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人物画民族化特质与创新

2015-05-30徐国萍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族化人物画中国

徐国萍

摘 要:从中国人物画造型切入,进而对画作内容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及具体表现作梳理,提纲挈领阐述了现如今的人物画承继民族文化进行的创新和改变。

关键词:民族化 中国 人物画

历经上下五千年,中国产生了大量的艺术文化和样式,人物画就是其中一种。相较于西方,中国人物画无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绘画内容,双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主要受不同时期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就针对这些中国人物画中对民族文化内容的体现进行如下的分析。

一、形为魂生,中国人物画的形象特质

作为滥觞,最早诞生的人物画主要是一种象形的描绘,人物画作更多是先民一种思想的表述和人为活动的讲述。承载画作的介质,更多体现在墙壁、砖头、石头等材料上。其内容更多的是对中国早期农耕文明的记录,绘画的对象大多是一些耕作的农民。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顾恺之提出历史上著名的传神写照观点。在他看来,神指的是一种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从这之后,中国画中的人物在表现形式上就更贴近于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只不过在外貌和行为动作上更倾向于人们心目中的神的形象,这也为画家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为中国画的人物画作平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画家在进行人物的形体创作时,注重揭示的是人物的内在、意象、隐含意义和本质。尤其在中国画的人物画作构思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是稍纵即逝的,因此,默写就成了中国人物画家需要必备的一种基本功。中国的很多画作都是画家在这种构思下完成的,例如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作品。这部画作就是依靠默写的形式由画家完成的,这和西方的写生画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西方相比,我国的人物画作更多的是讲求一种精神的表达,很多人物都是画家本身虚拟的,是由画家心目中的许多美好因素结合而成。和写实不同,我国的画作更多是一种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中国几千年来的百家思想影响形成的,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

透视,是画家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所依仗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无论是对于西方的人物画还是中国传统人物画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一个人物的创作主要取决于画家本身对于环境、人物的观察角度和自身理解程度,而透视这种方法的运用本身就是体现一种视觉上的规律。

与西方作画采用的写实透视结构不同,中国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民族审美观点的影响,同时还兼顾了一些哲学上的思想和心理因素的表现。因此,中国画在体现人物远近程度时并不严格要求空间比例绘画,即使通过近大远小这种传统方法来体现,也不拘泥于机械化地衡量这种关系。反观西方绘画,每个人物的布局、结构都像是通过精确的计算一样,其讲求的是一种焦点透视的理论。这种理论受自然学科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几何学、光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种学科来探讨人物画作的布局关系和透视形态。这种焦点透视本身具备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直到19世纪后期才被其他新的绘画透视形式取代。

在人物画的透视运用上,中国人物画采用的是传统的无点透视,这里的无点主要是针对焦点而言的,体现在人物画上就是不以某一点作为画作的视角来进行人物的绘画,它更多体现在多人物的画作上。观者在不同的位置欣赏同一幅画作都会发现一个处于最佳视角的人物,通过周围环境的配合来实现不同焦点的和谐度,例如曹植的《洛神赋图卷》。西方的人物画作更多是一种正面欣赏的画作,转换一个位置就会觉得整个画作缺乏一定的和谐度。

构图也就是绘画中的布局。在中国,古代的画家将其称之为章法。中国的人物画讲求的是一种立意定景式的布局方式,表现在画作上就是远处的人以形来表现,近处的人追求精益求精的绘画描述。在逻辑思维上,采用的是开合、呼应、宾主、虚实、疏密、参差、繁简、露藏等相互对立的一种法则来进行人物画作的具体布局,这是一种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阴阳学说的表现,是一种起承转合的关系。清代文人邓石如在评价中国人物画作的构图疏密关系时就提到“顾盼至”和“虚实相生”,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而特有的文化观、宗教观和哲学观。

而西方的构图方式则不是这样,西方的人物画作更多的是一种写实,将人物和周围的环境都通过画笔真实地表现在纸上,包括天空、大地等。而中国的人物画仅仅是以人物作为整幅画作的中心,很多背景都采用的是留白,这反而为观者提供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二、文质彬彬,内容传达民俗文化的审美精义

中国的人物画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的民俗是离不开的,中国画的基本精神和文化个性事实上就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实质。民俗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历史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画家在创作人物画时很多都是结合一些具体的民俗场景,通过这些环境因素来体现人物的表现力和时代背景。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事实上是根据人的行为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所以在对人物进行创作时,或多或少地都会体现出一些民俗的特点。对于同一时期内的不同阶级和同一社会背景下的不同时期都会存在一些民俗的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阶级性、民族性甚至是社会影响力。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物画在表现民俗活动上主要存在以下这四种表现形式:①平民阶级的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习俗;②贵族阶级的休闲娱乐;③童趣盎然中的意涵;④词客骚士的逸趣。

