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
2015-05-30王宗芹
王宗芹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理论与策略比较适合外语学科的学习,但是在我国目前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英语口语能力、组织能力等的欠缺、缺乏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等等。为此我们必须对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这一新生事物给予更多关注。
关健词:英语课堂 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概念的提出
合作学习的概念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其是一种富有创新意义并颇具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普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综合品质的提高。
合作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首先必须营造合作氛围,让学习者在心理上接受这种新模式;其次明确合作目标,例如在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普遍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改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第三是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导,最后是汇报与评价合作结果。
合作学习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但对我国而言,仍然属于新生事物,我们在将这种教学模式“拿来”的过程中,一定要和我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用。
二.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学习心理
虽然我国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是现阶段基础教育仍然停留在“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上,因为缺少学习和练习环境,英语教学模式更是如此,没有建立起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型的互动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有很浓的竞争色彩,每个学生都把别人视为竞争对手,不愿意同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合作学习很难展开。合作学习中的“合作”不仅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行动上的合作,更强调成员间的资源共享。
(二)逐渐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合作学习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型的互动教育模式中,师生各自的责任心、教师的社会技能以及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作用都应该受到重视,为此,教师必须在明确合作学习各要素的前提下,结合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分组的原则不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必须保证每组学生具有不同的层次,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必须是“异质的”,这样才能保证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同质性”。每个小组的成员以4-6人最佳,人数太多的话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2.有效地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小组活动
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并进行合理分组后,就可以展开合作学习了。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必须与我们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小组活动。
⑴课前合作学习
教师围绕即将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查词典、上图书馆等方式预习单词、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之后,展开小组合作交流与学习,小组成员必须以英文方式进行交流,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组内其他成员分享。
⑵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小组内部的英语交流。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与交流,而不是在书本上找答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讨论能力,相互学习。
(三)对合作结果进行汇报与评价
如上所述,合作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除了营造合作氛围、明确合作目标、进行有效指导外,还必须对合作结果进行汇报与评价。评价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教师应该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三.结束语
由于环境所限,我们一直以来进行的都是“哑巴式”英语教学,而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理论与策略比较适合外语学科的学习,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普遍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外,还有助于改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但是在我国目前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英语口语能力、组织能力等的欠缺、缺乏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等等。为此我们必须对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这一新生事物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