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英国女性价值观变化
2015-05-30鲍丹李潇
鲍丹 李潇
摘要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我们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窗。著名作家特罗洛普笔下的女性角色被刻画得格外传神而又富有个性,从她们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内心的痛苦挣扎可以窥见当时英国社会女性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她们不再如同传统女性那样保守、封闭,而是表现出对于自由、爱情的强烈追求以及金钱财富、政治权力的疯狂追逐。特罗洛普也以其理性的目光对当时女性价值观变迁中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地鞭挞。
关键词:安东尼·特罗洛普 女性角色 社会转型 价值观
一 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背景
安东尼·特罗洛普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被史学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段。中期的英国经历了“饥饿”问题,这一社会根本问题又导致了整个英国国内政治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运动。工业家、制造业者和零售商抓准时机取代了旧式地主阶级而成为国家新的“主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英国的社会性质也由以土地垄断为特征、国家控制为基础的农业国家转变成了以个人主义为前提、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工业国家。所以,不少史学家认为英国19世纪中期是一个转型时期。
根据资料显示,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是第一个成功的工业化国家,它的经济因为铁路的修建而得以发展,当时的大型工厂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英国人阶级意识的传播推广。维多利亚在当时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的展示舞台上都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种情况是由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原因交织缠绕而成的。除此之外,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消费价值观有了变化,社会的价值观趋向于消费主义,消费价值观已经成为人们心理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的新伦理观。世人被橱窗里的光彩吸引,消费欲望控制着民众的全部生活。疯长着的物质欲望和物质化精神追求推动了社会的惊人消费,这种消费“盛宴”体现了人的精神的异化。
在这样一个傳统价值观念沦丧的时代,一个人的被认可被接纳已经由德行的标准变成了金钱、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的综合评定。而金钱、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利三者又是彼此交融在一起,互为因果的。人们的眼界被物质追求屏蔽,此时的人们把金钱的满足当成了幸福的全部内容,精神的追求彻底被物质的满足打败。而依附于商业生产的价值观、消费观更是对社会成员产生巨大的影响,成功的词语内涵在此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对女性的影响,女性已经被物化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可以被交易的产品。
二 特罗洛普作品中英国转型社会女性角色的价值观的演变
1 英国转型社会女性财富价值观的膨胀
《尤斯塔斯钻石》是特罗洛普表现英国转型时期女性财富价值观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中主人公丽萃的人物形象及其坎坷命运一直深深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的目光。在小说中,失去母亲的丽萃因其悲惨的童年生活,渴求着被人关注,内心强烈的欲望促使她喜欢珠宝,喜欢被称赞,当丽萃成年步入社会之后,她开始了对以钻石为代表的财富追逐之路。丽萃通过假的言行来骗取尤斯塔斯先生对她的信任,使之成为其新的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最终,丽萃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钻石项链,她为带着钻石项链的自己所欣喜,在小说第17节,作者描述了丽萃戴着钻石项链走进站满了人的格兰科拉太太的房间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的场面。丽萃十分注意项链,但表面上却装作毫不在乎,试图让大家觉得她是项链理所当然的所有者。而一旦宴会结束,丽萃就小心翼翼的将项链快速地锁进牢固的珠宝盒子里,并时刻担心着它的存在与否。这种对项链的强烈占有欲望表达了主人公对金钱的渴望和社会地位的追求,甚至压倒了人所基本的道德素养。通过项链这个物质载体,丽萃直接从欲望主体演化成了人们追逐的欲望对象。在从对自我镜像的关注到他人对自我形象的凝视过程中,丽萃的理想自我得到了进一步建构。为了让他人不断地将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丽萃不得不继续用一个谎言来圆另一个谎言。这种自我满足感的获取是建立在随时可以坍塌的谎言之上的,谎言打造的城堡会让丽萃的价值观迷失。
尽管在“他”视角的注视下丽萃在外表上已经从不起眼的“丑小鸭”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但是在思想上或者说在主人公最内心的情感中,她还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在想象界企图实现理想中的欲望价值的她以婚姻为筹码,换取了象征着社会地位和荣耀的钻石项链。这条项链促使丽萃的外在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动作柔和、行为主动而具有理性,可以说这是她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之前丽萃逐日增长的魅力虽然还没有完全战胜女性性格中的不足,但现在她已经战胜并达到了所期望的要求。
可见,这部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社会财富在人们价值观体系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财富逐渐成了许多女性人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择手段地欺骗他人。尽管最终实现了所谓的财富价值,但其内心却被严重地扭曲,活在需要不断伪装的个人世界中,深受痛苦。虽然特罗洛普并未让这部小说的结局成为悲剧,但作者的讽喻态度则是不言而喻的。
2 英国转型社会女性权力价值观的觉醒
