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组学习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5-05-30盛寅敏
盛寅敏
[摘要]体育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经教学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此,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出发,就小组学习模式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和认识。
[关键词]初中体育小组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53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符合体育教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小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以下是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几点认识和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分组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分组是小组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分组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分组方式,提高分组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平时表现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互帮互助,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将每名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集体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大家的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但如果要保证分组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教师必须十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做出合理的分配方案进行科学的分组,确保合作学习高效有序的开展,提高体育学习的有效性。另外,为了进一步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我们还可以采用闯关晋级法进行小组的分配。闯关晋级就是设置不同难度的过关标准,分别对应关卡的难度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只有通过其中一个关卡才能进入下一个关卡对应的学习小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进入下一个关卡,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互帮互助,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种方式同样要求教师十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熟悉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发挥小组学习优势,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不利于兴趣的保持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合作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我们要积极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目标的研究确定、方案的设计研究以及解决方案实施等自主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推铅球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准备学练器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练习方法,进行合作学练,然后让小组选择学生代表进行演示,最后进行总结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使课堂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浓郁学习氛围,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将实心球投入铁筐的比赛”、“双脚夹实心球跳的比赛”等,让学生一边享受游戏乐趣一边获得专项素质的提高,保护学生参与体育学练的热情和动力。另外,我们要确保合作学习的平等和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后由小组一起讨论交流,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首先,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做到搭配合理,让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合作氛围,学练同一项目时要使组内和组外形成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取其长补其短,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差距,在讨论及评价中进步和发展。初中生求胜心理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要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要采用自我评价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做到共同进步,一起发展。例如,在学习篮球时,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将个人的表现纳入团队成绩当中,这样一来,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最大水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久而久之,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就开始在学生心中滋生,将个体努力和小组成果集合于一体,突出了互助合作的优势。互相评价是学生认识自我、获得同学认可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成就感的增强和自信心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练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而言之,小组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邱松林.初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1(9).
[2]覃俊平,谭涛.体育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5(6).
[3]叶万青.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探析[J].新课程(教研),2011(5) .
[4]王志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甘肃教育,2011(21).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