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格和扭曲的社会
2015-05-30邢垣
邢垣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呐喊》小说集中又一篇彰显先生战斗檄文态度的文章,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架构于辛亥革命的氛围下的民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因而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而阿Q,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中所生发的特定的扭曲的人格。
阿Q的精神胜利法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欺软怕硬、恃强凌弱。阿Q是亦如鲁迅先生笔下杨二嫂一般的人物,遇到笨嘴拙舌的他就骂,遇到力气胆识小的他就打。但是他在遇到像王胡这样的龌龊无赖时,他却只能歪着头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而对相对弱小的小D,则摩拳擦掌摆出挑战的态度,对丝毫没有反抗能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甚至戏弄轻薄。
其次是心生恼恨却不敢反抗。阿Q从来没有人格的勃发,只会隐忍压抑,因此发展到变态似的从自残中找到情绪输出。他受了制,不敢反抗于強大,但受欺压而产生的恼恨情绪却依然存在,并无处排遣,所以才会有了他自己打自己以及受到欺侮之后再欺负小尼姑事情的出现,而像他这样的扭曲态度,不过是恃强凌弱的一种发泄罢了。
再次是自欺欺人,陷入自己承建的小天地中。也是因为不知外界强大与否,阿Q不敢向外界报复,只能对现实挨打受气后的情境自我逃避,而这逃避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自欺欺人,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
最后就是忘却,选择性忘却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过往。如果不忘却,就无法用虚构出的强大自己欺骗自己了,只有借着自欺快速忘却心生恼恨的原因,心境才能从被欺侮的状态中走出来。
贯穿阿Q精神胜利法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
而这样的人竟然也要以民众的态度投身革命,基本体现了农民革命的无知。鲁迅先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必然失败的根源。
阿Q是鲁迅先生在文学作品中挖掘客观社会生活的小切口角色。他是一个身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民个体。当时的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使得一向以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国自称的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使得统治者和麻木民众无法正视和接受这样血淋淋的事实,于是想方设法地制造出一种可耻但能够从心底挽回颜面的法则,即:精神胜利法。不肯承认失败,只求感觉不到痛苦,被小国所欺侮就相当于阿Q告诉自己是“被儿子打了”,麻木而自欺欺人地局限于可怜的尊严。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