特罗洛普的另一部作品——《菲尼斯·芬恩》则反映了转型时期的女性对于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追逐。小说主人公劳拉没有母亲,是由父亲带大的,由于母亲去世多年,劳拉才能这么年轻就成为这所房子的女主人,另外母亲的缺失让她天然就缺少欣赏爱的能力,这也让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也可以在父权制社会中获得中心主体地位。父亲对劳拉的人生观也有着巨大影响,劳拉为了权力而放弃爱情的决定至少部分源于他的伯爵父亲。在父亲布兰特福德伯爵心中,金钱显得更为重要,他更关心女儿因婚姻所获得的财产。
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劳拉也相信靠和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结婚能够帮助她实现获得政治地位的欲望,所以她拒绝当时处于事业发展低谷状态的芬恩而选择和肯尼迪先生的结合。这里特罗洛普明确表明,金钱并不是驱使劳拉做出这一选择的唯一原因,而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政治权力,获得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
劳拉嫁给了肯尼迪先生,并不是为了肯尼迪先生的钱,她对于金钱的态度就像太阳一样大方和慷慨。这样的婚姻结合,只是为了使自己保持在自己所属圈中的较高社会政治地位,同时让她在其所崇拜的政治领域中发挥作用:“……她当然希望自己能够发挥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政治强大。”
虽然劳拉想要干涉政治领域、讨论改革法案,并帮助自己的丈夫提高社会地位,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传统的依赖和一个有权男性的婚姻来获得政治力量,间接满足自己的政治欲望,选择嫁给肯尼迪先生是因为劳拉相信这样的婚姻能够继续保持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幕后操纵政治的影响力,她对权力的热爱并不是卑劣的,正如她告诉丈夫有一些时刻,即使女性结了婚,她也必须是自己而非仅仅是丈夫的另一半。都说男人是政治的动物,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些女性却表现出了对于政治权力的狂热追逐。事实上,她们对于权力的追逐仍然是根源于对财富的追逐,因为权力的滥用能够带来财富,这个时期特罗洛普笔下的女性对于财富崇拜的拜金主义思想一览无遗。
3 英国社会转型中女性的婚恋价值观的转变
爱丽丝·维伍索是特罗洛普帕里赛小说系列第一部《你能原谅她吗?》的女主角。通过对小说的深入细读,笔者发现这位女主人公追求两性情感,试图把握互尊为核心的两性爱情,并借此得到女性的爱的主体性。在小说中第一次亮相的爱丽丝·维伍索是一个24岁的魅力少女,童年遭遇不幸,母亲死于难产,使爱丽丝在婴儿时期就失去了爱的照拂,又加上碌碌无为、鲁莽无知的父亲的漠视,使爱丽丝成为精神情感上的流浪者。父亲的无情使爱丽丝的成长缺乏了爱的呵护,在潜意识中爱丽丝不断的寻找“爱”的关照。
爱丽丝没有拥有一个幸福而完整的家庭,受到童年生活经历的影响,爱丽丝的情感游移不定,一方面她接受了男主人公约翰·格雷的爱情,迅速地答应他的求婚。另一方面又疑惑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互相尊敬的情感。爱丽丝试图挣扎着想要摆脱父权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异化思想,又企图通过政治抱负的实现来获得爱人的尊敬。但是,父权制社会却不给爱丽丝这样的机会,她的政治想法不能得以实现,所以,对爱丽丝来说唯一能走的捷径就是婚姻途径。这也是爱丽丝和约翰·格雷解除婚约以后立即和乔治·维伍索订婚的主要原因。爱丽丝的政治抱负机会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至于婚姻是否幸福她已经没有能力去细细思考了。文章中的朱丽叶·麦克马斯特却认为爱丽丝所谓的政治抱负不过是一个无法捕捉的幻影。在爱情和政治抱负之间,爱丽丝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也定下了主人公一生痛苦的基调。
小说主人公在追求爱的痛苦折磨中度过了一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为了摆脱父权的束缚,主动追求自己心爱的人的抗争历程和当时的女性在婚姻观念的转变过程中的内心痛苦挣扎。
三 结语
以上只是特羅洛普作品中的部分内容,他以其精湛的文笔刻画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人们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特罗洛普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创造空间的社会财富。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观念必然发生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也波及到了女性,女性不仅在爱情上渴望自由,而且对财富以及权力的追逐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女性的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特罗洛普也以其清醒的头脑对拜金主义和权力崇拜进行了巧妙的讽喻和无情的鞭挞。总之,特罗洛普的小说是对当时社会真实的反映及深刻的反思,为我们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Y061)。
参考文献:
[1] 耿潇:《从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女性观论其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 耿潇:《父权制度下的“出走”与“回归”——论特罗洛普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3] 姚静、王建香:《论特罗洛普和他笔下的新女性人物》,《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第9期。
[4] Bagehot, Walter.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M]. London: Kegan Paul, 1904.
[5] Trollope, Collins and the Victorian Social System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6] Beckson K. ,Great Theories in Literary Criticism [M].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1963.
[7] Berger, Courtney C. Partying with the Opposition: Social Politics in the Prime Minister [J]. Texa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2003, 45 (3): 315-336.
[8] Morse, Deborah Denenholz. Women in Trollopes Palliser Novels[M]. Britai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87.
(鲍丹,湖北医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李潇,湖北医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