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2015-05-30杨建东苏日谷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城市化

杨建东 苏日谷

摘要:文章就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展开实证分析,首先对城市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并根据研究需要提出相应假设前提,再基于上述分析建立人均产出与相关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和城市化与相关因素的影响模型,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城市化通过第三产业和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且人均知识资本没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最后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未来应当在城市化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均知识资本;人力资本

城市化被视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即城市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有关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国内学者对此也展开了许多实证分析,探讨说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大前提下,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寻找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渠道,来分析城市化通过哪些途径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从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首先就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城市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国现实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前提,再基于上述分析建立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两组研究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未来城市化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间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钱纳里早在1975年出版的《发展的型式:1950~1970》(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一书中,就已经对城市化率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虽然不同学者对于城市化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与理解,但是对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城市化率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推动城市化的不断提高。

而对于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李郇(2005)基于我国城市化具有滞后性的观点,通过构造影响经济增长对城市化进程的世界模型,来对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并得出经济因素中的第二、三产业及高等教育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只是国际水平的50%的结论。沈坤荣、蒋锐(2007)对我国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改进和设计城市化与多项经济增长因素的计量模型,借助数据分析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城市化能够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产业结构四条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二是在现阶段人力资本和结构变革是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显著影响渠道。张颖、赵民(2003)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模型和发展指标,并针对特大城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赵红军(2005)以“交易效率”为视角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展开研究,虽然重点是探讨城市化的机制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1)基于财政视角探讨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通过引入“土地财政”的变量,得出土地财政和公共支出扩张对于城市化具有直接加速效应的结论,并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财政体制及筹资用资模式以保证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朱传耿、孙姗姗、李志江(2008)对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人口城市化与经济结构要素相关性不显著的结论。李金昌、程开明(2006)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且经济增长对城市化具有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不大。赵显洲(2006)以1978~2005年的时间序列为样本,运用回归模型对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间存在长期和短期的相互作用。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依据

自经济学学科形成以来,学者对于经济增长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就从来不曾中断过,通过寻求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来促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经济发展视角展开研究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要素分析;二是经济增长构成分析。前者有经典的内生、外生经济增长模型,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为人力资本、货币资本、技术以及制度等,而后者则从社会主体统计分析视角将经济构成划分为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购买,通过社会不同部门主体来进行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通过因素或整体分解的方法来分析与解释经济增长。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工业革命之后得到迅速发展。而在现今国际、国内发展大环境下,城市化又被赋予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引擎,希望通过城市化来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维,是因为城市化所带来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城市化还通过形成产业集群、知识外溢等规模和范围经济等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注意到知识外溢性所导致的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聚集,以及空间聚集对于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前者是经济增长如何影响城市化方式的问题,而后者是城市化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

由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在数据分析时,也会发现两者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但是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的作用,而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和影响渠道来实现的。因而直接通过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或者作用函数,并不能为如何更好地通过城市化来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若直接以城市化率和经济增长为变量进行计量模型探讨,只能得出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变化趋势,但是却不能说明两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因而有必要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作用渠道进行说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中间变量,再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说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是如何实现的,从而对未来城市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借助城市化来实现经济增长提供参考。

(二)研究前提与假设

第一,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根据已有研究文献的实证分析结果,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数据上的正向互促作用,因研究过程科学、严谨合理,且符合理论预期,因而以此为假设前提进行模型构建和数据收集分析。

第二,不考虑经济增长对于城市化的反向促进作用。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已有研究文献实证分析结果来看,经济增长对于城市化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因而以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且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处于一个主动建设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阶段,因而探讨城市化中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选择知识资本、产业结构作为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作用的渠道变量。通过理论分析,可以知道首先城市化有利于人力资本和知识(技术)的积累,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其次城市化能将边际产出较低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而促进非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即城市化通过首先作用于要素积累和产业结构变革,然后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三、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分析经济增长的经典模型,Griliches后来扩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知识资本存量作为一个单独的生产要素加入模型中,其中知识资本存量用R&D衡量。本文将借助生产函数形式,以人均产出(即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力资本、人均知识存量、产业结构作为解释变量,构造经济增长模型,即

lnyi=β0+β1lnhi+β2lnki+β3lnpi+β4lnsi+ui(1)

其中h表示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k表示人均知识资本(单位元),p表示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s表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β0 表示常数项,ui表示随机扰动项。β1到β4表示lnh、lnk、lnp和lns的变化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度。

为了考虑城市化如何通过上述解释变量作用于经济增长,因而建立城市化与上述各因素的计量模型,即

lnki=α0+α1URBi+εi(2)

lnhi=γ0+γ1URBi+εi(3)

lnpi=δ0+δ1URBi+εi(4)

lnsi=θ0+θ1URBi+εi(5)

lnui=c0+c1URBi+εi(6)

