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双城记》中的“善与恶”
2015-05-30伍笑颜
摘要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代表作,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当时英法社会的现状,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马耐特医生和德伐日夫人的人生经历、心理变化历程的描述和展现,揭露“善与恶”的本质内涵。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马耐特医生和德伐日夫人的描写,从基督教教义的角度分析马耐特医生一家人的悲剧根源,以及马耐特医生在挽救他的仇人后裔时的心理活動。然后,对德伐日夫妇从“善”到“恶”这一心理过程的描写加以分析,来阐述《双城记》中的“善”与“恶”。
关键词:《双城记》 善与恶
《双城记》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期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作品曾被誉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本书包含了明确的人道主义色彩,狄更斯以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小说的创作背景,以法国大革命来影射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狄更斯的目的是用来告诫统治者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对人民群众要实施仁惠的政策。《双城记》中展现的“善与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解读。
一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倡导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狄更斯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既同情遭受苦难的劳动人民,反动武装革命,又对于劳苦大众专政下的贵族阶级表示同情,倡导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化解仇恨、缓解阶级矛盾。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双城记》,其主导思想即为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是狄更斯希望英国统治者能从法国大革命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也是他提出的改变英国统治者思想观念的重要方法。人道主义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人类之爱”,狄更斯希望通过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反对战争,改良社会现状。这体现出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同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思想也具有局限性和幻想性。
二 从《双城记》人物形象看“善与恶”
《双城记》作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就能直观地表达出作者的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在《双城记》中,一批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出现自狄更斯笔下,爱与憎、善与恶都通过这些人物来表现和传递。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主要人物形象,从他们身上来解读《双城记》中的“善与恶”。
第一类人物形象是以埃弗瑞蒙德贵族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是反对贵族的典型代表,狄更斯对他们进行了深深的痛斥。他们利用贵族特权、作恶多端,残酷迂腐,凶狠跋扈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愤慨,这与狄更斯期望中的善良、仁爱、宽容与忍耐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双方矛盾的冲撞和激化中,一层一层地剖析当时英国与法国的社会现状,善良与邪恶的强烈对照,也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和思想主题。
第二类人物形象是以德伐日夫妇为代表的革命群众。在小说中,狄更斯对德伐日夫人遭遇的描写,塑造了她扭曲的内心和有严重缺陷的内心思想。狄更斯对她的惨境深表同情,同时也赞扬德伐日夫人的机智与谋略,以及她超强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德伐日夫人的丈夫经营着小酒馆的同时也参与革命活动,后来随着仇怨的加深和现实状况的残忍,德伐日夫人完全变成了一个丧心病狂的杀人魔,她冷漠、残酷、凶狠、狭隘,她从“善”到“恶”的历程展现了她一生的生活,最后还是以死亡完结了她的一生,这表明狄更斯对她的否定态度,说明善良的力量还是比仇恨的力量更强大。
第三类人是作者勾画的理想人物,他们运用人道主义精神解决问题,处理社会矛盾,他们用善良和爱的力量战胜邪恶与仇恨。这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榜样,他期许当时的统治者和人民群众都能够做到以人道主义和善良的力量来互相感化和交流。马耐特医生是善良与宽容的象征,他伸张正义、崇尚正直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马耐特医生为别人治病,挽救他人性命,在被关进监狱的时候,还对身边的人一视同仁,表达关怀和关切之情。后来为了挽救无辜生命,马耐特医生救了仇人后裔的性命,马耐特医生身上表现出忍耐、宽容和勇气。他的女儿也是善良天使的化身,对马耐特医生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聪明天真、仁爱朴实、温柔贤良,与社会大背景下的人类形成强烈冲击和对比,表达出作者所抒发的温暖而强大的善良的力量。埃弗瑞蒙德侯爵的侄子查理斯·代尔那是贵族中的理想人物,他出生于罪恶累累的家族,但并未与他们同流合污,他憎恨并谴责自己贵族家庭的罪行,并以主动放弃爵位、财产的举动,展示了自己不愿为自己的享乐而伤害他人的决心,作品中,狄更斯始终以歌颂的笔调刻画代尔那的形象,他寄予着狄更斯对贵族的期许,狄更斯希望贵族阶级人群可以如代尔那一样善良、自省,不滥用自己的特权,从而才有可能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除了以上几个人物外,狄更斯还塑造了一个性格矛盾,但最终为了他人勇于奉献的人物卡尔登,他才华横溢,有着美好纯真的情感,但看重金钱与成功;本质善良,但玩世不恭;了解自身的缺点,却无力改变。卡尔登是《双城记》中最为丰满的人物形象,也是将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推向顶峰的代表人物,为了自己所爱人的幸福,选择代替他人上断头台,奉献了自身,无条件地实践了“我愿意为你和你所爱的人而做出一切牺牲”的诺言。作品中,卡尔登从容就义时,作者反复引用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话,强调卡尔登的仁爱和利他精神永存人间。
