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课要贯彻明理、激情、导行的原则
2015-05-30王杨
王杨
摘 要: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盲生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不足甚至偏激。所以特殊学校的教师在上思品课时,应着重提高残疾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对残疾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特殊教育;明理;激情;导行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直接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特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提出了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原则,特校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中,与之对应总结了说理、动情、实践的教学方法,这些对于研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完善思品课的教学结构,深化思品课的教学改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明理
晓之以理,提高残疾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的前提。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先导,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形成残疾学生心理品德的基本条件。在思品课的基本教学原则中,提高道德认识摆在首位,是完全符合残疾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持之以恒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孩子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的开发。
1.正确理解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首先要纵观教材全貌,弄清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育内容,在低、中、高年级是如何分布的。其次要弄清本年级的侧重点,具体了解每节课在整体教育内容中的位置和层次,了解各单元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把握各课教育内容的知识点。第三是要研究具体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要把教学内容、课后练习和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讲清道理,理解道德原则和规范。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原则和规范时必须做到:(1)观点正确鲜明,说理清楚明白。明理,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观点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认识。(2)以事论理,旨在明理。思想品德课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从哪入题,都是为了阐明道理,不可就事论事,而要以事论理,旨在明理。(3)明理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明理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贯穿性。阶段性是就学文明理而言,是思品课的中心环节。贯穿性是指依据教材,分析事例,强化观点,并应用观点辨析导行,提出行为要求。教学中,只有把“理”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道德概念,提高道德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明理意识,注意事理间的关系,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激情
激之以情,是培养残疾学生道德情感、完成思想品德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人的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因此,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动情,就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思想品德课的激情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情景,给予必要的渲染,强化情绪体验;树立榜样,给予情绪体验。不论是用何种方法,思品课的激情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真情实感。情通则理达。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载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只有具备对教学的热爱之情,才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2.要创设教学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特别是聋生,他们接受事物的渠道,主要是通过视觉。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通过自己的语言(手语)、姿态以及面部表情,引发学生的共鸣,激起道德情感,使之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要注意针对性,注意情理教育相结合。激情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情感交融中领悟教学要求,接受教育,不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三、导行
导之以行,即指导道德行为,是完成思品课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大纲指出,思品课教学要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思想品德教育两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只有理論与实践统一,才能知行统一。
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实际行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思品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奠基性作用,思品课的导之以行,只能依据大纲,在讲清道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而不能直接地具体训练和培养行为习惯。思品课导行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调查研究。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行为动机,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并愿意这样做,要防止机械联系,要坚持正面教育,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和妥当的行为方式。行为要求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理解水平和行为能力,并注意具体行为方式的指导。