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耕时节话粮安

2015-05-30李伟杰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种粮河南粮食

李伟杰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

2月25日,羊年春节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在广袤的田野上,泛青的麦苗绽放着新春的希望,“豫北粮仓”河南滑县小铺乡小铺村东地,村民王红岗就开始为自家种植的小麦浇灌“返青水”。连日来,河南各地农民抓住当前小麦生长的有利时机,对返青的冬小麦进行植保、浇水、施肥、化学除草等系列春管,一派春耕备耕的繁忙景象。

继续丰产面临多重挑战

“仓廪实,天下安。”对于有着“天下粮仓”美誉的河南来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不仅仅是农业大省的责任,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去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达1154.46亿斤,连续4年超过1100亿斤。夏粮总产实现“十一连增”。在这样的高起点下,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便成了河南今年的重担。

虽然河南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和环境代价。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十一连增”的背后,基础设施薄弱、“靠天收”的局面依然存在,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开始显现。尤其突出的是,与不断涌现的新型经营主体相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充分发育。

“目前,河南的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大幅上升,种粮效益仍然普遍偏低,气候条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农业防灾减灾的压力加大,各种支撑要素已经绷得很紧,持续增产增收的难度可想而知。”豫北一粮食大县某官员坦承“保粮”之艰。

农业专家介绍,作物产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基础地力(土壤本身肥力),一个是水肥管理。国外农业产量中,基础地力贡献率可达70%,而我国平均只能达到50%。我国土地瘠薄化的态势可见一斑。

地力不足,肥力来补。于是我们看到,每到春耕时节,各地农资市场的化肥都堆得一座座小山似的。过量施肥看似保住了产量,却进一步恶化了耕地质量,终究难以持续。

基层农业专家介绍,10年前,一些地方肥料、粮食投入产出比为1∶5,即投入1块钱的肥料可以增产5块钱的粮食。但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到1∶1甚至更低。这表明,农业生产不再因为化肥用量增加而线性上升,单纯依靠化肥增产的路子正越走越窄。而依靠化肥大量投入的粗放增长模式,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不唯耕地资源如此,水资源瓶颈也愈发显现。由于地下水超采,已经形成了不少地下水漏斗区,农民打井灌溉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持续“增产”“丰收”的压力,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只会更加严峻;而实施多年的农业补贴政策,其鼓励农民生产的效果又正在减弱。

另外,由于目前土地流转现象频繁,许多实际耕作土地的农民无法得到补贴,补贴成了农民基于承包地所享有的收入型福利。这又让刺激生产的政策初衷打了折扣。受逐利性驱动,一些地方工商资本流转土地投机色彩较重,有的甚至因为盲目上马形成“烂尾工程”。在整体有序的背景下,类似土地流转中的泡沫化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河南粮食虽然实现了“十一连增”,但农业生产的基础依然薄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由于连续的增产而显出更多隐忧。一些长期采用的增产举措面临考验,农业生产方式亟待实现根本转变。

新型经营主体开辟种田新模式

粮食增产因素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各种风险却相对增加,要让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亮,优势更强,该向何处寻找潜力和希望,如何筑牢中原粮仓的根基?

近年来,为了“保粮”,河南在耕地保护、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硬件方面,不遗余力地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然而,近年来,由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效益普遍偏低,农民的种粮意愿不断下降,河南每年有20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弱妇幼”成了种粮大军。河南要保证粮食安全,解决今后谁来种地问题至关重要,不能出现土地撂荒的现象。农业部门人士表示,这需要在种粮大户、合作社和专业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的培养中寻求突破,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也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实现长期稳产高产的关键。

河南各地农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些合作社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仅仅是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粗放的管理并不能实现粮食的增产,甚至由于缺乏技术监督和制约,出现了一些假种子、假化肥导致农户受损的事件。专家认为,对这些合作社需要加强管理,在技术上把关和监督。

河南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土地流转总面积339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34.8%。2011年至2013年的监测显示,流转总面积年均增长率达5%。在平稳递增的表象背后,内在的流转结构也在悄然调整。其中农户流转面积的年增长率下降,而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主体的增长率则始终保持在40%以上。

“进入‘十二五以来,河南的土地流转靠的是速度和规模‘双轮驱动。与以前自发流转、零敲碎打相比,这种速度、规模和结构的多重升级与调整,形成了全省土地流转的‘新常态。”河南省农业厅农经处副处长朱金芳说。

土地、资本及其他要素多重联合,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节本增效,最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河南省农业厅一项调查显示,整体来看,种粮大户亩均粮食生产成本比散户少278元,低22.3%,亩均收益比散户多145元,高13.8%,规模种粮生产收益明显高于散户。

朱金芳说:“散户和新主体从种粮积极性到实际效益的差距说明,在政策激励和科技助推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更多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将有利于释放农业生产潜力活力,为未来粮食进一步增产提供体制保障。”

朱金芳介绍,河南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7万家,家庭农场1.9万家,种粮大户9万多家。但在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方式持续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基于家庭分散经营而构建的传统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正遭遇“兼业农户懒得用,专业大户不够用”的尴尬境地,这种“两不靠”局面也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造成束缚和困扰,相关难题亟待破解。

朱金芳告诉记者,今后要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在他看来,合作社是组织形式,家庭农场是实体,加大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在政策、税收、技术、农机补贴、带头人的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他建议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配套基础设施,创新推广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如土地流转、托管、代收代种等,提高种粮积极性和效益。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发育,需要的是立体式服务体系,既包括生产环节的管理收割储藏,也包括后续市场营销、品牌建设、金融支持等,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给新型经营主体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让其走得更稳、更远,事关未来河南粮食生产大局。

多措并举助力粮丰仓盈

粮食增产需要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河南下大力气进行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为粮食稳定增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今年,河南围绕保粮田面积、保粮食产量、保粮农收益,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工程项目,计划投入涉农资金约114亿元,统一建设标准,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建成高标准粮田900万亩,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今年,河南夏粮生产开局良好,冬小麦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小麦苗匀苗壮。河南各级农业部门细化措施,分类指导,分类开展田间管理,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全力促进小麦苗情转化升级。与气象、水利部门沟通会商,及早准备,适时组织农民浇好返青拔节水,促进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制订防范预案,落实关键技术,加强病虫防控。

目前时值河南春耕春管的关键时节,从南至北,无土育苗、农资供应、科学施肥……合作社挑起了为春耕春管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大梁。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中数量最多、发展日益成熟的主体,各地合作社在今年春耕春管过程中,及早布局、充分准备、做好服务,争当春耕春管生产的“先锋队”和“排头兵”。

刚刚发布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意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问题。随着河南持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农田水利设施会更加“筋强骨壮”,粮食稳产增产更有保障。

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核心是藏粮于技。目前河南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在粮食增产诸多因素中,良种的贡献率已超过四成。为夯实粮食生产这一基础,《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今后,良种良法良策路径,稳产增产高产技术,将源源不断地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引领河南粮食生产不断攀登新高峰。

猜你喜欢

种粮河南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出彩河南
我的粮食梦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