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 振兴中华
2015-05-30王明志
王明志
一个学习研究国学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正是国学的魅力所在,生命力所在,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走进了中国,而改革开放越是向前发展,吸纳外来的东西越多,就越是需要得到国学的滋养和支撑。因此,如何使具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国学,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使之既得到弘扬发展,又不至于“食古不化”,则是摆在国学教育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笔者以为,必须解决好如下相关问题:
一、要认知弘扬国学对社会进步的必要性
西方战略家曾预言,21世纪中国将崛起成为世界级的大国,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全民走向共同富裕。此间,我们必须要虚心学习外国好的东西,还必须弘扬和坚守中国固有的好东西,把古今中外一切好的、有用的东西,在时代的高度融会贯通,进而达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谐发展的目的。而这也正是国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许多省市都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国学院,《孔子》、《老子》、《孟子》、《弟子规》等古代文选的诵读声,不仅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朗朗作响,也成为大学某些专业的选修课程,如北京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也建立了国学院,还举办了国学智慧总裁研修班,在相当高的层次弘扬国学。这固然是国学教育的可喜现象。然而,弘扬国学,不单在形式,关键在于对国学内容的本质和时效性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国学一词最早出现时,专指的是学校式的教育,从《周礼》“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到汉朝的太学国子监国子学等也都是指学校式的教育。而到今天,国学的含义指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学”一词由专指教育的形式而演变成为教育的内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统称。不论形式和内容怎样变化,但国学思想的因子已深嵌于国人的头脑,并由此而因因相袭,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定式。有专家甚至这样认为,国学即是中国人的人学,是中国人思维的根。这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国学依托教育从过去走来,也必然依托教育才能更好地弘扬下去。
国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包含着众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涉及文学、史学、哲学、佛学、儒学、道学、文字学、民俗学、天文学、中医学、建筑学、兵学、音乐、美术、武术、围棋等诸多领域。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叹为观止,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文化典籍的宝库,仰视它,如星空灿烂,浩瀚无边;俯视它,如珠宝遍地,目不暇接。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国学思想的精髓仍然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道德、谋略等活动,都能从国学文化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国学是我国经世致用、治国兴邦,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国学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据目前统计,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的大学开设了汉语课,建立了近三百所孔子学院,全球学习汉语文化的人已达四千多万人。国学是中国人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孔子、老子、孙子、庄子的思想,早在几百年前就被译成各种文字,对西方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国学经典文化具有“普世”的作用。八十年代末在巴黎,居然有几十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联名倡议学习中国孔子的思想智慧,以解决人类未来生存中存在的问题,这是让中国人始料不及的。李约瑟撰写的《中国科技史》,证明了在国学文化哺育下,中国的科学技术曾一度在世界领先。西方学者认为现代科学的代表作计算机,是根据《易经》的二进制的启发演绎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威廉二世战败后,在书摊上读到了《孙子兵法》,惊叹道:“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不会遭到亡国的痛苦了”,至今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的军事院校,都还把孙子兵法作为必修的课程,用来指挥现代战争。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已经掀起来三次学习运用孙子兵法的热潮,不久前,美国国防大学的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柯基斯在中国国防大学演讲时说,“美国的信息战理论,其基础观点就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七十年代飞往太空的旅行者二号,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还不断地播放着中国的古筝曲《高山流水》,以求在茫茫太空中寻找人类的知音。至于中国的烹饪之学,已经深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世界人民提供美味佳肴,中国的建筑也是别具风格,独树一帜,中医、国画、武术、围棋、音乐也是独具神韵,独领风骚,受到世人的喜爱。现今更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国际要员和中国对话时,总是要说几句国学文言之乎者也,确实起到了拉近关系的作用。梅德韦杰夫访问中国时引用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奥巴马访问上海时,对学生讲话引用了“温故而知新”,欧洲澳洲日韩等国政要均是如此,不一而足。这却给国人提出了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国学,我们呢?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不重视国学的学习运用和传承,要是落后于老外,那才真正会成为炎黄先祖的不肖子孙。
二、认知弘扬国学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国学,包括“与时俱进”这一词汇,都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对待先人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也是如何面对现实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而且要做到批判的吸收:“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这是我们坚守和发展国学文化的重要准则。
