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统一
2015-05-30董腾激
董腾激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特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独立地处于“并重”的地位,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基于此,我们认为,对于作为语文课程一部分的文言文来说,也需要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文”与“言”的协调。
一、文言文及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圣贤最伟大的发明,以其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结晶,是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学好文言文,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高考试卷中,有关文言文的题目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学生在这部分的得分并不理想。这就导致学生的整体语文成绩不高,影响了学生的总体成绩。观察学生的高考作文可发现,无论什么论点的文章,大多数学生都会写到一些古代的仁人志士,比如李白、杜甫、屈原、司马迁。这些人物都是文言作品中重要的人物,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可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好文言文任重而道远。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原因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八字指导方针指导下,以及文言文考试主要考词义和翻译的情况下,大多数文言文教学都是这样进行:老师一字一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一句地记下,等整篇文章翻译完成,再当成现代文教,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等全部讲完,学生再课下去背。这样教学任务似乎完成了,却忽视了文言文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一方面仅仅把课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知识的材料,支离破碎地逐句解释翻译,没有认真品味古文特有的魅力;另一方面忽视了古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把经典文章当成了普通的现代文章,太过强调和追求文字层面的内容。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古书具有文化价值,让学生读写古书,了解“固有文化”,实在不是没有道理。”叶圣陶先生主张让学生学习古文时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破坏了古文中的文化价值。
高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翻译字、词、句、段的基础上,而是要让学生多了解文章中的文化底蕴,做到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统一。
三、“文”“言”统一的途径
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文”与“言”结合起来,展现古文的文化价值呢?我們认为应从以下四点进行尝试:
1.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
《辞海》对“古典”这一概念的界定是:(1)古代的典章法式;(2)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的或代表性的文章。根据这一定义可知,现今流传下来的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曲、文、赋、小说等古代经典的文章都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典”之内。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历经了时代淘洗,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民族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情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具有博大的仁者胸怀的民族精神,是具有沉静的思想的民族精神,还是以坚韧的意志力进行永不停息地探索的民族精神。学习文言文可以使中学生具备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深邃的思想、豁达的情怀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从而能对丰富的情感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同时获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能力。如果单单注重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是不会产生上述效果的。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而不是单纯解释字面意思,应做到“文”与“言”的统一。
(1)通过阅读与背诵增强语感
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既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复杂认知过程,又是对文字信息内化吸收并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转化为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形成语言能力的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文言文中重要的篇目熟记于心,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句式的变化,还能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使其逐渐领悟到文言文中蕴含的古典情怀,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学习文言文,从文言文中积累美、发现美。要引导学生发现美,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眼光,如在教《湖心亭看雪》时,“湖上影子,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痕”“点”“芥”“粒”平中见妙,展现出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卷。又如苏轼《记承天夜游寺》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都体现了美的艺术,学生从中可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情趣。
(2)积累名言警句,成语典故
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劝学》),“钩心斗角”(《阿房宫赋》),“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古典情怀的内涵都蕴藏在古代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当中,积累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古典情怀,丰富知识,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很好地将“文”与“言”融合在一起。
2.将乐学进行到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文言文之所以出现这种“文”“言”分离的现状,除了教师忽视了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性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能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而是抱有应付的心理,自然不会学到应该掌握的东西。
(1)精心设计导入
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境之中。可用“轶闻趣事”导入法,在古文教学中用故事引入,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在讲《鸿门宴》时,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讲《离骚》时,可以由端午节的传说入手。可用“温故知新”导入法,就是利用学生由已经学过的同一个作者、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的相关作品带来的心理上的亲切感轻松导入新课,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例如,由《过秦论》中秦亡的原因引出《阿房宫赋》的学习,由同是表的《出师表》导入《陈情表》等。也可以用真情告白导入法,古文中有许多情感真挚的篇目,教师若能创设情境,“真情告白”,就会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之自觉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比如《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深情,可以由对亲情孝心的歌颂导入;学习《离骚》时,可以首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项脊轩志》时,可以由学生的宿舍文化展开……
(2)科学地运用教具
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适时播放我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吟诵,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进入这种优美典雅的意境中,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了。
(3)提供必要的“工具”
通过介绍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创作时的背景,提供必要的能帮助学生扫除生字难词及翻译障碍的参考资料来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阻力,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文言文的学习。
将乐学进行到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享受文言文的形式美、情意美、韵律美,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美,在美的探索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乐趣。文言文教学既要抓住文言的“言”,又要扣住文言的“文”,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品味文言文的美,感受文言文学习之乐。
3.梳理文言知识,夯实基础
学习文言文时最大的障碍就是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如果对词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出现偏离。而在文言文中一个词语往往有多种意思,出现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汇意思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更加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之兴趣不高。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更迅速地理解文言文,一个比较“笨”的方法就是,教师可以把教材中出现的、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所在的语句挑选出来,选择一些比较简短且具有代表性的语句作为例句,让学生理解、背诵、记忆。例如在文言文中,“爱”这个词具有三层含义:喜爱、爱护;吝啬;怜惜、同情,在高中教材中分别体现在:《阿房宫赋》中“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进行系统性的词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文言文语感。当然,系统地总结词汇的任务也可以使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容易掌握。除了词汇在文言文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外,还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各种需要掌握的知识,也需要学生花费大力气积累、记忆、掌握。
學习文言文的基础就是先把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掌握纯熟了,再在上面建高楼大厦,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最基本的要求。文言文教学中,掌握好“言”才能体味“文”,才能做到“文”与“言”的统一。
4.让文言文走进生活
(1)了解课外文言文
仅仅学习课本上的文言文篇目是不够的,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密切,学生对其不了解,就难以达到学好的层面。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教材中的名篇,还应学习本地方人物的篇目。例如对曲阜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孔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接触课外的有关孔子的篇目,学习《论语》里为人处世的道理。
(2)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文言文教学活动
如把文言文教学与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班级古诗文朗诵会、经典名篇朗诵欣赏会,根据文言文戏剧或改写的文言文课本剧进行戏剧表演。这些活动不仅使文言文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运用文言文资源布置教室
设立教室“文言角”,陈列与文言文有关的书籍杂志,供学生自由翻阅;搭建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交流平台,用于交流学生的文言文读后感、文言文佳作推荐和文言文仿写佳作。除了设立“文言角”以外,还可以用有关文言文名句的书法作品来布置教室。让学生沐浴在这种文言文的环境中,日积月累,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文言文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对于文言文不再那么疏离、恐惧,而是感觉更加自然亲近,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达到“文”与“言”的统一。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中的灿烂篇章,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学习文言文,不仅要重视词语的意思,还要重视感受文章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因素。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既要看到“言”的重要性,又不可忽视“文”的价值,只有做到“文”与“言”的统一,才能把文言文的重要价值发挥到极致。否则,只会使学生讨厌文言文而远离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