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图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5-05-30顾新利
顾新利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历史教材,文字生动,形式活泼,特别是为了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编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这些图片资料包括文物图片、历史人物照片(图片)、各种图表和示意图等,在教学中,如果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些图片资源,不仅能够突出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更能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现有效教学。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我就使用了课本中的历史情景绘画《攻占巴士底狱》,将它的位置前移,使它成为导入新课时的素材,我的设计如下:先是用电脑投影了《攻占巴士底狱》的图片,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且要求学生说出图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学生们通过图片中圆柱形的炮楼、人山人海,硝烟弥漫的画面,得出的结论比较一致,都认为画中的人们正在进攻军事堡垒。我对学生们的认真观察进行了适时的表扬,同时告诉大家这幅图画的名称以及巴士底狱的来历:巴士底狱原先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凡是胆敢反对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监禁在这里,巴士底狱因此被看作是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1789年7月14日清晨,愤怒的巴黎市民,成千上万地向巴士底狱奔去。人们呐喊着,像大海的怒涛一样涌向巴士底监狱,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这场革命为什么会爆发、革命又是怎样展开的、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课本中的图片素材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述,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被深深吸引,探究的欲望也被激起,他们都很想知道法国大革命的来龙去脉。
二、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作为这方面的素材,教材中的很多图片资源就可以被充分运用起来。如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入框中有谭嗣同就义的一幅插图,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形象,学生不难看出,画面中的谭嗣同双手被反绑着,胸前锁着铁链,刽子手行刑的刀已经高高举起,周围围观的群众,有的在掉眼泪,有的在注目凝视,还有的面带笑容,仿佛在等待一场精彩演出的开始,而谭嗣同神情自若、腰板挺直,没有丝毫的畏惧,这时,我们再引导学生分析,谭嗣同为什么会如此镇定,他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死得其所”?学生们也会分析得出,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以唤起民族觉醒,他为自己从事的进步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的嘉言懿行体现了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三、作为课外探究的素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中,用了一幅唐朝的开元通宝图,图下有文字“始铸于621年”,上课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唐朝是618年才建立的,之后有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等,唐玄宗的统治要在此之后,开元通宝钱怎么可能是621年就有了呢?是不是教材将时间印错了?”这个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很多同学都认为是教材错了,这时,我因势利导地布置了一道课后探究题,开元通宝究竟是什么时候有的?要求学生在下一次历史课上拿出答案,两天后当我再次踏进这个班的时候,学生们很兴奋地告诉我找到答案了,他们通过在网络上的搜索,了解到的答案很齐全,有的说,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有的说,这钱币上面的最初的“开元通宝”四个字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题写。还有的同学找到了“开元通宝”钱的重大意义,说它的铸成,取代了我国流通时间最长的五铢钱,从而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这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货币从记重的铢两制演进到按数记值的货币制度,体现了价值尺度的一元化。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一张小小的图片,能激起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通过探究这一过程,他们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懂得了很多课本中没有学到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如东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