毛泽东又指出:“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习运用国学,关键是学会与时俱进的鉴别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譬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也是有其社会局限的,是不可取的。譬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惟上智下愚不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轻视劳动人民、歧视妇女的思想,就是其中的糟粕。虽然这不是国学的主流,也丝毫不能减弱孔子思想的伟大,但作为封建社会遗留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则是必须给予扬弃的。这说明,弘扬国学的真正途径,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要进行批判地继承鉴别和吸收。所谓批判的继承,就是要改革创新;所谓鉴别的吸收,就是要经过自己咀嚼和消化,把精华吸收进来,把封建糟粕排泄出去,去伪存真,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学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当然,这是一项非常复杂浩繁的工作,但做好了却意义重大。国学是在封建社会里形成的,也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随着那个时代的结束,糟粕必然遭到遗弃,弘扬下去的精华则是不朽的财富。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苛求古人完美,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古人做得更好,因为他们已经做得相当的好,他们已经无愧于那个时代。国学到了今天,能否做到与时俱进,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深信今天社会主义的新一辈,也一定有智慧有能力,把国学弘扬好传承好,把更多更好的遗产留给后人。历史虽然不能像幻灯片一样重演,但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却可以用于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当今社会。只要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用社会的需求加以表述,就能使其发挥新的积极的作用。比如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悌、勇等,这些维护封建王权的文化信条,经过改造都可以用来为今天服务,如变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孝敬父母,讲道德,守信义,有礼貌,这有什么不对吗?毛泽东就曾把“仁”解释为革命队伍中的“亲爱团结”,即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把“勇”解释为革命工作中的“克服困难”。诸如此类,国学文化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三、认知弘扬国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不容否认,国学在近代遭受了很大冲击,那里边有国学滞后于社会进步的问题,也有没有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对待国学的问题。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脱胎于封建制度的旧文化僵化不前的时候,它便成了新旧民主思想革命的对象,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障碍。五四运动请出德、赛二先生,宣扬科学民主,提倡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目标是要清除那些为封建制度服务的思想体系,而绝不是要否定国学,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才有力地激励了国学的改革和更新,才使得代表时代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而在“文革”中,国学文化被定为“四旧”,一律要封杀和打倒,殊不知,国学是不可能被打倒的,国学是不可能与国人的思维相分开的,否则国人就会变得无话可说,无思可想。“文革”虽然造成了“金钟毁弃,瓦否齐鸣”式的破坏,但国学文化却经受起了历史的筛选,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成熟,更加强大。这是我们弘扬国学文化必须记住的历史教训。
四、认知弘扬国学必须懂得它有着巨大的包容性
国学是国内外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是一片辽阔而肥沃的土地,它从不排斥其他任何外来文化,任何古今中外好的东西,它都可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也都可以在这里繁茂的生长。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文学作品,神学教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应归功于国学的功效。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都是国学底蕴很深的人,特别是毛泽东既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个国学大家,毛泽东的国学知识非常渊博,诗词书法都有极高的造诣,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等不朽名篇,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灵活运用了国学经典,是准确生动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如果说马克思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首先是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也是国学文化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国学有着巨大的吸纳和吞吐的能量,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五、认知弘扬国学教育必须坚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方针
国学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巨大的威力。主要应该考虑做到如下几点:
1.搞好国学教育,必须要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是体现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就是体现在弘扬国学文化,兼容并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上。国学文化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反之,也只有把国学文化弘扬好,才能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
2.搞好国学教育,必须要注意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是无与伦比的,在当前,有的人生活富裕了,道德却缺失了,社会进步了,思想品质却下降了,条件好了,学习却不刻苦了。这是个非常不良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光靠说教和口号,我们也要像西方那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那样,到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去找智慧,这也是当今国学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
3.搞好国学教育,必须要实行专家和群众相结合。作为国学教育,受众体是群众性的,所学习的内容却多是经典性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依靠学有所长的专家和老师为先导,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再向提高发展。
4.搞好国学教育,必须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国学文化里有着大量关于和谐的思想内涵,弘扬国学文化,就是要把这些宝贵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相结合,把“以人为本”的古训新声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把社会推向进步。
5.搞好国学教育,必须要和自身修养的提高相结合。国学的文化典籍里,有大量关于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内容,至今仍是个人修养的基石。弘扬国学文化,就是要使治国兴邦的“浩然之气”和现代科学知识集于一身,融为一体,使之浩荡于神州,振兴于民族,繁荣于国家。
6.搞好国学教育,必须要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相结合。国学的现实应用性,不仅在于它的文化思想价值,还在于其巨大的经济推动价值,有的地方经济上不去,原因并不在经济,而在于劳动者的文化道德素养落后,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毛泽东曾说过,没有文化的队伍是愚蠢的队伍,而愚蠢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此,国学教育必须要以提高我国劳动者整体素养为己任,才能为促进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学子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原黑龙江省国学教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