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明反思录(上)

2015-05-30

醒狮国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西化传统思维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举办了第一讲《中国智慧》。楼宇烈教授是中国文化最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其在北京大学五十年的哲学研究积淀,深情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智慧才是力量

中国文化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是一种智慧的文化,中国文化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更好地运用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是死的东西,不是力量,只有运用起来发挥了它的作用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我们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并没有继承传统理念,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承,所以没有创造性人才,没有继承优良的传统。

我们提倡启发式教育,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现在,我们是在灌输,学生是被动式接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生是背着麻袋来学校背知识。中小学那种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把学校看做监劳。

所谓“因材施教”,我们现在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答案,包括语文。学生只能去背诵,不可能去创造性,因此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因材施教,否则无法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为己”教育

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己”,今人学习是“为人”。字面上,古人学习是为自己,今人学习是为别人,实际不是,这也恰恰是我们学习的根本,荀子对孔子这句话有解释,“为己之学,美其深也”。学习是为了完美自己,先体悟,然后落实到行动中,让自己有所受益,成为“美人”。屈原楚辞中有很多赞扬“美人”即君子。

教育的目的是为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有所收获。“为人之学以为轻度”,“入目而出乎口”没有经过心,就不会落实到行动中去。而中国的教育是“为己之学”是为了完美自己。

要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正名。现在这句话成了自私自利作恶的借口,实际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学习来完美自己的话,天地也不会容忍他。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完美自己,否则天地不容。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再进一步,若要成为社会大众的楷模、表率,就要成圣成贤。

天生、地养、人治

在这个世界,所有的学问知识都是围绕天、地、人。天生万物,地养万物,人在中间,人本身是万物中的一员,没有其特殊性,其他的万物在天地中被规定好的,没有任何主动性,而人不仅被规定好,而且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天生、地养、人治”三者并列,人的治是参与到天生、地养之中。我们如何运用天地、万物?现在医院普遍有个问题,得了病不知道挂什么科,其实无非“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统一的规律,统一地贯穿在其中的道理。

近代,分门别类学科兴起,自然科学是狭义的称谓,使得天文、地理、人文完全割裂开来,使得事物与事物之间根本性关键的东西被割裂。认为只有定量、定性地去分析才是科学,否则就不科学。

离开人的主观性,就不可能客观地认识人类的客观世界,从量子学以后,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是不可分的,人的精神世界参与到客观世界的运动之中。

现代的科学家逐步向传统回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的启迪现代科学发展的智慧。

文化要保持多元性

从上个世纪之末,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对自己的传统丧失了信心,当时的确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船坚炮砺,看到了物质文明的强大,从洋务运动学习物质文明,经过30年到1893年学习成功,打造成北洋水师,但甲午战争击垮了北洋水师,所以洋务运动破产,认识到光是物质文明还不够,还需要学习制度文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00年的辛亥革命。而百日维新告吹,于是想模仿法国大革命,虽然推翻王朝,但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

人们开始反思,还是在人民的观念上,制度是以家为国的宗法血缘观念,这是儒家立脚点,认为儒家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于是就有了批判儒家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达了高潮。彻底批判儒家中国宗法血缘关系,提出“德先生”、“赛先生”,即科学、民主,要彻底推翻中国文化,提出要以西方文化为根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提出“和魂洋才”,中国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在当时遭到了批评,认为体用不能分开,当时有人比喻:牛有牛体,所以牛有牛的用,可以负重;马有马体,所以有马的用,跑的快。认为文化要全盘的西化。当时10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宣扬,认为现代化不等于欧化。虽然坚守中华民族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西化,甚至全盘西化了,但这个斗争并没有结束。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是否也应该趋同?出现了文化讨论热,在文化这个问题上,很多学者也认为经济一体还有时间的检验,而文化应该保持多元化,文化不应该单一,文化只有在多元下才能交流,取长补短,如果缺乏相互参透、映证,那么发展就缓慢了,所以要保持不同传统、不同文化。各地非物质的文化已在急剧消失,所以要保持多元性。

现在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全球化就是西化,认为我们要办成哈佛、牛津才是一流,曾经提出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让世界认可,恰恰要保持特色,保持独一无二,那是追随者,那是附庸。我们到外地旅游,有什么特色的产品,民居建筑,现在大家都觉得千层一面,这是大家都能体会到。

中国传统文化丢失最可怕的思维方式的丢失

80年代有部电视剧《河殇》,认为中国的文化是跟土地打交道的,这种文化是封闭的,保守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蓝色的,是开放,是不断更新的。这部电视剧的结论是放弃黄色文化,拥抱蓝色文化,不能说中国文化封闭。另一个角度,中国文化恰恰是不断更新的文化,开放的文化,中国人恰恰是最赶时髦,甚至丧失气节去赶时髦。

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胡适说,还应加一条:“时髦不能赶”,看似玩笑,但他看到了中国人的毛病。衣服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我们环顾世界,亚洲哪个国家不在传统节日穿传统服饰,欧洲也是如此,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在文化主体意识缺失最大的隐患是什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在形式上丢了很多,人家说我穿的是时装,一鼓动,大家都来穿,难的是灵魂的丢失,一个是价值观,一个是思维方式,看不到,但是它指导你,统领你。

这就是一种智慧,灵魂丢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相当困难。几年以前,到广州中医院大学,我们现在古文很少,因为读不懂,读不懂有两层,一是字义搞不懂,如“学而优则仕”,优不是优秀,是“悠”,有空闲的时候;“仕”不一定是做官,还可以做其他事。学习和做事怎么结合的问题,勤于翻工具书,前人注解都可解决。难于在理念,思想读不懂,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化了。

我们现在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不明白,此和彼是可以转换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现在是清晰的,解析的,丢失了传统的辩证法,只知道一分为二的对立分析理论。我们前人的思维不是绝对的,是辩证的思维。辩证的思维一个是用“时”,一个是用“中”来表达,一个事情是在一定的“时”,“中”是那个样子,离开“时”就不那样了。另一个是把握平衡“中”的原则,体现出的就是和谐,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要把握“时中”的观念,不是用普遍适用性的观念,认识事物,好不是绝对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坏。不能绝对化,这样思维方式的变化,西方思维的渗入,中国人很难用“时中”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难读懂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西化传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