(一)平民阶级的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习俗

这些民俗活动大部分都和人们的生活琐事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例如南宋时期李嵩创作的《货郎图》。在这幅作品中,李嵩描绘的是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形象。在画面上,货郎的肩上挑着十分沉重的货物,货郎的腰都因为不堪重负被压弯了,周围是一些欢呼雀跃的儿童,这些小孩子因为货郎的到来十分兴奋,奔走相告。在货郎的担子中,货物的种类繁多,从瓜果糕点、锅碗瓢盆到儿童的玩具,应有尽有。货郎这一类商贩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南宋时期商品流通不够发达导致的。通过李嵩在人物画作中的描述,观者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虽然画中的很多东西许多人并不清除究竟是什么,作用是什么,但仍能从整体上大致体会到南宋时期当时百姓们的生活方式。

(二)贵族阶级的休闲娱乐

贵族是我国封建制度下产生的一个阶级,通过不同时期对贵族活动的绘画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表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例如,在一些王朝的鼎盛时期,在描绘贵族的生活中更多是一些正统的游戏、吟诗作乐或者是狩猎等情景,而在一些衰败的王朝,画家更喜欢通过贵族的纸醉金迷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一种糜烂风气。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好反映了时代由盛转衰的世风习俗。

(三)童趣盎然中的意涵

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时期都会产生一些儿童的游戏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体现。在清代画家闵贞的《八子观灯图》(见下图)中,就很好地描绘了孩子们嬉戏观灯的场景,画中一共有八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背对着画面,所有的小孩子将自己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个孩子手中的彩灯上。这可以使观者联系到当时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元宵节,因为我国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有观灯的传统,通过小孩子活动的人物画作,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上表现出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四)词客骚士的逸趣

文人骚客是我国封建制度下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文人既包括被贬的官员,也包括一些落榜的读书人,还包括一些隐士。在对这些人物进行刻画时,画家更多是表现出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主题思想上表现出一种“雅”,这和对其他阶层的人物进行绘画时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对这一类人进行活动描述时,画家通常都会画一些饮酒斗诗、抚琴吟唱等情景。例如《松溪论画图》中,画家就描绘了一个喝茶的情景,画面中的意境十分清旷,对人物的描绘形象生动,同时还富有生活的情趣。

三、薪火承续,现代人物画创新法度

经过几千年以来的发展,时代与社会给中国人物画在绘画内容与形式上,寄托着更多的厚望。

按理说,在这个风云际会,观念突破的新世纪,广大人物画家顺势而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求变求新,可以创作出堪称经典的巨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如今的人物画更多地摒弃了民族文化曾经给予的营养,过分乞灵于外来绘画技巧。当然,也有不少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油画和水彩画的技法,在对人物的描绘上更注重真实性,在人物的选择上,更喜欢选择那些具有时代特点、具有引人发奋向上的精神的人物,兼收并蓄,别开生面。如著名画家袁武的画作《抗联组画-牺牲》,就是这种探索的结晶。这是一系列的组画,画的内容是对我国抗战时期战士英勇奋斗的描绘,相比于过去的中国画,画作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加入了大量的情感表达,通过人物来抒发画家本身爱国的情怀。通过对八路军战士英勇奋斗的描绘,表现出我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甘于奉献、保卫疆土的伟大情怀。这幅画作中透露出的人文思想就是我国几千年中华文化中积淀下来的爱国思想的表现,具有很明显的中国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中华名族精神的有效延续,对于当代的年轻人具有很好的学习意义。通过对这幅画作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艺术表现形式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涵养,只有在不断的汲取与创新中,才会长盛不衰。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物画随着各个时期社会背景的差异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研究中国的人物画本身就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探寻,既有艺术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对于我国人物画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也青.中国人物画教学与连环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04)

[2] 刘立伟.中国人物画与写实主义[J].东南传播,2007(10)

[3] 裴卫建.浅议中国人物画的线条艺术[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4] 孙静松.传统中国人物画表现中的民俗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4)

[5] 何力.传统·生活·创造──关于中国人物画教学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0(03)

[6] 刘佳.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思考——《西藏风情》系列画创作随想[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02)

作者单位:

诸暨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民族化人物画中国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