三 马耐特医生的“善”与德伐日夫人的“恶”
1 马耐特医生的善良和宽容
革命是这部小说作品的主线,在《双城记》中,狄更斯描绘了英法两国社会充满的贫穷、不公平的现象,当时英法两国的社会现状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法国以爆发大革命为结局,狄更斯害怕英国也会走上暴力革命的道路,因此他借助基督教教义的力量宣扬人道主义精神,传播善良与仁爱,来教育和感化英国统治者及人民百姓。狄更斯希望人们都用一种宽容和宽恕的心态来化解所有矛盾和仇恨,不再有战争和暴力。在《双城记》作品中,马耐特医生的“善”与德伐日夫妇的“恶”形成鲜明对比,阐述了狄更斯作为一名基督教徒的心理活动以及他渴望感化统治者和人民,渴望社会变成和平、友爱、公平的景象。
对马耐特医生的描写,是整部小说作品的核心内容。马耐特是一位被迫去给埃弗瑞蒙德贵族病人看病的医生,因为不让他讲实话,就把他关进了巴士底狱,一关就是十八年,在监狱的十八年中,他将心中的仇恨都写了出来。从巴士底狱被解救出来之后他一直精神恍惚,后来在他女儿露西的照顾下好不容易恢复了。紧接着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他的女婿达奈是埃弗瑞蒙德家族的后裔,后來达奈被捕,马耐特医生为了救他又返回了仇敌的家族,拯救了达奈的生命,这无疑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胸怀,但是狄更斯笔下的马耐特医生做到了。狄更斯从基督教教义角度出发,表达一种救赎的感情,这其中都包含了他的仁爱思想,用善良来感化心灵,化解仇恨。
2 德伐日夫人从“善”到“恶”的心理变化历程
在《双城记》中,德伐日夫人是仇恨和邪恶的化身。她想要走上善良的道路,但是到最后还是误入了仇恶的歧途。从“善”到“恶”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折射出狄更斯对基督教信仰中探寻理性知识的过程。
德伐日夫人是埃弗瑞蒙德贵族家马耐特医生所看病人的妹妹,她的父亲、哥哥、姐姐和姐夫都被埃弗瑞蒙德贵族的兄弟迫害死了,仇恨在她心中滋生并不断增长,她忘不掉自己亲人的惨死,但她对待穷人的时候仍然保持一颗善良友爱的心灵,她为马耐特医生被关在巴士底狱十八年而感到愤怒,也深表同情;她也曾因为小男孩被贵族马车压死而感到万分难过。人之初,性本善,但德伐日夫人的遭遇让她心中另一面也充斥着仇恨。
当侯爵的马车从孩子身上压过去的时候,他只是担心他的马蹄是否受伤而完全不管不顾孩子的生命安危,随后侯爵扔下一个金币作为对孩子死去的补偿,这一系列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德伐日夫人心中长期积累的仇怨,她将金币狠狠地扔回去,并说出诅咒侯爵的话。从那一刻,德伐日夫人彻底变成了仇恨的象征。德伐日夫人后来一直做编织的手工活,然后在织物上打上仇人的记号,编织物成为她记录罪人和仇人的册子。她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也开始发生变化,她曾说过拔鸟儿身上的毛就要拣最漂亮的拔,撕玩具娃娃的布就一定要撕最华丽的,这些话语中透露着她的仇恨情绪,她每编织一个死结,就像杀死一个敌人那么痛快,来获得内心的慰藉。后来德伐日夫人的报复越来越疯狂,她将所有与法国贵族有关系的人统统当成是罪人、仇人,不分清白与无辜,将很多人都白白送上了断头台。德伐日夫人也曾善良过,但残酷的现实和遭遇,终将诋毁了她心中善良的火焰,她还是选择了用仇恨来解决仇恨。
德伐日夫人将法国贵族看成是仇人的做法,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她这么做也代表了法国广大民众的意志,但当她把马耐特医生和他的家族成员也当成仇人时,就表明德伐日夫人已经在仇恨的疯狂报复中失去了理智,已经变得不分是非。达奈他虽然是埃弗瑞蒙德的后裔,被投放到牢中,但他始终没有做过坏事,当露西向德伐日夫人求情,请她放过达奈时,德伐日夫人完全无视她的恳求,冷漠、高傲,还派人监视露西,准备将露西和她的女儿残害。德伐日夫人身边的人都对她怀着一种畏惧之感,她连自己的丈夫也不相信。她的生命里只剩下仇恨和没有止境的疯狂报复,她已经完全失去理性,完全感受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善良与爱的存在。报复之后,只剩下自己冷冰冰的内心和躯壳。心怀仇恨的人,是可怜之人。
埃弗瑞蒙德贵族的兄弟杀害了德伐日夫人的亲人,这是她从小就仇视的行为,后来她从被迫害者的废墟中站了起来,用同样的残酷方式进行报复和对更多的人进行迫害,她制造冤狱,杀害无辜,使革命中的法国社会更加血腥和残酷。是时代造就了她的作为?她不得不从“善”的疆土跨到“恶”的领域,越陷越深,无法自拔,邪恶的力量远比想象中的更可怕。
四 结语
在参悟《双城记》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马耐特医生的宽容和忍让就代表了英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制度,而德伐日夫人从“善”转向“恶”的过程则代表了法国的社会政体制度。虽然当时在英国,社会现状十分动荡,没有秩序没有安宁可言,但英国至少没有像法国一样一直走下坡路,走向堕落的境地,最终爆发革命,这样就减少了战争和革命对百姓的残害,减少了无辜民众的死亡,这在当时的社会境况下,算是狄更斯期许之中的结果了。而对于德伐日夫人,小说中她与普洛斯小姐的搏斗中,最后描写道德伐日夫人的灵魂飘走了,以爱的力量还是能战胜邪恶作为结局。这是狄更斯的一种向往之情,也是他小说作品中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善与恶”阐述的升华。
注:本文系广东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课题项目“高职大学英语文化输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DXLHYB024。
参考文献:
[1] 刘晶晶:《复仇与宽恕——看〈双城记〉有感》,《科学时代》,2012年第3期。
[2] 田源:《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6期。
[3] 蒋承勇:《〈双城记〉:“美德”与“恐怖”演绎的人性之善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4] 刘妍、胡珊珊、张颖:《论小说〈双城记〉中折射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年第12期。
[5] 阮凌:《浅析由〈双城记〉人物形象折射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6] 何畏:《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伍笑颜,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