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跨学科创新研究

2015-05-30汪四红

学理论·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创新研究跨学科教学模式

汪四红

摘 要: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低关系到我国未来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政治素养水平,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可现有的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太过陈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实效不佳。所以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跨学科创新研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模式;跨学科;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08-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发生激烈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今天中国多元化的思潮。艺术类高职院校是专门化、系统化培养未来艺术工作者的中流砥柱,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反映我国在艺术意识形态领域防御能力的强弱,如果把握不好这些未来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就会给我国未来的艺术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跨学科创新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我们看到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是成功的,国内外学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看到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非常少,截至2011年不到20篇,现有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同时我们还看到现有的艺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大多是千篇一律、笼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缺乏针对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甚微。这些年来,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12在广州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发言中强调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跨越学科间和学科内的知识鸿沟,实现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的兴起[1]。

创新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一切资源,实现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克服由于分科知识的单一化教育所带来的多种弊端;有利于满足社会在艺术人才选择上强调专业基础知识、业务技能、人文素养与社会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等,这都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跨学科创新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为了全面推进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艺术类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设置跨学科综合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现在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应该符合大学生培养目标和现实社会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上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重组,打破学科间、专业间的壁垒,设置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课跨学科课程。设置跨学科的综合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养跨学科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获取知识,经过内化,形成个性化的知识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可就艺术的创作背景、艺术的创作者,艺术中的人物,某个艺术的典型特征或形式等等作为原出发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穿插其中,设置相应的研究课程,对这些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尽可能多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一整套理论和多类型的可研究项目,这需要跨越文学、历史、政治、艺术、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综合,使思想政治课程精彩纷呈,使学生在参与研究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效教育的目的。

大量的调查结果证明许多艺术类院校对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学生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分科教材,教师由于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大、压力重等客观原因,再加上自身对跨学科研究不以为然和跨学科研究能力欠缺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都没有真正地担负起编写跨学科课程教材的使命。要跨学科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课程的教材编写势在必行。

(二)成立和组建跨学科思想政治教学和研究的学术团体

国内的艺术类高职院校跨学科研究才刚刚起步,本着务实的做法,可从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团体做起。这些团体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到这个学术团体中来,为培养跨学科艺术人才提供智力保障,让他们从自己专业的角度阐释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研究,提供实践中有效的教育教学办法,从而实现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复合性艺术人才的目标。在学术团体中积极吸纳大学生中优秀的艺术人才加入,以他们作为同龄人的角度阐释跨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通过他们的切身经历来检验哪些教育手段是行之有效的。

国外高校通过成立跨学科研究学术组织实现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如以理工科教育为主的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为应对跨学人人才培养的世界潮流和必然趋势,成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研究组、跨学科研究所等学术组织[2],它通过这些组织实现了对跨学科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提供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的平台

跨学科学术交流是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跨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应向教师提供校内外同行专家和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如可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研讨班、讲座和跨学科学术论坛来加强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氛围和学术交流。可让学院的学报作为跨学科进行学术交流的主阵地,鼓励校内外教师积极投稿,对有创新思想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学术论文,择优发表,通过这个平台,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思想得以碰撞,这为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提供了思想自由交流的氛围,研究成果也成为指导决策者、管理者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另外,可以指导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组建适合高职学生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他们艺术的再现,学生间更赤诚的思想交流,艺术作品的展现,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动力,另一方面又可以适时地观察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地发现问题,准确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这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老师的及时教育相结合,往往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师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对跨学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提供机会“补课”

跨学科研究需要老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对这些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由于国内跨学科在艺术类院校研究起步晚,这使得现有的教师不管在知识储备还是跨学科科研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严重的限制了跨学科研究的整体水平,影响了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学生的进程,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这些教师走出校门,到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突出成绩的、有着独特经验的学校去观摩学习,并把看到的经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提高教师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看到跨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教师在自己专业领域外的其他理论知识也可能极度欠缺,这同样需要学校有意识的对这部分教师创造机会或给予政策让他们能及时地得到跨学科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地扩充他们的跨学科研究所需要的知识储备,这也是提高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跨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的重要条件。

(五)对跨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教师通过课题、计划等进行资助

跨学科研究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跨学科研究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资金的短缺使得这些高校的跨学科研究停留在文件或理论阶段,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尤其明显。课题资助是对跨学科研究提供资助的重要方式。尽管现在许多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领导阶层从国家的教育政策上领悟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并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观念、价值取向和整体的把握,学校很难集中多学科的优势去申请重大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即使申请到了的课题也是中小型课题,对超出自身学科范围的项目,则没有能力去接。艺术类高职院校领导给予跨学科研究者资金保证和制度支持,这将会起到重要的“方向标”作用,说明学院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重视度。

对于课题资助,国内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SRC)在其奖学金和資助计划网页上就刊登了相关的说明,告知年轻的研究者,特别是那些研究工作和理念将对社会和学术产生长期影响的初级研究者,有希望从理事会得到经费的支持[3]。

(六)对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和成果及时恰当的给予评估

评估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衡量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的质量问题,这需要注意以下4个问题:(1)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要求需要具备互补和整合的学科视角,是多学科参与者都感兴趣的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创新性、可控性和重要性的。(2)社会条件:在评估跨学科教育研究计划时,有效的合作研究所需的物质和政策条件值得密切关注。(3)标准:高质量跨学科研究需要与多个学科共同体对话,如果不被学科的同行承认,很难确定它是好的研究。(4)综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各类专业教育成功的综合可以提高跨学科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给出综合的解释,揭示其在跨学科教学中具有创造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在评估中选择能够胜任的评估小组成员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成员须覆盖面广,跨越多个专业,包含多个学科的视角,可以适应评估工作的特殊性。其次,合适的管理者。当一项研究工作找不到明确的学术共同体时,可以请求从事此项工作的跨学科研究的管理者提出意见。第三,跨学科的“翻译者”,他们应对该项跨学科活动所包括的大多数学科有所了解。最后,评估小组敢于对平庸和停滞提出批评,有能力判断哪类研究工作在理念上具有创新性,能够培育探索新的领域,并反过来推进研究的发展[4]。

三、结语

总之,我国现阶段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分块教学模式,忽视了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世界发达的国家都重视跨学科研究,艺术类高职院校应紧跟世界的潮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建立适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跨学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亲和度、拓展能力等素质的艺术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卫红.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发言[R].2012.

[2]张炜.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一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R].2011.

[4]刘元芳.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4).

猜你喜欢

创新研究跨学科教学模式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