:“笔似分其阴阳,墨以分其浅深”。是说墨的主要功能是墨白浅淡的润化所达到的效果,它与用笔在功用上虽有不同,但和用笔一样,也是紧紧围绕“气韵”做文章的。用墨的妙处全在于用水,尤其是泼、破墨法则更能显现水的妙用。水和气一样具有流动的属性。水墨自然润化过程中的从浓到淡、从湿到干的连贯性用墨色变化保留了水的生命。所谓“元气淋漓嶂犹湿”就是说画虽然经过了数百年,但因为水墨润化的效果从而保留了水的生命感觉,使人看上去依然元气淋漓,直通自然之妙。从浓到淡、从湿到干的自然变化,就是墨气。潘天寿指出:“用墨须能变化复杂,又不落碎、弱、平、浊是不得墨之变,小至一点一线之墨法运用,大致墨团墨法之运用,乃至整团画墨法的运用,关键在于得到墨气与变化”。笔法、墨法和水法,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创造丰富的笔墨技法出现,才能适应新的要求。掌握笔墨技法,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练习,并且要注意提高各方面的修养。

总之,中国画“笔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有着比较深厚的积淀和传承。对于目前学习中国画来说,理解和把握中国画“笔墨”意义十分重要。这需要我们对中国画的整体发展有全面性的认识,并且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对不同风格懂得辨析,对笔、墨、纸的特性及运用有所体会;并能长期坚持以“参悟”的方式解读并理解传统中国画。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中国山水画学习好。

参考书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潘运告,《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巢勋,《芥子园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笔墨技法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笔墨厨神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笔墨厨神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