其中,URB表示历年的城市化水平,文中以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率,模型(6)中Ui为产出模型中的残差项,通过设置此模型来分析城市化是否还通过其他未纳入考虑的因素来对人均产出产生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文中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于1990~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有些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构成进行了整理。有些研究文献中为了衡量知识因素或人力资本对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与作用,采用高等教育人数比作为衡量指标,但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和高等教育学生人口城镇化导致这一指标不具有科学性,因而本文采用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作为衡量标准。

人均知识资本较难衡量,前人研究文献中将R&D作为度量资本存量的大小,因而本文也参考这一方法。本文所需要的人均资本存量可以用R&D除以城镇就业人数来获得,之所以将资本存量除以城镇就业人数,因为城镇化中的知识积累和扩散作用主要是在城市产生的。对于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城市化能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从而作用于产业结构,且改善第二、三产业结构这一理论,本文为衡量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引入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与GDP之比。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一)计量结果

本文利用1990~2012年的全国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来对产出模型中的各变量系数进行估计,EVIEWS计算结果如表1。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整个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变量自相关也可以接受。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除了人均知识资本k这一变量不显著外,其他各引入变量都显著,其中第二产业结构P对于经济增长(人均产出)具有最大影响。

方程(2)到方程(6)的回归结果中,人均知识资本与城市化率之间拟合程度较好,且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常数项和城市化率都显著;人力资本与城市化率之间的拟合程度、变量的显著性水平等都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存在自相关;第二产业产值与GDP比重和城市化率之间的回归结果中,无论是拟合程度、变量的显著性(0.05显著性水平下),还是自相关程度都不满足;第三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回归结果中,除了自相关不满足条件外,其他拟合程度和显著性水平都是较好的;产出模型的残差项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回归结果中,拟合程度和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都不符合条件。对于存在自相关的回归方程,研究中对数据进行了一阶和二阶差分,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以求在满足拟合程度和显著水平条件下,改善自相关程度,但是广义差分后,虽然自相关得到了改善,但是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水平都不符合条件。在方程(2)到方程(6)的第一次回归结果中,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关,但是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二)回归结果分析

从产出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所设定的影响变量中,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人均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第二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这也是符合我国经济增长实际和理论预期的。下面就各变量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第一,经济增长与第二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与第二产业结构计量结果分析与说明。从计量结果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确实有显著影响,在本文数据分析中突出表现为第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联系的。因为我国在过去时间的经济增长基本都是由第二产业拉动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许多新城市都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或者原有旧城依靠第二产业不断扩大。同时,这也与模型设定时所依据的产业结构理论相符。而在城市化率与第二产业结构的计量结果中,城市化对于第二产业结构并没有显著影响。由此说明城市化通过第二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城市化率与人力资本计量结果分析与说明。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且仅次于第二产业结构。而城市化率对于人力资本的作用也是显著的,虽然作用系数不是很大。由此可以说明城市化率确实通过影响人力资本,从而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这与城市化所带来的知识集聚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是相符的。

第三,经济增长与人均知识资本、城市化率与人均知识资本计量结果分析与说明。人均知识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显著的,而城市化对于人均知识资本的影响却是显著的。这一方面说明城市化确实对于人均知识资本的提高具有影响,另一方面却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悖,因为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均知识资本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来考虑,这又是符合实际的,因为我国的知识研发很多都处于理论阶段,或者由成果向大众普及会存在较大的生产成本,因而实际转化率不高,从而导致其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是很明显。

第四,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结构计量结果分析与说明。第三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且城市化对于第三产业结构也具有显著影响,这是符合结构主义理论预期的。而第三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偏小,这是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相符合的。由此可见,城市化能通过对第三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第五,城市化率与产出模型残差项的计量结果。通过两者的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化对于产出模型的残差没有显著影响,即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没有其他显著而未考虑的渠道或变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计量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城市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渠道主要通过第三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两个渠道,但作用系数不是很大;再次,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渠道,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一国具体国情有关;最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通过人均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建议

根据上述有关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及两者间作用渠道的分析,对我国未来城市化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构主义理论对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是相符的,但主要是通过第三产业来实现的,因而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应当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将第二产业移出城市,着力发展以服务为基础的第三产业也是符合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发展方针的。

第二,积极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实践。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提供人均知识资本,而人均知识资本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从上述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中可以发现,人均知识资本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影响,其原因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足,因而在未来的科研成果中,除了积极发展前沿科技之外,还应当侧重生产实践的新成果研发,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 (11).

[2]赵红军.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个城市化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5.

[3]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城市规划汇刊,2003(04).

[4]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4.

[5]赵显洲.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 (09).

[6]李郇.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2005(03).

[7]沈坤荣,蒋锐.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计研究,2007 (06).

[8]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 (09).

[9]Black D,J V Henderson.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02).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城市化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